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生物药物 >对于植被基于RS/GIS/DEM/NDVI重庆植被动态、格局和碳汇站

对于植被基于RS/GIS/DEM/NDVI重庆植被动态、格局和碳汇站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6333 浏览:169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全球变暖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性环境不足,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和剧烈波动将对人类的存活、经济和社会进展等方面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植被由于能够吸收和存贮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C02,并体现出巨大的碳汇作用,因而在减缓全球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面积的任何增减、植被组成和质量情况、分布格局和碳汇潜力等,均会对区域环境和全球变化影响很大,由此,探讨植被动态变化、格局与碳汇能力,具有重要的论述价值和现实作用。重庆位于三峡库区的心腹地带,是全国重要的水资源战略贮备库,又是中国西南重要碳库区的组成部分;重庆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重庆,也是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植被资源丰富区域;此外,重庆直辖和三峡库区形成以来,重庆的经济进展和“森林重庆”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所以关注重庆和缙云山植被及其碳储量动态和格局,对于以“增汇减排”和减缓全球变暖为目标的植被和碳汇经营与管理,均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也可以为重庆的进展与规划提供论述和数据上的有益帮助。分别以重庆市和重庆主城区为探讨对象,通过重庆市Pathfinder HRR NDVI和SPOTVGA NDVI序列数据集及重庆主城区1978、1988、2000和2007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提取的NDVI,分别对重庆市及主城区近30年植被情况进行水平格局和动态浅析。结果显示,重庆市植被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点,每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2月,植被的生长和活动最不旺盛,而绿期体现在每年的5~10月。近10年来,重庆植被总体处于良好生长状态,增加最显著的区域集中在方斗山、精华山和检测角山等渝中北的山脉及渝东南的广大山地区域,负增加主要为重庆主城区、长寿及万州等的城市中心区域。巫溪、城口和綦江三区县植被无退化现象,而重庆主城区植被恶化面积最大,达到了近420km2,其次为长寿和奉节等区县。对重庆主城区近30年的植被动态探讨结果显示,主城区的植被生长良好区域集中在东北部及南部地区,主要体现在北部的缙云山、华蓥山、铜锣山和南部的子荡山及圣灯山等山脉,而在西部城市化最为显著的广大城区,植被退化或消失现象较为显著。探讨结果表明,重庆市的植被处于良好的增加状态,弥补了城市化历程中局部植被退化或消失的不利影响。而保护好植被发育较好的山区和较大的山脉,以及制约好城市进展历程中对植被的负面影响,是继续保持和提升重庆植被质量、使其处于良好进展态势的关键举措。以重庆缙云山为例,通过面向对象多层次分类的策略介绍和利用,结合对1:10000地形图数字化生产的DEM,建立分类规则对重庆市缙云山自然保护区2010年9月的WorldView-2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提取了探讨区域的植被信息,并将其分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针竹(慈竹)混交林、毛竹林、慈竹林和灌木林,分类的初步结果在ArcGIS中进行进—步人工解译、拓扑处理和统计浅析。结果显示,基于面向对象多层次图像分类策略并结合人工解译,对缙云山植被具有很高的识别和分类精度,总精度高于89.22%以上,分类的植被结果有显著的边界和均一的内部同质性;探讨区域的总面积为3468.41hm2,植被以针叶林为和灌木林为主,面积分别达到了1048.56hm2和729.64hm2,两者占到探讨区面积的51%,其次是针阔混交林,面积为537.26hm2,农田、水体、道路和房屋等非植被占7%,面积为242.32hm2。由此可知,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高分辨率的地形图,是探讨较大尺度上植被空间特点的最有效的工具;结合DEM和基于面向对象的图像解译和分类的策略,及其生产的植被专题图,可以为缙云山植被的空间分布和碳储量探讨提供数据和基础技术支持。以重庆缙云山为例,利用高分辨率影像(、VorldView-2)解译植被专题图和1:10000地形图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野外样方调查、文献中植被生物量回归(经验)模型和碳含量数据资料,在ArcGIS支持下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和碳储量密度空间分布进行探讨。探讨显示,缙云山植被以针叶林为主(30%),人为干扰程度较高的灌木林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1%),地带性顶极植被——常绿阔叶林面积较小(6%);碳储量密度为针阔混交林(74.23MgC/hm2)针叶林(62.97MgC/hm2)常绿阔叶林(62.65MgC/hm2)针竹混交林(59.84MgC/hm2)慈竹林(48.72MgC/hm2)毛竹林(47.88MgC/hm2)灌木林(10.66MgC/hm2),平均碳储量密度高于全国和同地区的平均值,达到了50.45MgC/hm2;在空间分布上,针叶林在中高海拔(500m)和斜坡(15。)以上优势显著,灌木林则相反,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优势随着海拔升高或坡度增大而增加,植被的碳储量密度也随海拔的增高或坡度增大而增势显著。结果表明缙云山积累和存贮了较多的碳,“库”的功能强;而处于演替阶段初期的针叶林及灌木林显著占优,表明其在碳的积累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有“汇”的潜能。此外,在较高海拔和较大坡度上的高碳储量密度,与人类的活动频度较小和对植被干扰较轻相关。由此可以推测,随着自然演替和保护区的封育改造、退耕还林及择伐补阔等森林管理措施的进行,将利于森林植被的保护、发育和更新,促使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密度进一步增大,碳“汇”潜能进一步增强,生态怎么写作功能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以重庆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亚热带森林演替系列中的灌木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为探讨对象,通过分别对各林型生态系统的植被、枯落物和土壤的碳储量密度进行探讨,明确不同演替类型植被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密度和分配格局特点,并对森林演替历程中碳汇的特点和潜能行进探讨。结果表明:(1)4种演替序列上的植被生态系统碳储量密度与演替序列一致,即常绿阔叶林(347.96MgC/hm2)针阔混交林(140.19MgC/hm2)针叶林(107.92MgC/hm2)灌木林(51.28MgC/hm2);(2)组成生态系统的植被和枯落物碳储量密度在演替序列上变化一致,均呈增大的走势,均值以灌木林的10.57MgC/hm2和4.55MgC/hm2分别增加到处于地带性顶极植被——常绿阔叶林的95.55MgC/hm2和191.33MgC/hm2;而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林的土壤碳储量密度的均值较为接近,分别为33.31MgC/hm2、32.48MgC/hm2和36.45MgC/hm2,均低于常绿阔叶林的61.03MgC/hm2;(3)生态系统碳储量在各组分格局上差别很大,在演替序列上,除演替顶极的常绿阔叶林外,地上植被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土壤碳储量密度所占的比例,随着演替序列呈下降的走势,其中灌木林土壤碳储量密度所占的比例最高,接近其生态系统的2/3,针叶林约占1/3,针阔混交约为1/4,常绿阔叶林约为1/5;但对不同林型的枯落物而言,在演替序列上增势非常显著,以灌木林的不足1/10到常绿阔叶林的1/2以上。由此可知,缙云山的常绿阔叶林维持着最大的碳储量,枯落物在缙云山的碳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缙云山的植被在今后的发育和演替历程中,有很大的增汇潜能,将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的植被和枯落物碳库部分,由此在保护现存植被而增加碳汇的经营和管理中,植被形成的枯落物也是重点保护和管理的对象。根据1km×1km重庆植被专题图,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文献中不同植被类型的碳储量密度数据,在ArcGIS的空间浅析模块中,对重庆市植被及其碳储量密度进行空间格局浅析。结果显示,重庆的植被有着显著的空间分异特点,森林植被以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两者面积之和达到了31899.38km2,占到了重庆总面积的37.04%,主要集中在渝北和渝南地区,渝中和渝西的条形山脉森林植被也较为丰富;被条形山脉分割的渝中北、渝中和渝西地区地势较低,是重要的农业种植区,农业种植总面积达到了45629.41km2,占到了重庆总面积的52%;灌木林的面积也较大,为5732.49km2。重庆碳储量密度和重庆植被的分布相一致,高密度区集中在渝北和渝南海拔较高的地区,各区县的平均碳储量密度在4.39~54.76MgC/hm2,城口和巫溪有着最高的碳储量密度,分别达到了54.76MgC/hm2和42.31MgC/hm2,渝西的潼南最低,仅为4.39MgC/hm2,全市碳储量密度平均值为21.40MgC/hm2;重庆碳储量密度有显著的垂直分异特点,碳储量密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势显著,在2000~2200m达到极值(53.29MgC/hm2),然后略有下降,在海拔2600m以上为41.37MgC/hm2。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农作物是重庆最主要的植被,对重庆碳储量有着重要的贡献;提升农作物的生产量、合理的利用作物的秸秆等,以及加大灌木林更新和改造将利于重庆地区碳汇功能的提升;在区域格局上对渝北和渝南的植被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同时对渝中及渝西植被相对薄弱地区适当造林,是重庆地区增加碳汇的最有效措施。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和数字高程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结合野外实地测量和文献中的数据资料,以及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类,对重庆市、重庆市主城区和重庆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及其碳储量的动态变化、格局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30年来,重庆市的植被总体上处于良好的生长和进展状态,弥补了都市中心区在城市化历程中对植被的负面影响;重庆及缙云山森林植被以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主,且具有较高的碳储量密度,低碳储量密度的灌木林、草丛等也占有重要的比重,重庆的农作物耕种区域主要集中在渝中北、渝中和渝西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碳储量密度较高的区域集中海拔较高和人为干扰较轻的区域,如渝北和渝南的广大山区,渝中北、渝中和渝西的条形山脉,且随着海拔梯度的增高呈增加走势。由此,保护和管理好渝北、渝南广大地区和渝中及渝西主要山脉的森林植被,加速退耕还林、择伐补阔的实施,加速森林发育和更新,以提升森林的质量而起到增加碳汇的目的;在森林植被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如渝中和渝西地区,增加人工林的种植面积,并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秸秆的利用率,起到进一步增加碳汇的功能。总之,重庆植被已经存贮了较多碳,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碳库区组成部分;重庆的植被和碳储量动态、格局和碳汇能的特点意味着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具有重要的碳汇增加潜力。关键词:植被论文遥感论文归一化植被指数论文面向对象分类策略论文重庆缙云山论文碳储量密度论文

    摘要9-13

    ABSTRACT13-19

    第一章 前言19-31

    1.1 探讨背景与项目来源19-21

    1.1.1 全球变化与植被碳汇19-20

    1.1.2 RS、GIS、DEM、GPS与碳汇探讨20-21

    1.1.3 项目基金21

    1.2 探讨区域与数据库21-23

    1.2.1 重庆市及重庆市遥感数据资料21-22

    1.2.2 重庆市主城区及其遥感数据资料22

    1.2.3 重庆缙云山及缙云山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资料22-23

    1.3 探讨策略与技术路线23-25

    1.3.1 探讨策略23-24

    1.3.2 实验技术路线24-25

    1.4 探讨目标和内容25-26

    1.4.1 探讨目标25-26

    1.4.2 主要探讨内容26

    1.5 实验设想与预期结果26-27

    8-40

    2.5.1 遥感基础与原理38

    2.5.2 植被遥感与NDVI数据(集)38-40

    2.6 国内、外探讨概况40-42

    2.6.1 国外探讨概况40-41

    2.6.2 国内探讨概况41-42

    2.7 重庆植被与生物量和碳储量42

    2.8 植被与碳汇探讨走势及展望42-43

    2.8.1 探讨的尺度和规模不断地扩展42

    2.8.2 探讨的结果不完全统一,有较大的不确定性42-43

    2.8.3 遥感技术不断地在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探讨中得到运用43

    2.8.4 开始注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探讨43

    2.8.5 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实时测量探讨有待深入43

    2.8.6 优化现有探讨手段,建立数据资源共享怎么写作,推进国内探讨进程4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