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书法 >试析鲁迅文化心理学观照下鲁迅小说英译

试析鲁迅文化心理学观照下鲁迅小说英译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11917 浏览:4786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杨宪益翻译鲁迅小说的特点,倘若单纯以文本浅析的角度来谈会有过于蹈矩之嫌。只有结合对译者的浅析,将描写性的探讨也融入进去,方可主客观兼顾,两全其美。本探讨的论述视角是文化心理学,笔者认为一切行为皆由心理活动支配。翻译是一种语言心理活动,或基于语言媒介的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一场文化心理活动。具体来说,本论文结合了文本的文化心理和译者的文化心理两个方面展开浅析探讨:一是探讨文本的文化心理。文本创作是实践中作者的一种心理活动,创作心理是作者文化心理的体现。文本的文化心理反映了作者的文化心理。原作其实是一件文化作品,作者的文化心理和作品的联系是相互影响的。作者的文化心理决定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而作品又是作者文化心理的折射和反映。译者对文本的解读是对文字进行浅析解码的历程,译者不能像普通读者只需感受文字带来的感受,沉浸在想象中;译者必须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一份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每个文字的解读。文本是作家的心迹记录,折射了作家的心理。由此翻译时,对文本论文化心理进行全面浅析才能帮助译者正确解读原作,把握原作精神和作用,以而做好翻译工作。二是译者的翻译心理探讨。翻译历程中,译者对于原文的深思、加工和再现就是一种文化心理活动。翻译的历程其实就是主体,即译者的文化心理活动,是译者置于他生活的文化背景中来深度挖掘内心世界的意图、目的、观念及价值观等。译者的文化心理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的策略和对策运用、翻译的目的都起到制约作用。由此一部上乘的译作是作者和译者共同完成的,译者借助原作实现自我精神追求,原作通过翻译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升。本探讨以浅析鲁迅小说文本为主要手段,剖析杨宪益的翻译特点时,始终把文本浅析放在首位。同时,也说明了他个人的文化心理在翻译历程中起到的操控作用。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探讨缘起、译本选择和译者介绍、论述基础、探讨目的和作用、以及探讨策略和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介绍鲁迅小说英译情况和杨宪益翻译鲁迅小说探讨情况综述,之后阐明本探讨的革新点。第三章是作者和译者的文化心理探讨,笔者尝试浅析了鲁迅和杨宪益文化心理的形原因素,指出翻译是对原文作者的心迹跟踪,质量上乘的翻译首先就需要对作者的文化心理有正确的解读。既然是探讨鲁迅小说译本,探讨鲁迅的文化心理是首要不足。译者的文化心理更是直接影响到他的翻译决策和行为。我们浅析影响他翻译行为的文化心理因素应该以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去把握:宏观上,他的翻译生涯与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他的翻译行为无法摆脱当时的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的影响,具有时代特点;微观上,他个人的家庭背景、婚姻情况、爱国精神、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都具有他的独特性。所有因素的综合形成了他独有的文化心理,并直接影响到他的翻译行为。第四章是词汇翻译,首先以鲁迅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入手,探讨杨宪益针对小说典型词汇部分的翻译;再谈到极具特点的鲁迅小说人物名称和篇名的翻译;最后通过计算机软件浅析比较杨宪益和其他两位译者的用词差别,对其独特词和空缺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浅析。需要注意的是语义诠释一定要符合原作的文化历史背景及作者的文化心理,语义的最终定夺必须在原文的文化心理框架中进行,不应望文生义,更不应“胡思乱想”。即便是意译也应有“意”的依据。大量详实的代表性例句比较浅析表明,杨宪益在词汇层面的翻译上,受到了思维方式、时代环境、工作性质等各方面的影响,他在翻译时忠于原文,准确理解词义和感彩,追求简洁明了,传情达意,并尽量兼顾审美效果。他主要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策略,有时也会造词翻译,用词斟酌,规范得体,力求在读者面前还原一个真实的原文。第五章是修辞翻译,鲁迅在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几乎用尽所有传统的修辞手法。杨宪益在翻译鲁迅小说修辞时,费尽心思、竭尽全力,以求“信,辞欲巧”。本章以词汇、句法和语意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中所用的一些主要修辞手法的翻译加以探讨。总的来说,杨宪益在处理词汇层面的修辞时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就采取意译以追求语义的对应,最大程度上保留和原文形式上的对等的同时,也追求语气和情感的一致。比起其他两位译者,杨宪益用词更为谨慎、简练,追求形与义的对等。留有遗憾的是,有些不加注释的翻译无法把作者创作原文时想要表达的内涵体现出来,没有再现作者的创作心理,同样也没有照顾到译文读者希冀通过译文走入作者创作心理世界的阅读心理。在翻译句法层面的修辞策略时,杨宪益注重句式结构的安排,轮廓鲜明,译文形式多样,简洁紧凑,读起来余音绕梁。在具体内容的再现和选词上面,他的翻译灵活度比较小,紧扣原文,即便采取意译,他的译文也是三人中最为贴近源语的。他对翻译工作一丝不苟、绝不含糊,态度认真。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不浮于表面,译文总是力求再现深层次内涵。在翻译语意层面的修辞手法时,杨宪益仍旧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他用语讲究,凸显重要量时,会选用比较书面体的词语和表达。相对莱尔口语色彩浓的用语,他用词形象,简炼得体,力图保留中国的文化意象和表达形式,对于源语文化的重视大于对读者阅读习惯的重视。总体来说,杨宪益对待修辞时绝不马虎,他仔细解读修辞中的内涵信息,把握文本心理,即作者的创作心理。他的翻译思想、用语习惯、思维方式、文化审美等对译文都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第六章是描写翻译,小说中人物和环境的描写的翻译再现了作者的创作心理,译者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不免带上译者本身的翻译痕迹,也正是译者自己的翻译心理的体现。杨宪益在各类描写翻译上的特点就是其翻译心理的最好见证。本章以地点环境、杀人场景、人物外貌、人物语言和人物动作等五个方面就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翻译进行比较浅析,以揭示杨宪益在处理描写翻译时的特点。综上所述,以小说描写的角度上看,杨宪益的译文忠于原文,在结构、用词、语气上都能和原文保持一致,传情达意。在整个语篇的处理上表达流畅,前后呼应,融会贯通。在选词上精准传神,行文美丽。他对待翻译工作严谨认真,驾驭英语挥洒自如,功底深厚。第七章是结论。通过词汇、修辞和描写三个层面的鲁迅小说译文比较,本探讨归纳出杨宪益的翻译特点。接着以译者的翻译心理角度找出产生特点的理由,比较译者受到的时代影响、工作目的、译本选择、目标读者定位、翻译思想、思维方式等影响,阐明不同的翻译心理因素直接导致不同的翻译。最后说明本探讨的不足和展望。关键词:文化心理论文鲁迅小说论文杨宪益翻译特点论文

    致谢5-7

    摘要7-10

    Abstract10-19

    第一章 绪论19-35

    1.1 探讨缘起19-22

    1.1.1 译著等身,翻译“中国”19-20

    1.1.2 享誉“红楼”,心系“鲁迅”20-21

    1.1.3 鲁迅小说,誉满全球21-22

    1.2 译本选择和译者介绍22-25

    1.2.1 译本选择22-23

    1.2.2 译者介绍23-25

    1.3 论述基础25-31

    1.3.1 文化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25-27

    1.3.2 文化心理学内涵27-29

    1.3.3 翻译的文化心理观29-30

    1.3.4 文化心理学与本探讨的联系30-31

    1.4 探讨作用31-32

    1.5 探讨步骤和策略32-33

    1.5.1 探讨步骤32-33

    1.5.2 探讨策略33

    1.6 探讨框架33-35

    第二章 文献综述35-50

    2.1 鲁迅小说英译情况35-36

    2.2 杨宪益翻译鲁迅小说探讨文章36-41

    2.3 文献概述41-48

    2.4 本探讨的革新点48-50

    第三章 作者与译者的文化心理探讨50-66

    3.1 鲁迅文化心理浅析50-56

    3.1.1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53-55

    3.1.2 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和吸收55-56

    3.2 杨宪益文化心理浅析56-66

    3.2.1 成长背景57-58

    3.2.2 性格特点58-59

    3.2.3 爱国精神59-62

    3.2.4 跨国婚姻62-63

    3.2.5 思维方式63-64

    3.2.6 翻译思想64-66

    第四章 词汇翻译66-138

    4.1 文化负载词66-95

    4.1.1 食品名称的翻译67-70

    4.1.2 颜色词汇的翻译70-74

    4.1.3 粗俗语的翻译74-77

    4.1.4 方言词语的翻译77-81

    4.1.5 习语的翻译81-94

    4.1.5.1 文艺典故81-86

    4.1.5.2 宗教神话86-90

    4.1.5.3 谚语俗语90-93

    4.1.5.4 习惯风俗93-94

    4.1.6 小结94-95

    4.2 篇名与人名95-120

    4.2.1 篇名翻译95-102

    4.2.2 人名翻译102-120

    4.3 独特词与空缺词120-135

    4.3.1 独特词120-126

    4.3.2 空缺词126-135

    4.4 小结135-138

    第五章 修辞翻译138-199

    5.1 词汇方面138-156

    5.1.1 翻造138-141

    5.1.2 倒词141-142

    5.1.3 借代142-147

    5.1.4 拆词147-148

    5.1.5 转类148-149

    5.1.6 大词小用149-151

    5.1.7 虚词叠用151-153

    5.1.8 妙用数词153-156

    5.1.9 小结156

    5.2 句法方面156-171

    5.2.1 排比157-160

    5.2.2 回环和顶真160-161

    5.2.3 倒装161-162

    5.2.4 矛盾162-163

    5.2.5 移就163-164

    5.2.6 反复164-167

    5.2.7 巧用连词167-171

    5.2.8 小结171

    5.3 语意方面171-198

    5.3.1 反语172-173

    5.3.2 比喻173-186

    5.3.3 象征186-188

    5.3.4 拈连188-189

    5.3.5 夸张189-193

    5.3.6 比拟193-196

    5.3.7 婉曲196-197

    5.3.8 小结197-198

    5.4 小结198-199

    第六章 描写翻译199-221

    6.1 场景描写199-206

    6.1.1 地点环境199-203

    6.1.2 杀人场景203-206

    6.2 人物描写206-219

    6.2.1 外貌描写207-211

    6.2.2 语言描写211-214

    6.2.3 动作描写214-219

    6.3 小结219-221

    第七章 结论221-231

    7.1 翻译特点221-225

    7.2 文化心理因素225-230

    7.3 本探讨的不足和展望230-23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