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文学理论 >抗战后上海电影刊物形态特征生

抗战后上海电影刊物形态特征生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23609 浏览:10759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电影杂志》是抗战之后一本较有代表性的电影刊物,它反映了中国电影当时的面貌和电影刊物的发展形态。《电影杂志》是一本制版精良的刊物,它亦与好莱坞电影合作无间,文章试图通过对这本刊物的剖析以证明大众趣味与文人理想的错位。
关键词:电影刊物;《电影杂志》;形态特征
1945年9月20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发了《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的训令。据此,国民党划分了上海、南京、北京、广州这四个电影接收区,并将遍及各地的伪政府直接经营的电影公司统统以“接收”之名收归国有。上海的“华影”、北京的“华北”以及长春的“满映”均在此列,南京的部分电影产业与上海“华影”的一小部分也被划归为“中制”所有。隶属国民党的教育电影制片厂“农教”、“中教”依然保留。①在国营电影产业发展的同时,民营电影公司也在悄然复苏。上海的文华、昆仑、大中华,香港的永华等都是一些在当时较有实力的民营电影公司。日本投降之后,伴随着海上交通运输的恢复,美国影片又开始大量地向中国输送。中国电影界特别是上海电影界似乎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据统计,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上海市电影院的观影人数达到了25,210,974人,每月观众达到2,359,914人,平均到每天的观众人数则达到77,299人。②而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30年代中期,年均观影人数为936万,日均观影人数约为2.56万人。③相比之下,前者明显更占上峰,这足可以证明战后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景象。
相应地,电影市场的繁荣也给电影刊物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从对现存的电影刊物的统计来看,1946年到1948年间出版发行的电影刊物,其数目显著高于沦陷时期。④这既可表明彼时电影刊物界已经渐渐恢复元气,也变相地反证出电影在抗战胜利之后的生命力可谓有增无减。若说1945年整个中国还处在抗战后的恢复阶段,1946年则是其整合、复苏阶段的话,那么1947年的中国,无论是从电影这个小的视角来看,还是以一个文化全局的宏观视角来看,都是相对稳定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一本生机勃勃的杂志诞生了,它就是《电影杂志》。
《电影杂志》1947年10月1日创刊,出至1949年4月16日停刊,总共出版了38期。此刊由影业出版社编辑部编辑,影业出版社发行,发行人是梁其田,主编是卢莳白。卢莳白在电影刊物界可以算得上是元老级的人物,到《电影杂志》创刊时为止,他已经拥有20余年的办刊经验了。⑤1934年时就主编过电影刊物《戏剧与电影》。所以在电影刊物界,卢莳白显然已经是一个资深的“电影刊人”了。
在印刷方面,《电影杂志》力求精良。刊物是用“照相摄制的‘影写版’放印的;所谓‘影写版’,是图照文字都用照相方法来印的,因此我们的图照有这等清晰与柔和。”卢莳白强调:“因为全部是照相,我们每一寸地位的费用,就照一寸照相计算,这浩大的开支是我们为读者的第一笔最大的支出。纸张,是第二问题,请鉴别一下吧,你该当知道这是比报纸贵上一、二倍的,可不是清晰多么;……同时,我们的文

源于:科技论文www.udooo.com

字是用六号字印的,这样,在字的数量上,亦足够抵五号字的一倍。”⑥如此高额的刊物制作费用很能体现出主编对这本刊物所给予的重视。这种对于刊物外在形象的在乎,还体现在其对待错别字的态度上,主编在第5期的《给读者》中谈道:“在过去的四期中,我们最不能自满的是文字的错误太多,原因是排字的印刷工作缓慢不负责任,校出的错字,又不予改正。从本期起,对文字部分已另委刷排印,我们自认可以比较的满意。”⑦ “为了服从政府的节约办法,我们经过了多次的实验认为满意之后”改用最好的报纸,“除了不及道林纸有反光之外,图照实同样的清晰,生动而有‘参次’”⑧。从以上文字,我们看到主编的着眼点总是集中在外观和质量的高级与否上。这种对于刊物包装的格外强调,从侧面反映出这本刊物力求细腻精致的办刊理念。

一、好莱坞电影的卷土重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电影便开始大批量地涌入中国,并迅速、牢固地占据了放映市场的大半江山。据《中国电影发展史》称,仅“在1933年里,全年共摄制国产故事片89部,而输入中国的外国长故事片则达421部,其中美国影片就有309部,占全部输入量的73.4%;在1934年,全年共摄制了国产故事片84部,输入的外国长故事片达407部,其中美国片就有345部,占全部输入量的84.8%。”⑨这份数据不止能反映出美国影片在中国市场的绝对优势,而且还可以反映出除美国电影以外的外片在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亦可与国片不相上下,而只能在这种夹缝之中艰难求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根据有关材料统计,“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这不足四年的时间内,单从上海进口的美国影片(包括长、短片在内),即达1896部之多”B10。可知,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始终占据着强势的地位。
以往的电影史著述在谈及中国早期电影的时候,通常将“抗战”前后几年(1937年之前和1945年至1949年)视为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然而,若是考虑到彼时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还存在着大量外片,尤其是好莱坞电影这样一个事实的话,此种说法就不无可议之处了。事实上,即便我们承认中国电影有所谓的“黄金时代”,其光芒也会不幸因为好莱坞的强势在场而大打折扣,以至于更多时候,较之,好莱坞电影在媒体的聚焦之下会显得更加夺人眼目,这种“喧宾夺主”的局面,在《电影杂志》中得到了很充分的呈现。
民国时期的电影刊物从诞生伊始就把好莱坞的电影奉为楷模,从创作观念,到制作手法,处处对其效仿、追捧。如最早的《影戏杂志》,1922年的《电影杂志》以及1924年的《电影周刊》均属此类,特别是在还没有大量出现的时候,报道好莱坞电影的消息则几乎是电影刊物的不二选择。B11步入1930年代,虽然越来越受到舆论的瞩目,一些国片公司也已初具规模,使得整个产业基本维持在较为平稳的状态。但亦如上文,国产片的生产数量并没有超越好莱坞影片的引进数量。如此多的好莱坞电影被引进国门,必然意味着会吸引相应数量的电影观众,同时,也就会产生怎么写作于这些观众的电影刊物。于是,我们就看到许多电影刊物都会专门为好莱坞电影辟出版面,设立有关其电影明星或正在上映的电影的消息版块。如1932年创刊的《电声》、1938年创刊的《电影周刊》、1940年创刊的《中外影讯》等,从内容上说,都是这种“中西合璧”的电影刊物。《电影杂志》,也应视做这类刊物的一个代表。

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