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管理 >> 企业经济管理 >分析舆情新兴媒体进展下高校网络舆情状况和管理址

分析舆情新兴媒体进展下高校网络舆情状况和管理址

收藏本文 2024-03-10 点赞:25141 浏览:11025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兴传播媒介的迅速崛起,网络舆情在新兴媒体中快速延伸,而高校网络舆情在为高校学生传递最新有效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信息泛滥、盲目跟风等弊端。高校学生是网络使用者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之一,研究出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对高校学生和建立和谐的大学校园有极大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在新兴媒体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和发展特点、深入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等角度,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新兴媒体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点

网络舆情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大学生可以通过校园贴吧、学生网站、网络论坛(BBS)、网络聊天室(Chat Room)、个人博客(BLOG)等方式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讨论学习与就业,畅谈人生经验,同时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一起交流思想、探讨各种问题。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互动性、虚拟性等特征外,还有其突出的特点:

(一)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和传播的主体一般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是一群思维活跃,好奇心和责任心都很强的青年。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敢于表达,渴望得到发表看法的机会,热衷于与他人共同讨论,积极地参与在各种热点话题中,无所畏惧,畅所欲言。他们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实现人生价值,而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是达到目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内容的丰富多样性

由于网络言论的自由与参与者的匿名性,网络舆情的内容显示出丰富多样的特点。高校大学生对身边遇到或者听到的各种热点事件都充满了兴趣,并喜欢对这些热门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高校网络舆情可分为两类:一是校园类,就是师生对学校中发生的事情的看法,比如对“食堂伙食中毒”、“全体学生罢课”“学生公寓楼降电功率”等事件的看法。二是社会类,就是对社会中的政治、生活、经济等方面的事件提出见解,例如对“钓鱼岛事件”、“三沙市的成立”、“海南莺歌海事件”等事件提出见解和舆论。

(三)舆情影响的深刻性

高校学生依赖网络来进行情绪的释放和思想的表达,微博、论坛等与手机相结合,使得大学生更加方便地参与到在网络中发表见解、评论他人的看法中。而大学生明辨网络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心理和生理上还不够成熟,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认识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

高校学生在网络舆情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盲从现象明显

美国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问题》中提出群体极化的概念。他是这样解释的,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群体商议后,人们朝偏向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通过对60个政治网站的随机研究,他发现

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udooo.com

网络上的群体传播确实容易造成群体意见的极端化倾向。由于网络言论的开放性,网民可以就任何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大多数大学生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和肤浅的,他们容易跟着声势强的一方走,在群体压力下形成“一边倒”的现象,盲从之风便顺势而起了。

(二)存在“意见优势方”压倒“意见劣势方”的现象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部分人或优势意见是一致的,他会更加积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当有优势意见者都积极地赞同他们公共的观点时,优势意见就会越来越强大。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具有其他观点的少数人就会失去了站出来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选择了沉默。最后就导致了优势观点越来越强大,弱势观点越来越弱的局面。

(三)校园网络舆情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网络中的信息可靠性和精确度不高,由于舆情的监督、管理工作没有能够很好的落实,在高校校园中还存在着散布不实消息和谣言的现象。有些校园的网站上的偏激意见或消极言论没有能够及时处理,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很多高校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度还不强,对管理舆情的投入不够,相应的舆情监控、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对策

(一)增加网络德育课程,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学生明辨网络是非的能力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自由性等特点,很多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不受法律、道德的约束,导致一些不健康的言论的产生。应在大学生的课程中增加网络道德的教育课,增加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理解以及网络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鼓励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感,增强遵守一定的网络道德约束和法律行为规范的观念。大学生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了解网络信息,增强网络信息辨别判断能力,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

(二) 落实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一方面,高校应坚持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来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中英、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园网站上设热点专栏、舆情焦点讨论区、思想互动区等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来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可在网上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和舆情思想交流活动,要敢于批评错误言论,要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高效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队伍应由高思想理论水平、通晓网络技能、高素质的高校资深教师和骨干学生组成。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网络实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掌握校园的焦点舆情信息。作为网络信息员的高校学生,应时刻关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动态信息,一发现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向学校舆情管理控制机构反映,学校并及时地采取有效的舆情应对措施。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应发挥“领头”作用,共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氛围。

(三)增强舆情监控的力度,建设权威信息发布的校园网站

网络中的信息丰富繁杂,可靠度和精确度不敢保证,为了避免谣言和错误的信息在高校校园中传播,高校可以利用高校信息技术设备齐全、教师及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较高的优势,建立起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时刻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群体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制止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同时,加快发布权威信息的校园网站的建设,在网站上及时地、公开地发布准确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来源,避免了由虚检测言论引起的舆论危机的产生。
四、结语
在新兴多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给高校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带来了潜在的消极影响。高校应该提高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重视程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减少或避免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黄广发.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管理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郭志伟.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中南大学,2010年
[3]焦贺丽.网络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5月
[4]熊孜.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引导策略.考试周刊.2011年第53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