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人口学 >分析公共卫生未来中长期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进展走势与其国际政治影响*要求

分析公共卫生未来中长期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进展走势与其国际政治影响*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9805 浏览:279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未来中长期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可能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未来人类健康及疾病控制压力将继续增大,因为全球化使传染性疾病大爆发威胁上升,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与精神疾病)难以遏制,疾病控制与世界公共卫生体系比较脆弱;二是流感大爆发、艾滋病、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使得未来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趋势不容乐观。其国际政治影响包括:传染疾病的全球流行最可能打乱并逆转全球化进程,艾滋病的蔓延对南部非洲国家将继续构成严峻挑战,气候变化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将更加突出。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非传统安全;国际政治影响
0257-5833(2012)11-0020-11
世界卫生组织将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定义为:旨在尽可能减少危害不同人群、团体、区域以及跨国性的群体健康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可能性而采取的预见性和反应性行动。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以高度流动性、经济相互依赖和通过电子手段相互连接为特征的全球化世界之中。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微生物界、自然环境和人类行为不断变化,这一切都使未来中长期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未来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趋势

2000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就艾滋病对非洲和平与安全的影响举行辩论。这是安理会历史上首次将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个安全的威胁来进行讨论。从此,公共卫生问题开始与国际安全相关联,被列入全球安全议程。
疾病等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的发展。2008年,世界前十位死亡原因为: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725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8%),中风和其它脑血管疾病(615万,10.8%),下呼吸道感染(346万,6.1%),慢性阻塞性肺病(328万,5.8%),腹泻病(246万,4.3%),艾滋病毒/艾滋病(178万,3.1%),气管癌、支气管癌、肺癌(139万,2.4%),结核病(134万,2.4%),糖尿病(126万,2.2%),道路交通事故(121万,2.1%)。到2030年,全球年死亡人数可能上升为7300万,人口老龄化将增加世界癌症、心血管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在死亡因素中的比例,其致死亡人数将约占总死亡人数的70%[注:“AIDS to Be One of Top 3 Causes of Death by 2030,”11/28/2006,http:///id/15922956/ns/health-aids/t/aids-be-one-top-causes-death,转引自《未来20年上亿人夭折于艾滋病》,http:///id/15922956/ns/health-aids/t/aids-be-one-top-cau

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udooo.com

ses-death,《未来20年上亿人夭折于艾滋病》,http:///id/15922956/ns/health-aids/t/aids-be-one-top-causes-death,《未来20年上亿人夭折于艾滋病》,http:///info/3695-1.htm。]。非传染性疾病对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经济成本“将在未来20年演变成惊人的经济负担”,对经济发展和扶贫都会带来巨大冲击[注:参见《联合国报告:全球死者三分之二死于非传染性疾病》,2011-7-13,http:///typenews.asp?id=312。]。为所有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提供最合算的个体非传染性疾病干预措施,总成本将约为每年100亿美元。联合国估计,全球有近2/3的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2005年至2030年之间的25年,一些主要的非传染性疾病将带来35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有 110多个国家、大约20 个联合国或地区组织和民间社会组织出席的千年发展目标后续会议(,2011年6月2日至3日)认为,非传染性疾病不仅在2015 年以后日益构成全球性挑战,也对实现国际商定的发

源于:论文网站大全www.udooo.com

展目标构成威胁,包括千年发展目标 [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加强非传染性疾病政策,促进积极老年生活》,2012年1月19 日,http://apps.who.int/gb/ebwha/pdf_files/EB130/B130_R6-ch.pdf。]。要实现卫生千年发展目标(MDGs),包括49 个低收入国家对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这些国家到2015 年人均(未加权)需要投入60 多美元,远高于目前投入的32 美元[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2011年,第12页。]。2011-2025年之间,个体非传染性疾病干预年人均成本为:在低收入国家为1美元;在中低收入国家为1.5美元;在中高收入国家为2.5美元[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遏制非传染性疾病态势的低成本解决方案》,2011年9月18日,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11/NCDs_solutions_20110918/zh/index.html。] 。这将为中低收入以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沉重负担,贫穷与疾病或仍将在某些地区伴生共长。
老龄化是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和流行率上升的主要成因之一,而非传染性疾病又是导致可预防的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全世界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是总体人口增长速度的3倍还多,到2025年将达到约12亿,这将带来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会产生公共卫生和经济影响,包括非传染性疾病比例上升;能够预防或延缓诸如非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并促进健康老年生活,终身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活动至关重要⑤。
未来经济社会变化、生物学和环境因素,使精神卫生安全的压力很难降低。世界逾4.5亿人患有精神疾患,精神卫生症状常常导致相关个人和家庭陷入贫困,并妨碍国家经济发展。未来给精神卫生带来威胁的因素包括:日益增加的社会经济压力、快速变革、工作压力大、性别歧视、社会排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面临暴力和身体健康不良的风险以及违反人权、特定的心理和个性因素、生物学病因,如遗传因素以及大脑中的化学品失衡等[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加强我们的应对活动》,2010年9月,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20/zh/index.html。]。未经治疗的精神障碍代价巨大,占全球总疾病负担的13%。单相抑郁是造成疾病负担的第三大原因,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3%,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则分别占3.2%和5.1%。到2030年,抑郁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最主要原因。如果在计算疾病负担时只考虑残疾因素,则精神障碍在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分别占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的25.3%和33.5%。今后20年,精神障碍将在全球累计导致高达16 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损失[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精神疾患全球负担以及国家层面的卫生和社会部门进行综合性协调应对的需求》,2011年12月1 日,http://apps.who.int/gb/ebwha/pdf_files/EB130/B130_9-ch.pdf。]。

3.疾病控制与世界公共卫生体系将在艰难中进步

未来中长期,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重,超级细菌频繁出现,全球传染病控制的核心工作将面临很大困难。2010年8月11日,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网络版上发表文章,称新发现一类具有很强抗药性的细菌“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分解酶”菌(NDM-1)。这是一种能够对多种常用抗菌药具有抗药性的细菌,方法是把抗菌药分解掉。目前为止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含有“β-内酰胺环”结构,所以携带这种酶的细菌可以使几乎所有抗生素失效。当前滥用抗生素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一份研究显示,在蒙古对40%以上的儿童施用无处方的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简报》,2010年12月,第88期,第12号,第878页。]。抗生素的滥用有多种原因:一是错误的认识,即以为抗生素对一切感染都有效。二是在发展中国家,药房不用处方就出售抗生素,因为其收入取决于销售额。制药公司为追求利润,促销抗生素,而不顾患者的实际需要。三是,多数抗生素由于其安全性和疗程较短等优点,很容易造成滥用;患者常常自行服用抗生素。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在《世界卫生组织控制抗菌素耐药性全球战略》发表近十年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把控制抗菌素耐药性这一问题作为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
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进步,未来世界公共卫生体系很可能在曲折中发展。到2030年,它将在克服大规模流行病的后果、饥饿及其它紧急状况上取得一定进展。发达国家在老年医学、基因技术、纳米芯片和微感应控制设备[注: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在15年内,人类可以通过在大脑中植入一枚芯片,直接操作电脑。芯片接收了大脑神经的指令信号后,还能通过无线传递,将信息送到电视、音响、电动轮椅等电器上。]、器官移植、神经细胞(干细胞)、视网膜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将大幅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退休年龄将会提高。由于生活水平和病人医疗花费的上升,以及国家卫生健康支出的增加,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医疗技术、公共卫生怎么写作和药品的“新市场”将不断扩大[注:参见[俄]А·А.登金等《2030年全球战略预测》,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2011年,第21页。]。从现在起到2015 年,如果在49 个低收入国家缩小贫富人群卫生怎么写作覆盖率的差距,将能够挽救70 多万女性的生命[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2011年,第10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计,到2030年微芯片已能有效检测出细菌性污染[注:参见陳政忻《全球食品安全發展趨勢》,《農業生技產業季刊》2011年第27期,http://www.biotaiwan.org.tw/download/structure4/%E9%99%B3%E6%94%BF%E5%BF%BB/101/%E5%85%A8%E7%90%83%E9%A3%9F%E5%93%81%E5%AE%89%E5%85%A8%E7%99%BC%E5%B1%95%E8%B6%A8%E5%8B%A2%20。]。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控制计划目标有望实现,到2015年使结核病发病率停止上升趋势并逐步下降,2015年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将比1990年降低50%,到2050年消除结核病[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控制结核战略》,2011年,http://www.who.int/tb/strategy/stop_tb_strategy/zh/index.html。]。

(二)未来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三大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需要高度警觉。2001年“9·11”事件后不久发生的美国炭疽邮件,导致22人受到致命性炭疽孢子的感染,其中5人死亡。有潜在暴露危险的32000人得到了紧急药品。2003-2004年美国政府为此耗费了17亿美元。这一事件使生物恐怖活动进入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的危害。近年来西方世界一直生活在生物恐怖主义的恐惧之中。
2003年爆发的SARS是21世纪人类首先遭遇的新型严重疾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的快速传播暴露了国际社会防控能力的薄弱。在短短5个月内疾病传播到32 个国家, 造成8098人感染和774人死亡,病死率达11%左右。SARS的爆发引起国际社会普遍的恐惧和焦虑,显示一种新的、对之不熟悉的病原体可对国内和国际的公共卫生安全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006年,一艘发自欧洲的货船将500余吨化学废物非法运入科特迪瓦阿比让市的多个地点。结果导致85000人患病,69人住院,其中8人死亡。该事件引发科特迪瓦骚乱,政府,产生了严重的卫生、政治和经济后果。显然,大规模倾倒有毒化学废物正在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显著威胁。
《国际卫生条例(2005)》探讨了一系列针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这些威胁由人类行为或原因、人类与环境的互相影响、突发的化学和核放射事件、其中包括工业意外事件及自然现象导致。

1.流感大爆发将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预警系统发出警告,未来中长期内可能面临一场流感的大流行。世界可能面临一种新型致命疾病的威胁,其危害程度将远超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埃博拉”[注:埃博拉(Ebola),指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的数种病毒,以非洲刚果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等疾病。根据以往流感大流行的经验,专家们认为世界25%的人口将会受到感染,即可达15亿人。再一次的流感大流行通过呼吸道传播,潜伏期较短的传染性疾病不会给人们太多的反应时间。如果这一预言应验,新世纪的第一场流感大流行将对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和经济政治安全产生巨大影响,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极易使人联想到类似1918-1919年导致全球2000万人死亡的流感事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流感大流行称之为未来“最严峻的国家安全威胁”。

2. 艾滋病的流行很可能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严峻挑战之一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2008年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预防措施得到了加强,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和死于艾滋病人口的数量都出现了下降,艾滋病的流行状况首次得到缓解。全球去年新增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已经比8年前下降了17%,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防控艾滋病进展最为明显。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新增感染者人数已经下降了大约15%,东亚地区下降近25%,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则下降10%。不过,尽管全球艾滋病患者在人口中的比例出现下降趋势,但总患病人数仍有所上升,全球目前仍有33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其中67%集中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其中包括230万儿童。艾滋病仍然是非洲人的最大死亡原因。中国、印度尼西亚、肯尼亚、莫桑比克、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乌克兰、越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也都出现了上升势头。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仍在200万上下。未来这种状况不会得到改善。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30年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将增加到650万,届时艾滋病将与缺血性心肌病、脑血管病、阻塞性肺气肿一起,成为人类死亡的四大杀手。

3.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将大大增加

其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发生物武器。二是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和生物恐怖的巨大风险。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生物技术将使基因武器成为现实。通过基因改造可使战剂微生物毒力更强,对环境的抵抗性更大,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使原本有效的检测、治疗和预防措施失去作用,甚至可以人工制造出新的微生物、毒素和战剂。第二,生物技术使种族基因武器成为可能。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对人类基因背景的认识,有可能针对不同种族的基因差异,设计出攻击特定人种的种族基因武器。第三,生物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生物战剂的生产能力。近年来,大规模发酵技术、毒素生产及储存技术、气溶胶分散技术

源于:论文要求www.udooo.com

等生物武器相关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应用微生物工程可生产公斤量级的生物毒素;计算机控制的续流发酵器可使一间普通实验室具有一家大型生物工厂的生产能力。三是以美国“炭疽病事件”为标志,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据国外报道,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 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拥有生物武器研究发展计划,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处于不稳定的热点地区及我国周边地区。2001年12月,美国在《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执行情况第五次审议会上,公开指称伊朗、伊拉克、朝鲜、利比亚、叙利亚、苏丹六国违约研发生物武器。近年来,美国“生物武器计划”也浮出了“冰山一角”,表明美国正利用最新技术研发新型生物战剂,并从物剂特性到施放装置进行了全程部署和系统研究。相对于核、化武器,生物武器技术要求低,投入少,杀伤面大,施放简便,难于侦检,是较理想的恐怖主义手段。

4.自然灾害导致的传染病以及突发性化学和核放射事件的威胁难以预料

仅在2006年,自然灾害就殃及了1.346亿人,夺去了21342人的生命。不排除造成大规模伤害的突发事件历史重演,包括蓄意使用生物和化学因子以及工业事故等。如1986年乌克兰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011年日本发生的福岛核事故等。正如这些情况危及个人一样,它们同样也威胁了人们赖以维护个人卫生安全的已经不堪重负的卫生系统。自然灾害的间接后果包括传染病流行的威胁、急性营养不良、人口流离失所、急性精神疾病及慢性病的恶化,所有这些后果都需要强有力的卫生系统来应对。

摘自:学术论文网www.udooo.com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udooo.com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