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图书馆 >> 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系统和空间

图书馆:系统和空间

收藏本文 2024-03-19 点赞:4799 浏览:1772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 要:组织、系统、时空是物质、社会和人类自身存在的形式。文章尝试将图书馆放到系统和空间的形式中去考察,从多角度反映图书馆现象和揭示国书馆性质,着重说明了图书馆系统的关联性和图书馆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将图书馆空间剖析为文献资源、信息行为和文献交流三个层面。
关键词:图书馆组织 图书馆系统 图书馆空间
1003-6938(2012)04-0126-031 系统
图书馆是组织[1],组织也是系统,因而图书馆也是系统。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汉字部首排检法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组织”和“系统”每个字均属部首“糸”部。《说文解字》称“糸”即细絲,可见它们都与细絲有关。现在分开来说,“组”,是用细絲织成的阔带子,也指编织,组合和结合;“织”,指用絲、棉、麻、毛等原料制成绸、布、呢、绒等成品,可引申为构成、牵连;“系”,指连缀,引申为系统;“统”,指“絲绪之统束”,也指一脉相承的系统,并有主管、综理的意思。“组织”和“系统”无疑都反映出以上所列举的种种涵义。也就是说,它们共同具有用细絲及其它原料按步骤、有条理地连缀、建构、组合而产生的一类物品的特征。在长期的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逐渐用“组织”与“系统”来指称人群的组合,如机构、单位、团体和体系等。科学家们还认识到“组织”与“系统”、“时间”与“空间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udooo.com

”都是事物存在的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我们说图书馆是系统,是空间,主要就是从形式着手来认识图书馆的。

1.1 系统的一般特征

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与部分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体”[2]。其中提到的要素、部分、结构和功能,原本就是社会组织不能或缺的内容和条件。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裔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先提出“一般系统论”概念,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系统研究。随着科学家们对系统本身的探索,系统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以及与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的相互结合,系统研究便迅速地形成了拥有诸多分支和学派、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应用广泛的科学技术的庞大系统,其中包括对社会系统的研究。
一般而论,包括社会系统在内,系统均应有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和目的性等特征。它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系统之间互联互动的密切关系。整体性以要素和各部分互相关联的形式即关联性而存在,关联形式则以整体性为前提而显现出来;但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各部分功能机械叠加的总和。有序性意味着系统运营中各组成部分协调一致,有秩序、有节奏地为获取系统目标而工作;有序的程度与系统功能发挥成正比。动态性是整体性、关联性、有序性的综合反映,表现出系统的生命力和改革开放的广度深度。目的性是人对系统目标的追求体系,是责任、理念、信念、勇气和智慧的聚焦,也是系统整体功能和社会普惠价值的具体体现。
图书馆作为社会系统,必须具备系统的一般特征,本文仅就其中的关联性加以初步的描述,表明它是图书馆系统最显著的标识之一。

1.2 图书馆系统的关联性

层次、联系和交叉是图书馆系统关联性的三种基本形式。所谓层次,是说一个系统必然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而它自身又包含有若干个子系统。我们检测如将图书馆定位为文献交流系统,那么它就从属于更大的信息交流系统,而信息交流系统又从属于更大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部门的复杂系统,它与社会物质系统、社会精神系统鼎足而立,共同构建整体的社会系统。
以上是图书馆系统所从属诸系统分层的初步构想。至于图书馆系统的子系统,一般包含管理子系统、业务子系统、培训子系统等等。以业务子系统为例,常见的拥有文献收集、文献整序、文献典藏和文献怎么写作等更小的系统。可以这样来说,每位工作人员的岗位都是一个更小的系统,因为它们都是岗位责任者、工具、工作对象、怎么写作对象等要素和一定结构形成的有机整体。
层次是系统关联垂直关系的主要表现,而联系则是系统关联横向关系的主要反映。它一方面是指图书馆各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互相作用,人们经常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它们合作和依赖的紧密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指图书馆与其它系统的相关性,例如图书馆工作与资讯工作、目录工作、资料工作、档案工作、编辑工作等等[3]。
交叉是指图书馆系统可以同时属于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科学系统、管理系统、公益系统等的子系统。这种现象主要是人们着眼于图书馆的信息性质和结构功能的多面性、多重性,以及社会价值的普惠性而产生的。
层次是相对的、联系是广泛的,交叉是多元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动态的、立体的、具有图书馆特色的系统关联性。

1.3 图书馆系统与环境

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不能脱离环境孤立存在,图书馆系统也绝无例外。环境是系统的基础,它既能够给系统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天地,也可以阻碍系统前进的步伐。巨变、灾害降临时,甚至会扼杀图书馆的命运。因此,系统必须与环境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和稳定的互动秩序,以便保持两者和谐一致的态势。但这并不等于说图书馆系统之于环境总是处在消极、被动和无所能为的境地,相反,它的影响和作用往往是广泛和持久的。
那么,什么是环境?环境就是指对象“周围的境况”[4]。下面我们尝试把系统和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说明两者的互动关系。
首先,系统的环境也是系统。图书馆系统的环境就是围绕图书馆对象所形成的系统。因而图书馆既是对象又是其所处环境的一个部分。图书馆和环境是一个整体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基础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关系网络,双方互相影响,并具有作为系统的一般共性和个别社会系统的某些个性,我们称其为关系系统。
其次,关系系统由对象和环境双方共建,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和环境就是两个构成关系系统的基础要素。它们都有很大的综合性,不妨分别加以细化:某座个别的图书馆和某种图书馆类型,某个图书馆系统(指公共、高校、科学院等)和某个图书馆网络(指地区、系统;综合、专门等)都可视为图书馆一方的构成要素。至于环境一方,可以区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况比较复杂。但我们注意到,自然环境对于图书馆的影响,一部分是直接的,并且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尚难于准确预测其突发性和完全把握其潜在的性质;另外更大的一部分,是以社会结构为相似度检测而及于图书馆的。这些社会结构以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代表,无疑它们也就是环境一方的重要构成要素。这样,我们就把关系系统双方的构成要素调整到基本一致的水平线上。其三,关系系统的双方构成要素均以系统的形式存在,每一项要素便是一个系统,并且它们又都是信息发生源和接受者,影响因素源和反馈者。它们发出的信息和互相的影响因素,表明图书馆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范围和内容的强度。要素之间产生比较稳定和固定的联系就是结构。图书馆和环境的两大基础要素是系统的底层结构,在此底层结构基础上建成的系统结构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图书馆系统和环境系统的变化而变化的。
其四,作为关系系统,图书馆与环境双方表现出来的互相影响,其内容主要包括引领、支持、保证、制约等。双方的因应之道,可以初步概括为适应、信赖、协作、协调、调整、合作和抵制。
最后,图书馆和环境都竭力追求以最小的消耗和最有效的措施实现双方一致的、共同的最大目标:推进国家、民族,社会的健康发展。
2 空间
图书馆是组织、是系统,同时也以空间的形式存在。根据一般的解释,“空间”的“空”指虚无,意谓“中无所有”。空和虚连用可以理解为“能容受之处”,即空间[4]。物理学、数学等视空间和时间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就宇宙而言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但就某一具体的个别事物而言,空间和时间又都是有限的[5]。我们参考这些原理,将图书馆空间分解成文献资源空间、信息行为空间和文献交流空间三个层面。

2.1 文献资源空间

文献资源空间是图书、期刊、资料等文献资源的“能容受之处”。它的特点计有如下三端:
第一,收集、保藏古今中外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文献。它的历史悠久、方法实用、经验丰富,是社会文献中最具权威性、开放性、持续性、公益性和普遍性的专门空间。
第二,每册图书,每期刊物、每件资料都是空间。每篇,每章,每节甚至是每一知识单元或信息单元也都是空间,都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空间连着空间,大空间套着小空间。图书馆是文献空间的空间,堪称“文献空间港”或“文献空间集装箱”。

三、信息或知识所涉及内容的时空范围,远远超过它所栖身的图书馆空间。

图书馆文献资源空间是人类创造的无与伦比的文献成果。“馆藏日月,书括乾坤”或许就是人们对图书馆所作的哲理性比喻和最美好、深切的感悟。这里的“日月”代表时间,而“乾坤”意味着空间,图书馆似乎成为了超越时空的另类存在。

2.2 信息行为空间

图书馆空间的另一层面是信息行为空间。学习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特征的表现,要学习就必须阅读,而阅读又是人的信息行为的基本方式。图书馆正是以提供文献满足社会成员阅读需求的专门空间。
社会行为空间可区分成两类: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图书馆属于前者,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满足阅读需求的活动范围。在这个范围里,信息行为由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活动和图书馆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种种措施共同构成,双方缺一不可。
公共性是公共空间的原则和精神。图书馆空间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行为双方共建共享图书馆资源的先进理念。

二、扩大怎么写作对象范围,丰富阅读需求内涵,展延信息行为空间。

三、方法、技术和设备现代化,管理和怎么写作制度人性化。

扩大和优化公共性是图书馆空间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图书馆空间的殷切期望。

2.3 文献交流空间

图书馆文献交流空间是文献资源和信息行为结合而形成的空间。图书馆文献交流是指文献责任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或知识的沟通,它的一般形态和特征是这样的:

一、由于责任者与读者往往不在同一时空,交流对象不能具体预测,交流成果难以事先设定。

第二,阅读,包括听读和触读等方式是交流的关键环节,没有阅读便没有以文献为相似度检测的信息或知识的交流。
第三,文献中信息或知识的交流过程,主要就是人脑接收、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或知识的过程。任何意义上的信息或知识交流都不能逾越人脑这个总枢纽。
第四,图书馆是动态的空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有赖于文献交流活动的推动。例如各种方式的外借、国内外馆际互借,都意味着文献突破时空的限制。并且进入读者的个人空间,无异于图书馆空间的延伸。据此类推,诸凡新馆成立、馆外推广馆际协作都可视为图书馆空间广延性的发展。
第五、图书馆文献在交流中的行程,可以简化表示为图书馆→读者→图书馆,往返不息;空间转则是公共→个人→公共,周而复始。文献交流的运营,貌似单纯,实则复杂,涉及制度、文献、组织、方法、设备、部门以及临近的学科等等因素。
第六、从宏观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就是个文献、信息和知识交流的大空间,而图书馆空间就是这个大空间的基础设施之一——空间网络的现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udooo.com

代新形态。
3 结语
以上初步描述了图书馆作为系统和空间的某些情况和特征,连同上一篇《图书馆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组织》都是从形式入手对图书馆的内涵作较为全面的剖析。换一种说法,也就是把图书馆放到组织、系统和空间的形式中加以多学科、多方法和多角度的考察,借以达到优化图书馆事业建设,推动图书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提高图书馆干部教育质量的现实目标。
这里还有必要指出,我们赋予图书馆以组织、系统和空间的任何一种存在形式,都不会改变图书馆的核心内涵和基本功能:
(1)提高全民的文化教育素质,孕育人类文明的更大辉煌;
(2)积极发挥“混凝土”和“强力胶”的强大作用,提高社会结构的组织化水平;
(3)沟通宇宙万物,成为屹立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永不消失的伟大桥梁。而这三点也正是图书馆信息性质的全部意义。
最后,还有一点说明:这篇短文既不是探索的结论,也不是研究经验的总结,充其量是一篇不成熟理念的报告,某些主观愿望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周文骏.国书馆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组织[A].第10届海峡两岸图书馆资讯学学术研究会论文集(A辑)[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
[2]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162.
[3]袁翰青.现代文献工作基本概念[J].图书馆,1964,(2).
[4]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205,1791.
[5]新华词典编纂组.新华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6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