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投资经济 >试述《证券投资学》教学大专

试述《证券投资学》教学大专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13465 浏览:583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证券投资学》教学应破除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树立适合的投资理念为根本,以突出实践性作为《证券投资学》教学的指导原则,真正发挥其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的价值。
关键词:
证券投资学;投资理念;实践教学
16723198(2012)24016802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投资实践,我们对《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进行

源于:论文网www.udooo.com

了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以下的一些认识。在把这些认识用于教学活动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教学效果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1以树立适合的投资理念为根本
投资理念的正确与否对投资实践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主流的《证券投资学》教科书一般都会对证券投资的流派进行简要的介绍,并用大量篇幅对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这种以价值投资为基础,价值分析和技术分析并重的内容结构安排,有意无意的回避了对投资理念进行明确价值判断这一棘手的问题,其结果就可能导致学生学了投资的概念、投资的流派以及投资分析的方法后,最终却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甚至根本就没有投资理念的任何概念。倘若就此开展投资实践,只会使得学生在实际投资中犯太多本可以避免的错误,走太多本可以避免的弯路,这一后果肯定不是我们从事教学的初衷。
不过,即使我们对某一投资理念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在对投资理念进行讲解时也不能一味的灌输,而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实践和思考,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真正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使其真正成为支撑其长期投资实践的信仰。在教学中,我们对投资理念的讲解是通过以下一些很多教师经常忽略的问题循序渐进展开的。

1.1讲清楚证券市场的本质

对证券市场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投资者投资理念选择的基础。关于证券市场的定义和功能这一知识点,一般的《证券投资学》教材中都会进行论述,在论述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时,一般都认为证券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和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融通资金、资本定价、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等功能。但如果仅仅依照教材这种泛泛而谈式的论述进行讲解,结果就是学到最后学生对证券市场的本质也可能没有形成十分清晰的认识。究其原因,可能还是由于教材编写者以及教师自身对证券市场的本质理解不透彻所致,从而也就不能理解讲清证券市场的本质对《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的教与学的重要意义。
其实,从证券市场的定义出发,结合证券市场在整个金融体系、市场体系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地位,不难得出证券市场的本质,那就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并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只有讲清了这一本质,才会让学生对证券市场和证券投资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才能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做出理性的客观的思考和判断,也才会对证券投资理念和策略的选择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1.2讲清楚证券投资的意义和作用

关于证券投资的意义所在,一般认为,是为了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从而在物质上保障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享受。如果因为从事证券投资反而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造成了负面的效果,其实也就失去了证券投资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会向学生阐明这些负面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1)因为证券投资导致财富缩水。
(2)因为证券投资导致社会关系的严重退化。
(3)因为证券投资导致个人精神、身体等方面的负面后果。
与一般教科书在导论环节就对证券投资的意义进行阐述以及一般情况下教师走过场式的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不同,我们选择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再来跟学生探讨证券投资的意义,跟开篇就大谈证券投资的意义效果相比,反而会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进行更多的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让学生真正明白投资这一活动目的所在的意义在于,会让学生在进行投资实践时,自然而然的对投资的策略和方式方法、投资与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选择真正有价值的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策略。

1.3讲清楚价值投资理念的优缺点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从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投资流派的介绍引入这一问题,并通过典型代表人物的投资经历和结果的介绍,引导学生自己对价值投资理念的优缺点进行思考。
关于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我们采用的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说法。他在《证券分析》一书中从投资与投机区别的角度对什么是真正的投资做了明确的定义,他认为,投资是指根据详尽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操作就是投机。这一论述其实也是对投资理念的最早划分。
关于投资流派这一问题,随着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诞生,目前一般认为证券投资形成了界限分明的四个流派,即基本分析流派、技术分析流派、心理分析流派和学术分析流派。其中,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是完全体系化成熟的流派,而后两种目前还不能单独据以做出投资决策。
关于价值投资的优缺点,我们会告诉学生这一基本事实,那就是价值投资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价值投资的优点在于其通过价值判断,在较大安全边际的基础上写入并长期持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投资的风险。而价值投资的缺点在于,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而市场环境和趋势等价值投资回避的问题往往对投资结果造成重大的影响。
为了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投资理念均有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事实,我们在教学中一般会以巴菲特和索罗斯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因为在当代投资者中,巴菲特与索罗斯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也是坚持不同投资理念均获得成功的典型。巴菲特主要从分析公司的质地出发,通过价值判断,在他认为适当的时机写入目标股票并长期持有,直到认为投资标的过于高估或投资标的不符合当初判断时才获利了结。巴菲特通过价值投资获得了空前也可能绝后的巨额财富,是信奉价值投资理念并获取巨大成功的典型。而索罗斯的投资理念与巴菲特则完全相反,他靠对时事和趋势敏锐的把握赚取利润,当他确信一个大的趋势已经形成并自我强化时,他会果断出手投入重金参与其中,通过顺应趋势来获取利润,其对市场的领悟力和洞察力让所有投资者深深叹服,其积累的财富数量也让人叹为观止,是通过市场趋势分析获得巨大成功的典型代表。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两位天才投资家所信奉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理念以及所获取的巨大成功,能够使得学生对投资实践的多样性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在自己的投资实践中结合自身的实际对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投资理念做出自己的理性选择。2以突出实践性作为《证券投资学》教学的指导原则
 

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udooo.com

 

2.1转变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进行重新安排

不少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喜欢把大量时间分配在教材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模型上面,并且认为,倘若不进行理论和相关模型的深入讲解,一方面会使得自己的教学内容无法组织,另一方面也会使得普通高校跟职业学院培养模式没有区别,从而不能体现普通高校“高人一等”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这一观念是有问题的。在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今天,倘若还固守以理论作为讲解重点的传统模式,只会使学生所学跟所需严重脱节,也不符合一般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证券投资学》的教学就应该以应用性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倘若把应用性强的课程变成干巴巴的理论灌输,讲得晦涩难懂,教学效果恐怕就很难得到保证。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在对少数关键性的理论和模型进行详细讲解和介绍的基础上,对于一般的模型、公式以及相关的技术细节,则尽量做到点到即止。空出的教学时间则被放到实际投资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上。对实在有兴趣深究理论的个别学生,给其开列有关书目,建议其课后参考权威的投资学书籍自学,从而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沉溺到一些旁枝末节的知识点中,影响学习的整体效果。

2.2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和参与性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几乎贯穿到我们《证券投资学》教学的始终。譬如在进行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教学时,我们会在简要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这几部分作为一个整体,以某一上市公司作为具体的案例,带领学生去分析公司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公司所在行业的竞争现状和发展前景,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发展战略及竞争优势等等课题,引导学生在深入分析和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就某一上市公司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和投资建议,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报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从而使得原本分割成不同章节的知识变成真正紧密结合的整体,教学效果也随之显著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利用证券交易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开设模拟炒股账户,进行模拟投资实践,并要求学生对操作过程,分析思路、决策依据以及投资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把自主实践的环节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中,激发学生参与投资实践的热情。
在对《证券投资学》进行教学时,我们还尽可能把相关的理论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到中国股市投资方式的多元化,理解投机长期存在的合理性以及中国证券市场投机盛行的必然性,认识到在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价值投资需要的前提和条件。
以上就是我们对《证券投资学》教学的一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会继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证券投资学》的教学不断与时俱进,更好的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著.证券分析[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4344.
[2]中国证券业协会编.证券投资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213.
[3]李晓君.《证券投资学》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4]黄向臻.中国股市价值投资与投机的思考——兼论《证券投资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