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生物药物 >中医对高脂血症证治

中医对高脂血症证治

收藏本文 2024-01-28 点赞:17757 浏览:814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脂血症是人体内脂质代谢失常、血浆中脂质浓度超过正常限度的一种病症。其发生多因脂质摄入过量,或脂质代谢紊乱所致。中医学文献中无此称谓,但根据高脂血症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疾病的临床表现来看,本病可归属于“痰饮”、“中风”、“眩晕”等病之中,属气血津液病变范畴,病位在血脉,与痰浊、瘀血密切相关。
关键词:中医;高血脂症;研究
1672-3783(2012)09-0068-02

1 中医高血脂症证型临床研究

1.1 高脂血症证型的分布:傅亚龙研究了67例高脂血症患者,其临床表现在排除并发症的表现后可分为脾虚、肾虚、痰湿、癖血4类。可以看出本病的临床分型以脾肾两虚、痰癖互阻型最为多见,占34.30%,而脾虚痰湿者占16.4%,肾气虚者占17.5%,痰淤互阻者占16.7%,气虚血疲者占14.9%。充分说明高脂血症是本虚标实的病变,而以标本兼病最为多见。
在郭维琴老师的指导下,秦建国博士于2005年对原发性高血脂症的中医证候作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痰浊阻遏证所占比例最大,为21.04%,其次为类脾肾气虚证,占20.42,类阴虚火旺占19.37,类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阳虚证和类肝郁化火证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3.33%和6.25%。其中涉及脾虚、肾虚、痰浊(湿)、癖血的类证候总计占7105%。这次研究结果与以上傅亚龙的研究报导有所不同,说明高脂血症的类证候主要涉及脾肾肝脏和痰浊疲血,主要的病机可归纳为脾肾两虚,痰淤互阻。
关宝莲的分型研究也总结出脾肾两虚的患者达28.86%,气血疲滞者占219%,痰湿痹阻者占14.38%,湿热奎滞者占20.19%。其脾虚、肾虚、痰湿、淤血总百分比与秦师兄的研究结果相差不远。
以上研究中涉及脾肾亏虚和痰浊癖血的占71.05%,与导师郭维琴教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高脂血证中医病机重在脾肾两虚、痰疲互结的观点及临床疗效提供了依据,证明健脾益肾、活血化痰法治疗原发性高脂血证是正缺的。而且,依照导师的理论,以健脾益肾,消痰化癖为法组方的降脂通脉方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2 高脂血症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庄德成等对32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与血脂各脂质成分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显示脾肾阳虚证HDL-C表现为单相降低;痰浊阻遏证表现为TC, TG双相升高;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气滞络癖证表现为TG单相升高,TC在正常或临界水平。屠浩明选取306例高脂血症住院病人,将其分为痰浊阻遏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气滞血癖型5个证型,探讨各证型与血脂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机制

2.1 降低血脂

2.1.1 减少脂质吸收:中药降脂作用的途径之一就是减少脂质物质的吸收,这个过程可通过不同方式来完成。首先,某些中药可促进肠内胆固醇等脂质的排泄,以减少其吸收。如大黄、虎杖、草决明、决明子、生首乌等,这类药物含有葱酮类化合物,葱酮类成分能够刺激胃肠道蠕动,从而加速了肠道内脂类物质的排泄。二是利用植物胆固醇竞争性地占据外源性胆固醇的位置,影响胆固醇与肠粘膜接触的机会,妨碍其吸收并使之经肠道排除增加。如何首乌能与胆固醇结合,减少胆固醇在肠道吸收,阻止类脂质在血中滞留或渗透到动脉内膜。蒲黄含植物固醇,在肠道竞争性抑制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三是利用多糖类和胆盐结合形成复合物,阻碍微胶粒的吸收而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如枸杞总多糖有显著降低高血脂症家兔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酷(TG)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作用。
2.1.2 抑制脂质合成和释放:减少内源性脂质的合成脂质的合成和释放是内源性脂质的主要来源。细胞培养表明,绞股蓝总皂贰可以使脂肪组织细胞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减少28%左右,使进入细胞合成中性脂肪的葡萄糖降低50%左右。泽泻含三菇类化合物,能减少合成胆固醇的原料乙酞COA的生成。山碴所含酮类、解酷酶等,能降低血清TC, TG,其脂肪酶可促进脂肪分解,明显地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经戊二酞辅酶A还原酶(HMG-R)活力,从而减少脂质的合成。
2.1.3 调节脂质代谢、促进脂质转运和排泄:脂类必须与载脂蛋白结合成溶解度较大的脂蛋白复合体才能在血液中循环、运转,所以脂蛋白、载脂蛋白在脂类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许多中药能影响血脂分布、转运和清除。生物化学研究表明,山碴、菊花、何首乌、黄茂等可通过可逆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现对肝细胞微粒体轻戊二酞辅酶A还原酶(HMGR)活力的抑制。茶叶多糖能与脂蛋白酶结合,提高其活力,促进动脉壁的脂蛋白酶入血,并能降低该酶对抑制剂如Nacl的敏感性。泽泻有阻止类脂质在血清内滞留或渗透到动脉内壁的能力,促进血浆中的TC的运输和清除。再如,红花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和胆固醇结合成脂,使之较容易运送、代谢、排泄,而减少体内胆固醇含量,同时红花还能减少脂质在肝脏内沉积。
2.2 改善血液流变学:实验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血液粘稠度,促进脂质的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而降低血脂。在单位药研究方面,张氏在研究蒲黄对高脂血症所致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时发现,蒲黄能使血小板中cAMP增加,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5-HT的释放,增加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的活性,防止PGI2的降低和TXA2的升高:降低血清中TC的浓度和红细胞ch与磷脂分子比值(ch/pl),提高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强红细胞变性能力,降低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从而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而川弓、当归、赤芍、三七等活血药物中的某些成份如阿魏酸、总皂试也具有调节PGI2/TXA2平衡的作用,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研究提示,中药某些活血化疲药物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达到降低高血脂的作用目的。
2.3 提高脂类代谢相关基因水平:淳氏应用RT-PCR技术观察了温胆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显示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肝脏LDL-基因表达降低,温胆汤能显著上调大鼠肝脏LDL-R的基因表达水平。温胆汤可能是通过调节大鼠肝脏LDL-R转录水平达到预防脂质代谢紊乱。同时淳氏还观察了温胆汤对血脂水平、总脂解酶(LA)、脂蛋白脂酶(LPL)和肝脂酶(HL)的活性,结果表明该剂能显著抑制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总甘油三酷(TG)的浓度,提高LPL和LA的活性,而对HL活性无明显影响。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