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社会传播学 >论电视节目对广播、网络元素吸收和融合

论电视节目对广播、网络元素吸收和融合

收藏本文 2024-04-04 点赞:5166 浏览:1444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电视对广播与网络元素的吸收及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声音元素的突出地位;由风格引发的表现空间的拓展;受众接受习惯、接收时间的开拓;受众反馈形式的多样化;受众通过网络达成的全方位互动。
关键词 电视节目;广播元素;网络元素;吸收与融合
A
作者简介 陈智勇,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学院副教授,福建厦门361024;戴剑平,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学院教授,福建厦门361024
作为最强势的主流媒体,电视在影响力方面拥有着难以撼动的绝对优势。但另一方面,电视媒体内部的竞争也早已趋于白热化。因此,如何在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屏幕上吸引更多的受众是困扰着每个电视节目创作者的最大难题。
让节目充满新鲜活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大电视同仁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对兄弟媒体的借鉴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法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电视节目正是在对其他媒体节目的借鉴中开始起步并逐渐走向成熟的。这其中,为电视节目提供最多养分的便是广播。它除了向电视从业者的队伍中输送了像白岩松、崔永元、窦文涛、、徐俐等大批优秀人才之外,许多对电视节目而言颇具创新性的举措也都是在广播节目的实践中取得成功之后,才得以“移植嫁接”到电视节目中的。比如体育赛事直播、直播间电话连线、短信互动等都有“借鉴广播节目”的影子。
另外,在最近十年里,异军突起的网络媒体在对电视施加了不小压力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使电视节目成功地在荧屏之外得到了延伸。早先的BBS论坛、后来的主持人博客再到方兴未艾的微博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同时,网络点播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为自由、便捷的收看方式,与按时收看的传统收视方式相得益彰,极大地促进了固定收视群体的形成。
从以上的两种媒体中吸取养分、积蓄力量就成了电视节目革新的重要手段。这样高效、便捷的手段在电视台今年上半年新推出的《夜线》节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夜线》是社会与法频道在2011年4月份开播的一档大型情感类直播互动节目。在开办之初,节目主创就在网站上明确宣告,开办此节目的目的是充分协调人们对他人情感的窥视欲和对自己情感生活的困惑,理性引导社会化情感问题的走势,策略性完成人们共需共鸣的情感知识的传播。旨在为开启、唤醒和提升国人缺失的情感教育,开创一个崭新的平台,普及心理学知识情感常识,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沟通和信任,在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中,寻求和谐完美的共处世界。
尽管这样的说法很,但还是不难看出,这是一档在情感、心理及舆论热点上做文章的互动谈话节目。而作为情感、心理方面的谈话节目,又是以日播的形式在每晚的22点左右跟大家见面,让人无法不联想到曾风靡一时的《XX不寂寞》《xx心灵》之类的夜间广播情感谈话节目。甚至可以说,《夜线》正是从这样的广播节目中脱胎换骨而来的。很多观众甚至有这样的感受: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晚间,《夜线》完全可以像广播节目一样解放受众的双眼,只用耳朵就可以完成绝大部分信息的接收。
同时,诞生于网络时代,更确切的说,是诞生于微博时代的这一档节目更是通过网络、通过微博展现出了独特的时代感,从而吸引了晚间时段的重要收视人群——年轻的都市白领,将散落在网络当中的一颗颗年轻而寂寞的心聚拢起来,简捷而有效地拉近着他们之间的距离。
所以,在对此节目的特点进行分析及评价的时候,不妨从与广播节目与网络节目的比较人手:

一、以“声”为王:彰显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由于声音是唯一的传播手段,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在广播节目中所占的篇幅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节目的所有内容都是通过主持人的语言才能表现出来,离开主持人的语言广播节目便无从谈起。这样的特点在《夜线》中得到了体现。
与之前的谈话节目相比,无论是栏目设计、背景设置、还是节目构成,《夜线》无疑都是比较简单的那一类。一张主持台,几个话筒,3台平板电脑,再加上背后的几路电话,就完成了节目的基本配置。长达一个小时的节目就这样通过这些简单的“道具”在主持人们的言语交流之中得以完成。有声语言在节目中所占篇幅之多、所起作用之重,是其他节目无法比拟的。同时,由于电视节目多兵种作战的录制特点,对主持人语言的精度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夜线》的主持人们再也不能像某些广播节目主持人那样滔滔不绝地自说自话,无休无止地插科打诨。对话题的把握、对节奏的控制、与嘉宾的互动都对主持人的语言提出了比广播节目更高的要求,简言之,便是“多而精”,在一般谈话节目语言主导的基础上,更凸显出主持人有声语言的“覆盖性”,它充斥在节目的每一个角落,但依然丝毫不显累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夜线》的三位主持人都曾有过广播主持的经历,而王筱磊与林白的主持生涯甚至都是从电台起步的。

二、风格、“快餐化”:拓展节目的表现空间

布丰曾说过“风格即人”,从中不难体会,个性是风格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在电视节目中,追求不同的“他者”的个性色彩,是显现风格的必然手段。与广播节目相比,一向以画面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电视节目仿佛更容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易受到时代的影响。在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今天,电视节目更具“快餐化”的传播特点。而这样的特点在主持人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记得多年前的《实话实说》节目曾讨论过广播节目主持人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异同,一位拥有电台与电视台双重经历的主持人在节目中曾感慨道“自从调到电视台之后就很少收到受众的来信,也不再有计程车司机在单位门口等我了。”某杂志在数年前也曾以李咏为例感叹电视台没有为主持人提供足够的上升空间。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现代工业体系控制下的电视媒体中,主持人也难免带有“工业化”的色彩,个性化、人性化的特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而将主持人的语言,尤其是临场即兴口语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夜线》节目就将这样的压抑降到了最低限度。主持人在话题的选择、节目进程的控制等方面都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也为自己赢得了展示风格的空间。成形之后,节目的话题一般分成两部分:对新近事件及时关注的“热点围观”体现的是主持人在热点捕捉中的反应力,而对“今日话题”的深入讨论中展现出的则是主持人独立思考与逻辑分析的能力。这样的设置无疑使主持人的形象立体化、全方位地得到展现。因此,无论是张越的人文关怀、王筱磊的厚积薄发与小白的睿智时尚都有机地融入到节目的进程之中,成了吸引受众的重要元素。甚至可以说,广播节目主持人对节目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也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了《夜线》当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