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现代文学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历史人物文化意义分析书写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历史人物文化意义分析书写

收藏本文 2024-02-15 点赞:19629 浏览:8411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华裔是美国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华裔文学无论是在创作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裔文学中,先后出现过多个中国的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意象,体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文化意义。本文试对这些历史人物意象进行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历史人物意义分析
:A
一华裔美国文学在美国的发展历史回顾
1早期开创阶段: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
1840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美国华人一部分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远赴海外谋生的苦工;另一部分是当时清政府派出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文化素养较高,懂得如何用英语写作,所以成为了最早的华裔美国文学的创作者。其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是呼吁美国能够宽容和接纳华人,试图改变华人在美国遭受敌视和受排挤的状况。其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李恩富的《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和林语堂的《吾国吾民》等。
2中期发展阶段: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末
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状况是美国颁布了《排华法案》,这一法案的颁布,让移民数量急剧减少,所以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成为了华裔的主要群体。他们自幼生长在美国,接受的是美国的学校教育和中国父母的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汇集在他们身上,使得华裔美国作品中表现出来了一种文化交流和碰撞的主题,如刘裔昌的《父与子》、黄玉雪的《华女阿五》等作品,都是这种情形的代表。
3繁荣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
二战之后,美国各种民族民权运动风起云涌,赵健秀的《鸡笼中国佬》和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们集中反映出了华人要在美国获得平等和独立地位的决心。此后还有谭恩美、任碧莲、李建孙、雷祖威等人的作品,尽管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有限,但是却有一种尊重和传播的态度,在他们的作品中,华裔的形象有了全新的塑造。
二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历史人物的文化意义分析
1唐敖——对文化和性别阉割的控诉
唐敖是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中国佬》中的主人公,来源于中国的著名古典小说《镜花缘》。《镜花缘》中的唐敖是一个被诬陷的探花郎,无奈之下被迫和家人出海谋求生计,后来来到女儿国。与唐敖同行的他的妻兄林之洋,被女儿国国王选为王妃,并受到了穿耳缠足的迫害。汤亭亭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改编,在她的笔下,唐敖和林之洋为了寻找金山,飘洋过海,来到了女儿国。唐敖和林之洋都在女儿国受到了非人的迫害。这里是一个隐喻的写法:唐敖和林之洋就是华人,而这个有着金山的女儿国,自然就是美国了。当时美国的《排华法案》中,规定华人只能做洗衣和煮饭的工作,且不能携带家眷。男性的性别却从事着女性的工作。所以汤亭亭将美国比喻为女儿国,意在揭露美国对华人的这种“性别剥夺”的迫害和文化阉割的迫害。在这迫害下,男性华人只能从事女性最底层的劳动,没有和妻子进行性生活的权利,跟小说中的唐敖和林之洋在女儿国所遭受的迫害是一致的。通过这个故事的叙述和唐敖这个形象的重新塑造,不但表达出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受到歧视的批判,更是对美国迫害华人、歪曲华人形象的深刻控诉。
2关公——华裔英雄形象的恢复
在《排华法案》的影响下,美国的主流社会对华人进行了女性化的处理,使得华人的性别被阉割,面对这种有意的曲解和误读,很多创作者试图寻找一位合适的人物作为代表,重新树立华人的形象。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一个历史的、公认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雄人物的构建,才能彻底地击垮美国不承认华人男性特征的行为和观念。于是关公就走进了他们的视线之中。
关公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历史中的他是蜀国的大将,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辅佐刘备匡扶汉室,被誉为忠勇的典范。特别是到了清朝,关羽被皇帝封为“关圣大帝”,被纳入了正统的神灵体系,经过千年的流传,已然成为了中国传统的英雄人物。在华裔作家的笔下,关公是重塑华人英雄主义形象的最佳人选。在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中,主人公的名字叫做“尤利西斯·关”,他勇猛、忠义,富含冒险精神。其实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关公的形象,通过尤利西斯和关公这两个中西英雄人物的融合,表现出了作者对于重建华人英雄形象的渴望。同时,他还将关公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认为自己继承了关公的血脉,他的文学创作就像是关公带兵打仗一样,不取得最后的胜利决不罢休。在汤亭亭《中国佬》的第三章中,也有过对于关公的描写,主人公“阿公”为了看关公的戏,不惜花费他修建铁路赚来的辛苦钱,而他所观看的戏剧,是关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形,这让年迈的阿公禁不住热血沸腾。作品的大背景是美国的西部开发,中国华人为这次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却饱受凌辱和歧视。所以关公的出现,给了阿公以很大的精神鼓励,在众多华工的眼中,关公更像是他们的祖宗,尽管自己处境艰难,但是仍然要顽强地活下去,不然就会给自己的祖宗丢脸。还有《女勇士》中,花木兰之所以战无不胜,就是因为有战神关公的庇护,在《孙行者——他的伪书》中,关公还化身为和蔼可亲的祖父和财神爷,为无数的人所敬仰和崇拜。在不同的作品中,关公的形象略有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关公是华人们在艰难困境下顽强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创作者们通过对关公的引用,不但重新塑造了华裔男性的形象,也发出了反对歧视和性别阉割的呐喊,为华裔英雄主义传统的构建起到了充分的积极作用。
3花木兰——华裔女性主义深化的建构
受到一些美国作家作品的影响,一方面是华裔女性形象没有得到正确的描述和认识;另一方面令人痛心的是,在华人内部,华人女性还要受到华人男性的歧视和压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尊女卑,并没有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消失,尽管华人男性的性别遭到了“阉割”,但是他们并没有和华人女性联起手来,组成联盟,反而固守着这种陋习,出现了华裔内部殖民的情形。所以说,华裔女性的处境可谓是内忧外困,受到了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和压迫。这种情形下,花木兰成为了建构女性主义神话的最佳人选。花木兰在中国人眼中是一个巾帼女英雄,她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汤亭亭的《女勇士》就是以花木兰为主要原型的创作,但是花木兰的形象在她的笔下有了全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一个是作者本身对于花木兰文化的了解程度,另一个就是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况,通过适当的改编,使之具有更为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意义。在《女勇士》中,花木兰不是为了尽孝道而从军,而是为了报仇。花木兰受到神仙的召唤,来到一座深山之中,遇到了一对神仙夫妇,在他们的调教下,练就了一身惊人的武艺。临行前,神仙母亲在她的背上刺字,花木兰则带着复仇的任务走上了战场,战场上的花木兰威风八面,所向披靡,带领着士兵一路杀到了京城,砍掉了皇帝的头,自己也和军中心仪的战友成婚,被封为大将军。返回家乡后,她解放了被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的妇女,让妇女们恢复自由,同时尽心尽力地孝敬公婆。花木兰忠孝两全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可以看出,这里描述的花木兰的故事和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花木兰有着很大的不同。花木兰从军不是为了尽孝而是为了复仇;不是自幼习武而是得到了神仙的帮助;不是仅仅打仗,还要杀富济贫,解救妇女。其中“刺字”的桥段,明显地是和“岳母刺字”的融合。作者的意图是,旨在用一些男性的力量,去增加女性的力量,一些男性可以做到的事情,女性同样也可以做到,这种女性才会显得更为强大。汤亭亭通过对花木兰故事的融合与改造,创造出了一个具有鲜明的女权意识的华裔女英雄形象,打破了传统美国社会对于华裔女性的错误认识,从而完成了华裔女性英雄主义神话的建构。4屈原——文化流放的哀歌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政治家,在华裔美国文学家的眼中,他们更为看重的是屈原一生被多次流放的经历,虽然受到环境的变化和小人的陷害,屈原一生多次被流放,直至最后悲愤难平,投入汨罗江自尽。远赴海外的华人,本身也有着流亡的特征,要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求得生存。他们既不完全是华人,也不完全是美国人,因而成为了一个“流放者”,在价值观的选择上迷失了自己,在夹缝中求生存。在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佬》中,主人公拉尔夫·张是一个屈原的崇拜者,他在留学之初,是想获得学位,光宗耀祖。然而学有所成之后,他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到了赚钱上,自己辛辛苦苦获得的博士证书却被搁在书架上,甚至蒙上了一层灰,直至投资的炸鸡店血本无归。在爱情上,最初他决定不跟任何女子产生感情,但是却爱上了自己的美国同事,为了讨得芳心,不惜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写金送银,最终还是以这位美国女士的被解雇而告终,最后在姐姐的催促下,他匆忙地跟一位华裔女子结婚,却不料结婚后,妻子也有了婚外恋,并为他生了两个女儿,而为了求得一个儿子,他不得不和妻子委曲求全。拉尔夫无疑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他追求美国的生活,一心想要融入到美国中来,成为一个地道的美国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他身上根深蒂固,挥之不去。也因此,他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现了迷惘。从他的例子可以看出,很多华裔,特别是第二代华裔,他们有着美好的梦想,想在美国通过自己的打拼过上好日子,最终完成自己的身份转换。但是他们黑头发黄皮肤的标志是他们自己所改变不了的,他们身上所固有的价值观也是改变不了的,就像是屈原一样,有着救国的抱负,却没有人重视自己,都是一个“流放者”的形象。
5蔡文姬——文化翻译和交融的象征
在华裔文学中,最早将蔡文姬的故事引入创作的是汤亭亭,她在小说《女勇士》的“羌笛野曲”部分引入了蔡文姬的故事。蔡文姬在中国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不但是一位音乐家,还是一个的民族外交家:20岁的时候就远赴匈奴,为汉族和匈奴关系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汤亭亭在文章中重点描述了蔡文姬教匈奴人欣赏汉族音乐的场景,而且蔡文姬的代表作《胡笳十八拍》是使用匈奴族的语言创作的,被蔡文姬视为珍宝,在她返回中原后,这部乐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汤亭亭对于蔡文姬的描写,无疑是有深意的:一个是华裔美国作家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问题,一个是华裔美国作家如何交融这两种文化的问题。她认为自己就是蔡文姬,她自己当下的文化创作,更像是一种两国文化的翻译,自己更像是一个“翻译者”。华裔文学这种“翻译者”的形象还能在很多作家的作品中找到例证,如在伍慧明的《骨》中,主人公莱拉是一位女性华裔。作为一个养女,一方面她想尽快地融入美国社会,崇尚个性和自由;另一方面,她身上还有着孝顺、宽容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动承担起了更多的照顾父亲的责任。在她的两个妹妹妮娜和安娜,一个出走、一个之后,莱拉开始了反省和思考,她意识到了她们与中国第一代华裔,也就是她们的父母,在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和鸿沟,并且有意识地去修补中间的裂痕。她选择了做华人社区关系专家的工作,专门负责协调华裔家庭的内部关系,这使得她在家长和孩子、美国和中国之间,承担了一个翻译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一个半世纪之中,华裔作家游走于中国和美国两种文化之中,用一种客观的、真实的创作态度和审时度势、灵活多变的创作手法,选取了一个个有着代表意义的中国历史人物形象,作为自己创作思想中的倾注者。这样,于作者本身来说,巧妙地达到了创作的目的;于读者来说,更

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udooo.com

是能够通过他们所选择的人物的变化,从中观察和感受到华裔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和精神变化。这些历史人物是华裔作家们对中国文化的赞同,也是他们在现实和历史之间所做出的文化调和的努力的见证。
参考文献:
杨春:《〈女勇士〉:从花木兰的“报仇”到蔡琰的歌唱》,《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张龙海:《关公战木兰——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之间的文化论战》,《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
[3] 张龙海:《戏仿、语言游戏、神秘叙事者、拼贴——论汤亭亭〈引路人孙行者〉中的后现代派艺术技巧》,《外国文学》,2005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延菊,女,1964—,天津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