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书法 >村上春树关于《挪威森林》林少华译本中归化现象流程

村上春树关于《挪威森林》林少华译本中归化现象流程

收藏本文 2023-12-22 点赞:25419 浏览:11109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9月由日本讲谈社出版,为上下两卷的单行本。1991年该社出版文库本,并在13年后发行文库改订版。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8月5日,单行本上下卷合计发行454万4400册。文库本方面截止到2009年8月5日,共计发行545万9000册。综合单行本和文库本两方面数据,可知《挪威的森林》在日本销量已过千万,其中上卷发行数曾一度位列日本小说单行本畅销榜榜首。在中国大陆,《挪威的森林》的中文第一版由林少华翻译,于1989年7月由漓江出版社首次发行,至1993年总发行数约10万册。此后1996年7月,该书改版,作为五卷本“村上春树精品集”之一再度推出,发行数1.5万册。至1998年9月增订第二版推出,首印2.1万册。到2009年9月,累计发行21万6000册,居我国外国文学类书籍销售榜榜首。以2001年起,该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再度发行,销量也随之不断创出新高,截止到2005年11月,销量超过105万册,系列总印数超过250万册。一部翻译文学作品能够在他国受到读者如此热爱,并形成了所谓的“村上现象”,甚至被著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评为“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部文学译著之一”,其中理由应值得关注。而最主要的理由离不开林少华的译介,他翻译的《挪威的森林》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正式发行的唯一中文译本。由此,几乎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中国大陆读者认识、理解村上春树及其作品《挪威的森林》就是通过这一版本。而近几年,关于林少华译本优劣的讨论也慢慢活跃起来,特别是日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的《村上春树心目中的中国》一书中对林少华译本的点评,引发了更为广泛的瞩目。藤井省三的主要观点是,林少华将村上口语化的、谈话式的文字译作“刻意求工,悠扬婉转,神采飞扬,一掷千钧,愁肠百结”这样的中文书面语,足见其浓妆艳抹之特性。此后林少华在其文章《林译村上:“0”分!》中反驳道,“愚意以为,作为文学翻译,较之词句等表层结构的对应,更应注意审美愉悦等深层结构的忠实。”著名翻译家叶渭渠表示,藤井省三和林少华之间的争执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翻译论述的不足。这个翻译论述的争执就是直译和意译的选择,现在更成熟的说法是异化和归化。通读《挪威的森林》后会发现,相比较于台湾赖明珠的版本,林少华译笔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通篇形式华丽的四字结构,以及诸如“可依得我”“只消”这样满载古风古韵的词语。不过这也是林少华归化的翻译观的体现,而国内虽有少数论文涉及《挪威的森林》中的归化现象及译文中的四字结构,但例证不够全面,浅析也稍欠具体。鉴于这样的探讨近况,本论文拟对林少华版《挪威的森林》中的四字结构进行归纳和浅析,尝试通过这一基础性工作来窥探林少华归化的翻译观,以期修正这一译本中部分有待商榷的翻译。本论文共由五部分构成。序论部分首先以小说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叙事方式两个角度浅析其广受欢迎的理由。但近几年关于林少华译本优劣的讨论也日渐活跃,尤其是对于林少华的归化论述的探讨。而在《挪威的森林》中,这一论述集中体现在四字结构的翻译上。序论在此提出不足,并介绍国内外同类课题探讨概况以及本论文的探讨思路;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是以三个方面归纳和浅析此版本中的四字结构。其中,第二部分浅析了四字结构的利用导致与原文含义发生偏离的不足。这是四字结构中的常见不足,意思是指由于对原文意思理解得不够准确,在翻译中利用了意思相近的四字结构,导致译文不符合原文的含义。这里共归纳、浅析了21处四字结构。第三部分浅析了四字结构的利用导致与原文风格发生偏离的不足。相比较于有些四字结构的利用导致了原文含义的偏离,偏离原文风格的理由在于译者过分拘泥于四字结构的形式,对于原文的用词色彩、行文节奏把握不够到位,而采取了带有不同风格和感彩的四字结构,导致与原文风格不符。这一部分共归纳、浅析了19处四字结构。第四部分是四字结构的利用导致不符合译语规范和表达习惯。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用词规范和表达习惯,违背这一点就会使语言显得生硬或者不够地道。这也是翻译中的关键之处,实际上林少华的去除“和臭”论述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这一部分共归纳、浅析了9处四字结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脉络的整理、回顾和总结,并浅析了四字结构易被误用的理由,以及在翻译《挪威的森林》时应该避开的不足。关键词:挪威的森林论文村上春树论文林少华论文四字结构论文归化论文

    摘要4-6

    要旨6-9

    一、序论9-11

    二、四字结构的利用与原文含义偏离11-20

    三、四字结构的利用与原文风格偏离20-28

    四、四字结构的利用不符合译语规范和表达习惯28-32

    五、结语32-3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