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任务书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任务书

收藏本文 2024-03-16 点赞:4367 浏览:1422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这样学生们在读中自悟自得,在读中提高了自己,在读中感受到乐趣,就会促进他们自主读书、习作能力的形成。下面,就如何“自读自悟”略谈我的点滴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udooo.com

做法。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⒈老师范读。通过自己范读全文,让学生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段落,既对学生的朗读起了示范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⒉配乐读。通过课件进行图、文、音三位一体的配乐读,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⒊齐声朗读、默读、自由读、各别选读。这些方式灵活地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起了不同的作用,使得学生的“读”“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良好效果;⒋角色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了课文,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有趣的角色演示中再次感悟课文,加深所学的知识。

二、以疑促读,读中理解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是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参与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训练通过质疑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先激趣引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有关科学家故事的书吗?你知道的科学家有哪些?读了课题之后,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站起来发问,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的?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请你们轻轻地打开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诵读!因为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沉浸在自读课文中,读后自由表述读懂的内容,读不懂的地方勾画圈点批注。学生质疑后,由一位学生把问题梳理在黑板的一角,我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学生自由组合按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形线路,组合成三个大组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此起彼伏的琅琅读书声中,各抒己见的讨论中动手画出詹天佑设计开凿居庸隧道,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以及“人”字形线路的示意图。为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我把他们的杰作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一边展示一边让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隧道示意图,“人”字形线路示意图,并说出设计的理由。学生兴趣十足,进行了诵读擂台赛,把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部分大胆尝试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并说出喜欢的原因,评价后选出擂主,由擂主约喜欢同段的伙伴尽情诵读,最后我给他们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在一阵阵包含的朗读中,他们被詹天佑的爱国之心所感染,被詹天右的杰出所感动,他们真的读懂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品读感悟,体会主题

课堂互动是一个较复杂的教学过程,它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潜心静思的时间,让他们品读感悟。宁静的课堂,看似简单,但不失其真,看似气氛沉寂,却能体现一种外静内动的和谐美,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也是学生真正自主阅读的表现。如我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在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深入体会他的内心活动;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边思边写,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下读书的感受。如学习阮恒给小姑娘输血前的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着“当医生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时,阮恒是怎样表现的”这个问题读书,在文中标出有关词句,细细品读,写出体会。如学习“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句话时,可抓住“颤抖”“忽然”“然后”等词,质疑“他为什么小手颤抖?为什么举起又放下最后又举起?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在品味词句中感悟阮恒当时的矛盾心理。而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让学生感知作者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学习表达方法。
总之,读书的过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的过程。孔子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篇课文,读得越熟领会越深;熟读成诵,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也就能灵活运用了。“熟读深思子自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作者单位:阜新市细河区东苑小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