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人生哲学 >谈谈哲学类生选拔和培养若干理由

谈谈哲学类生选拔和培养若干理由

收藏本文 2024-01-13 点赞:31043 浏览:14380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当前中国哲学类本科生的选拔和培养面对诸多理由。人才选拔上的理由,主要表现在优秀生源缺乏、第一志愿率下降等方面。在我国现行的招生体制下,通过特殊形式的自主招生,把那些有兴趣学习哲学而且又有能力学习哲学的优秀中学生选拔出来,使他们能够以特殊的方式进入大学哲学专业学习,是解哲学类本科生选拔与培养的若干理由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决理由的有效途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由,突出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个性等方面。哲学学科具有综合性和贯通性,除专业知识的积累之外,更需注重对学生精神境界、悟性和见识的培养。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哲学的“专业史”特别是“地方的哲学专业史”教育,可以有效激发本科新生的专业兴趣,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通过建立充分发挥教师人格影响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发挥教师对学生耳濡目染的潜在影响,提高哲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效能。近些年来,南开大学哲学院在“中学生哲学夏令营”招生模式改革、“知南开知哲学”专业史教育、“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探索,是为解决这些理由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哲学类本科生;选拔方式;培养模式
当前,中国高校哲学类专业本科生从招生到培养再到就业面对着一系列理由,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高考生源质量下降和入校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这些理由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整个哲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十多年间,南开大学哲学院针对这些理由,不断改革招生和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一套在当前中国高考制度下的招生改革方案和具有自己特色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当今中国哲学类本科生选拔所面对的理由与出路

任何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都必须从选拔人才开始,而专业人才选拔的理想状态是,在众多的适龄人口中遴选出热爱本专业而又适合于本专业学习的专门性人才。要培养出优秀的哲学本科人才,无疑也要从做好这一工作开始。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校本科阶段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始终存在着双重脱节。其一是,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之间脱节,即作为人才选拔环节的招生由作为行政部门的招生办公室负责,而人才培养则由作为教学单位的院系负责,二者之间缺少实质性的衔接。其二是,学生报考志愿时往往只重视所报学校而不重视所报专业,服从调剂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所谓的“服从”也多是为了保证被录取到理想的学校做出的违心选择,因此就出现了所报专业志愿与专业兴趣之间的脱节。这两种脱节导致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二元化”,形成一种在各国教育史上都极为罕见和极为特殊的招生与培养二元化结构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中国的高考体制下,在这种招生与培养相脱节的二元化结构中,二者之间唯一的平衡机制是高考志愿,而由于高考志愿往往受到诸如“理想的学校”和“理想的专业”之间的平衡等现实考虑的制约,便很难反映考生的真实意愿,很难通过志愿实现“愿意学”和“适合学”的学生与特定专业之间的有效关联。
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高校专业分类较粗、专业设置较少,加之各专业毕业生之间在就业和收入方面差距不大,这种招生与培养之间的二元化结构对哲学类人才培养的影响并不突出。19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迅速增加和专业类别的增长,加之市场经济大潮对人们择业观念的影响,哲学类专业招生开始面对严重理由,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哲学类专业,第一志愿率不断下降,哲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冷门专业”。与其相应,在专业培养方面遇到的突出理由是专业志向的缺乏和专业兴趣的降低,哲学专业学生入校后要求转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哲学专业的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到第二学位的学业上。
这种入口上的理由将会给整个哲学人才培养带来长期的、严重的理由,比如,会进一步影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进而影响整个哲学事业的发展。从目前看,解决这一理由的办法只能是,在现有的高考招生体制下,找到一种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之间相互脱节的调和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以便从中学生中选拔出真正愿意学习哲学和有能力学习哲学的学生。
当前,中国的高考制度处于一个转变的特殊时期,这为我们解决理由提供了契机。当前中国高考制度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方面,给高校更多招生自主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各高校纷纷探讨适合于自身的自主招生方式;另一方面,为了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国家又必须在招生上对高校的自主权进行诸多限制,高校的自主招生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即只能在全国或至少在各地区统一高考的基础上拿出少量名额进行自主招生。在当今历史条件下,高考制度的这种状况必将在较长的时期内延续。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今中国高考制度的总体状况和它目前所面对的这种特殊情况,为哲学类专业本科生的选拔提供了机遇,也为探索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选拔的改革预设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基本框架。怎样在这一框架内选拔出愿意学习哲学而又适合于学习哲学的专门人才,是当今我国高校哲学专业教育不能不认真加以对待的理由。
在目前的高考体制下,为了在数以百万计的考生中把那些有兴趣学习哲学并且有能力学习哲学的中学生选拔出来,同时,为了培养中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增进中学生对南开大学和哲学学科的了解,吸引和选拔对哲学类专业具有兴趣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学生,南开大学哲学院于2009年开始连续四年举办“全国中学生哲学夏令营”。夏令营通过举办各种讲座,激发和引导中学生对哲学的兴趣,通过一系列非应试性考查,选拔优秀中学生参加南开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四年来,夏令营吸引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的几十所中学的400余名优秀学生参加,经过筛选和考核,共有80多名营员获得南开大学自主招生笔试资格,其中50多人通过南开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享受高考降分录取政策,其中一些最终成为南开大学哲学专业学生。为了避开将考核变成第二次高考,考核采取辩论、师生对话、哲学小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哲学夏令营的成功举办引起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天津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许多新闻单位的关注和报道,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也无形中为哲学专业作了社会宣传。哲学类本科生选拔与培养的若干理由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

三、改革本科生培养模式,以学术导师制引导人才成长

大学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不仅是专业教育,而且是人格教育,是人文素养、精神境界的培养,即使是专业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不能脱离教师对学生耳濡目染的潜在影响。因此,只有建立充分发挥教师人格影响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育出人文学科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在人文学科中,哲学学科具有综合性和贯通性,除专业知识的积累之外,更需注重对学生精神境界、悟性和见识的培养。而这些不仅得自于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在把握哲学学科特性的基础上,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以学术导师引导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和人格成长,才能提高哲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效能和质量。
就当前中国大学的体制而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能够较好地实现哲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本科生教育却更多受到实证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将人才培养等同于专业知识讲授,将培养方式绑定于课程学习。在过去哲学专业本科生招生较多和专业教师较少的情况下,转变这种本科生培养模式是有困难的。最近十多年,随着高校哲学本科生招生的减少和师生比的优化,探索新的哲学类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条件已经具备。2001年以来,南开大学哲学院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新的情况,以“全程导师制”为平台,采取一系列新措施,对传统的哲学类本科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措施主要是:
第一,准确把握哲学学科的特性,在本科生中实行“全程导师制”,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平台。南开哲学院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班级学术导师制”,即在本科生入校的第一年,为每个班级的学生委派两名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学术导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理由,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第二阶段为“个人学术导师制”,即从第二学年起,通过双向选择为每一个学生确定个人学术导师,使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指导其专业学习。实践证明,导师制可以很好地解决旧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专业教学与人格培养相脱离的理由。
第二,制定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长效机制。为了使全程导师制落到实处,制定了“关于实行全程导师制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规定了指导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制定了师生双向选择的实施流程,制定了对指导学生学习成绩突出的教师的奖励办法等可操作的执行细则。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强化了对全程导师制的过程监督,而且也使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有了制度的保障。通过多年的实践,像对待研究生一样对待本科生,做好本科生的导师,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第三,全面改革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采取“三强化模式”,使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充分发挥人格影响力。为了将全程导师制与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南开大学哲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教学策略的改革,打破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策略,把课堂教学、学生自学、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课程考试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要求每门课程课堂讨论的学时数不得少于总课时数的1/4,以较好地贯彻启发式教学策略。同时,南开大学哲学院充分利用全程导师制的有效机制,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经典阅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强化基础教学、强化经典阅读、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三强化模式”,鼓励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发挥自己的研究特长,使学生在教学中理解教师的研究成果,感受教师的研究风格,学习教师的研究策略,从而将课程学习、哲学类本科生选拔与培养的若干理由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经典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践表明,全程导师制不仅是适合于当前哲学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而且对解决当前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中存在的理由具有显著的作用。近年来,南开哲学院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大大增强。他们不仅热爱自己的专业,而且为弘扬哲学文化,丰富校园生活,自主举办了以“走近哲学、了解哲学”等为主题的“南开大学哲学文化周”活动,显示了哲学的校园影响力。实行全程导师制之后,本科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大幅度增长,他们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创新能力得到兄弟院校的好评。
哲学类本科生是哲学专业的基础性人才,其选拔与培养无疑是非常复杂的,所遇到的理由也会是多种多样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仅是根据南开大学哲学院的特殊实践,针对当前我国该类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一些理由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和总结,距离全面认识和说明这些理由还相差甚远。即使就本文所涉及的理由而言,南开的实践也只是尝试性的,本文的分析也只是初步的和浅显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讨论。
[责任编辑:陈立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