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生物教学 >试谈反思反思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之状况

试谈反思反思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之状况

收藏本文 2024-01-01 点赞:21671 浏览:965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老师要上好一堂课,遍查资料,深钻教材,诲人不倦地讲,孜孜以求地改,再加上小练大训,忙得不亦乐乎,满以为是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可谁知换来的却是豆稀草盛。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语文教学摆脱不了应试而采取的短视行为,它把纷繁复杂的丰富厚实的语文世界收缩于《中考考试说明》之中,排斥了《中考考试说明》以外的其他内容,学生听、说、读、写的空间大大缩小,纷至沓来的资料,无边无涯的题海,搞的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成了十足的应考训练课,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轻听说,重读写

《考试说明》即人们通常说的《考试大纲》,它被师生视为法典,直接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但当我们通览之后,才发现“听说”的能力在这里被轻描淡写了。而且每年中考的语文试题中又有多少是直接考查“听说”能力的呢?因此,“听说”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被弱化,也就理所当然了。那么,受到宠爱的“读写”的命运是不是就非常好呢?中学生读不懂现代文,作文不尽人意,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而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很严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每年中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学生丢分最多,平心而论师生在这方面投入不可谓不多,什么技巧、秘诀、宝典并没有少授少学,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却总是显不出奇特的效果;什么日练、周练、月考并没有少考,却总是考不出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不能不让人深省啊。
叶老曾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和读是对语言的理解,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对语言的运用,是输出信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就是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思维活动才是它的内在本质。我们作语文教师的就应该引导学生用思维活动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那种重读写,轻听说,甚至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不利于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轻课外,重课内

中学生对语文乏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中还较突出。在教学中,老师注重课内,轻视课外,总认为课内教学是硬性教学任务,而课外活动几乎形同虚设。因为,老师往往是一门心思只顾“本本”,结果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培养不出高素质、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其实,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生活中时时可学语文,处处可学语文,况且学生的天赋也是各不一样,如果一味地采用单纯化一的模式,势必影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想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语文的学习是不能一曝十寒的,非经年累月不可。量的变化终会引起质的变化,才能产生梦笔生花的妙境。语文课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课堂内也应多开设些活动课,以便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从而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把语文学习变为内存需要,这样学生既可以轻松的获得丰富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情操的陶冶,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轻学习,重教授

有一首儿歌其中有这样一句“小呀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充满童稚的声音,那欢蹦乱跳的身影,恐怕是人见人爱吧。“学堂”是学生的乐园,是学生的“天堂”。只可惜,这美好的画面只有在记忆的仓库里才找得到了。眼下的中小学生恐怕是难得蹦跳起来的,背负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重压。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语的听,还奢谈什么发展个性,提高教学质量呢?当然也就找不到老祖宗那种“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情景。
叶老有一句名言叫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的确,如果学生进入到了这样的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又何必让老师像蜡烛那样去耗掉自己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应去深悟其理。老师毕竟是外因,是催化剂,要想产生奇效,还需要学生这个内因自身去消化融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老师只是尽其“传道、授业、解惑”之天职,恐怕还不能算是“善教者”。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只有摆正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课堂”才能成为“学堂”,那首儿歌所描绘的其乐融融的情景才可能重返校园。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目前的困境,语文教师就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打破陈规陋习,充分发扬,把主人的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语文课不再是一副永远不变的面孔,激发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主动自觉学习的内驱动力,进一步扩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抓住课内,盯住课外,引导学生向生活学,向社会学,再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