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人生哲学 >谈谈伤逝论《论语》“逝者如斯夫”章历程学术

谈谈伤逝论《论语》“逝者如斯夫”章历程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1-11 点赞:5550 浏览:147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诗人梁宗岱曾说过:“对于深思的灵魂,有时单是一声叹息也可以自成一首绝妙的好诗。”《论语·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言正是如此。古语又云:“诗无达诂”。由此,自孔子在川上发叹起,其后便有无数文人、学者对此言进行深思、诠释和化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术风气的影响,人们对于此语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倾向和角度,而这种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先秦、秦汉的经学家对“逝者如斯夫”章的诠释主要为基于孔子之意的“进德”、“进学”、“进取”之说和对水衍生出诸多德目的“比德”诠释,反映了汉儒解经的诸多特点以及儒家“比德”观的产生、进展历程;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则对“逝者如斯夫”章持“伤逝”之说,且多于文学作品中化用,以感伤时光的流逝和人的离逝,这反映了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而“逝水”作为一个文学意象进展开来;以宋明理学家为代表的宋、明、清时人则认为孔子此言实则是描述“道体”,并且君子应法之“道体”,“进学不已”,这是宋明儒者理学化解经的产物,而这一时期佛道文献对该章的运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释道交融互渗的进展走势。“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言,于儒家而言,因其含义的不确定性,历代儒者通过对其的注释表达了不同的儒学观点;于文学艺术而言,“逝水”意象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意象花园增添了一朵感逝之花。关键词:逝者如斯论文比德论文伤逝论文道体论文

    致谢4-5

    摘要5-6

    Abstract6-10

    1 引言10-20

    1.1 文本概述10-16

    1.2 探讨文献综述16-18

    1.3 本论文探讨特点和作用18-20

    2 先秦、秦汉时期的“比德”、“进德”诠释20-30

    2.1 先秦、秦汉文献对“逝者如斯夫”章及相关内容的诠释20-26

    2.1.1 孟子的“进德”兼“比德”诠释20-22

    2.1.2 荀子及大部分汉儒的“比德”诠释22-25

    2.1.3 “进取”、“进学”之诠释25-26

    2.2 “比德”诠释与先秦至汉的儒家思想26-30

    2.2.1 “比德”诠释与儒家的比德观26-28

    2.2.2 “比德”诠释与汉儒的解经特点28-30

    3 东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伤逝”诠释30-40

    3.1 东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逝者如斯夫”章的注释30-36

    3.1.1 东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逝者如斯夫”章的经注30-33

    3.1.2 “逝者如斯夫”章在文学作品中的化用和“逝水”意象的进展33-36

    3.2 “伤逝”诠释与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36-40

    3.2.1 “伤逝”诠释与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背景36-38

    3.2.2 “伤逝”诠释与魏晋时期人的生命意识的自觉38-40

    4 宋明时期的“道体”与“进学不已”诠释40-50

    4.1 宋明时期“逝者如斯夫”章的注释与引用40-48

    4.1.1 北宋初期的经注40-41

    4.1.2 程、朱之“道体”与“进学不已”诠释41-44

    4.1.3 元、明、清时人的注释44-45

    4.1.4 宋明时期佛道文献中“逝者如斯夫”章的运用45-48

    4.2 “道体”诠释与宋明时期的思想文化48-50

    4.2.1 “道体”诠释与宋明儒者的理学化解经方式48-49

    4.2.2 佛、道文献对“逝者如斯夫”章的运用与儒释道的交融49-50

    5 结论50-5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