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微观经济学 >著作权论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侵权和保护

著作权论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侵权和保护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9294 浏览:3474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网络技术的改革发展迅速,然而不少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不断滋生的著作权侵权事件即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网络环境下著作人的合法权益不断受到侵犯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滞后、人们对具体侵权行为及表现了解甚少及层出不穷的新的著作权侵权方式。本文通过对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剖析及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对著作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分析,希望能为完善滞后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提供一些思路,在网络环境下保护著作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网络著作权侵权;合法权益;网络立法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构成要件和类型

(1)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构成要件。第一,损害事实是侵权责任的必备构成条件。损害事实是构成侵权的必备要件,使用的人越多,该知识产权所体现的价值就越大,我们应当通过综合比较著作人的作品上传到网络前后所获得的各项利益来衡量著作人的合法权益是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否遭到了侵害。第二,不法行为与侵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性。造成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的行为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据因果关系来判定是否构成对版权的侵害。第三,主观上有过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规定,网络提供者是否承担责任以主观上是否故意为前提,若其在“不知”或“应当不知”的情况下,即使造成了侵权后果也无需承担侵权责任。第四,存在侵权的不法行为。我国《著作权法》第45、46条对此进行了规定。(2)网络著作权侵权的类型。第一,在网络上擅自传播未经著作人许可,已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作品。即未经过原版权人的许可将其作品数字化登载于网络上公开的行为。第二,网页作品的著作权侵权。制作精良的网页会提升网站访问率,提高制作该网页的商业网站的知名度,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网页的设计效果对于各大商业网站来说至关重要。第三,在传统媒体上擅自下载并发表网上作品。这是指在传统媒体上传播未经网络作品权利人许可的网络作品的行为。第四,链接行为。网站经营者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通常会利用链接技术将网站间信息相互链接。虽然链接技术不违法,但这并不等同于在法律规定中链接不属于一种侵权行为。

二、如何保护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思考

(1)网络立法。著作权人、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是著作权的限制与反限制制度这一条我们认识和理解著作权法的基础理论的基本线索的灵魂。因此在进行网络立法时,也应遵循这条基本线索,与时俱进,本着兼顾各方面权利的原则,找到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点:一方面使网络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保护著作人的权利。并且,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国际相关立法的吸收和借鉴,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建设和谐友好的网络环境。(2)建设网络道德。导致网络著作权侵权事件频发的一个内在原因在于网络社会整体道德规范的失范。然而我们在研究网络道德时,应注意到网络道德是一个新事物,其发展不够完善,需要我们对其加以规范和建设。因此我们应当提出能被广大网民普遍接受的适合我国文化传统的网络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有序的网络秩序。(3)充分认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及国际往来的加深,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网络中逐渐模糊淡化,而网络很容易使数字化信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和使用,这让法学界长期认同的知识产权时间性、地域性等特征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而各国在关于著作权保护的标准和水平方面的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会导致规范侵权行为时将在适用法律上出现冲突,无法切实保护著作人的合法权益。而这些弊端势必会阻碍文化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使用,并挫伤网络开发者的积极性。由此可知,今后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趋势将运用统一的国际化标准,并最终突破立法的地域限制。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的网络法律渊源的主要方面还是国内立法,但注重对国际上相关立法的吸收和借鉴,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网络作为“第四媒介”发展速度迅速,在传播界的影响日益深远,但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仍然需要我们对网络上的“灰色地带”加以规制。现今,我国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进行保护主要运用两种手段:其一是法律,其二是技术。然而在实践中,仅有这两种手段并不能完全规制网络侵权行为的不断滋生,还需要使用网络道德加以辅助和补充,共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
参 考 文 献
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林榕航.知识管理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钟瑞栋.版权穷竭制度研究.中国民商法律网
[4]南振兴.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5]吴汉东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