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新闻采访 >试议对策新闻评论写作中理由与对策学术

试议对策新闻评论写作中理由与对策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08 点赞:6213 浏览:197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它代表着媒体的态度和立场,因此,新闻评论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媒体的品味和形象。目前在新闻评论写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引用材料失实、缺乏时效性、论证逻辑失范、评论立场错位等。要想写好新闻评论,首先要遵循新闻价值规律,论题要新鲜,材料要真实,同时还要论证严密,立场公正、客观,文风通俗活泼,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关键词】新闻评论时效性评论立场
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种,它是媒介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往往对受众传达媒体或者作者本人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优秀的新闻评论不仅能够反映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反映其通过媒介有效表达自己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上,一方面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确保所引用的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和新鲜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它作为评论的特点,如态度鲜明、论证有力、有说服力和号召力等。

一、新闻评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引用新闻材料失实

摆事实、讲道理是新闻评论写作基本原则。新闻事实是新闻评论的基础,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新闻评论,如果引用的新闻事实或转述上有偏差,甚至是引用虚检测的新闻材料,都可能在社会上产生不良的影响。2010年底,一则题为《称“偷菜”游戏或被取消》的新闻引起人们的热议,很多新闻评论将批评的矛头对准,指责不应干涉。而事实上这则新闻是检测新闻,结果,让很多时评人不自觉的加入了这场检测新闻的口水战中,而则成了无辜的靶子。
新闻评论往往以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为由头来展开评论,新闻评论对新闻事实起到了二度传播的作用。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如果不把好关,引用了虚检测新闻,就会扩大虚检测新闻的传播范围,加大虚检测新闻对社会的不利影响。2006年10月20日,《上海证券报》刊登题为《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的新闻,文中采用的部分数据是境外网站刻意编造的。2009年6月25日,广东《时代周报》网络版以上述虚检测数据为基础刊发题为《贫富分化急遽扩大的危险》的评论,该评论被多家报纸引用或转载,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在新闻传播中我们往往强调编辑部门对新闻的“把关”,却忽视了新闻评论员对新闻“把关”的责任。近年来,一些不考证事实、以讹传讹的“检测评论”时时出现,其原因还在于一些评论工作者对引用材料的考证缺乏足够的重视,盲目相信某些媒体上的报道,对那些虚检测的材料不加怀疑,不经考证,拿来就用。

2、缺乏时效性

和新闻一样,新闻评论同样需要时效性,如果失去了时效性,那么新闻评论就和一般的议论文没有什么区别了。一些作者不注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把已经过时的话题拿出来进行评论。这样的新闻评论作品,不仅没有新意,缺乏指导性,而且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关注。
新闻评论的写作不同于其他的文体,新闻评论写作既要求像写消息那样迅速快捷,又需要像议论文那

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udooo.com

样论证严密,而且文字要精炼,语言通俗活泼,这就要求作者能够快速成文和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要写好评论,一方面要勤思考、多观察,另外还需要作者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清晰的行文思路和熟练的写作方法。因此,新闻评论员平时要多积累词汇,培养深厚的政治素养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有了平时的积累和磨炼,才能快速而准确地写出有价值、有时效性的新闻评论来。

3、论证逻辑失范

新闻评论要求有科学的思辨和严密的论证,如果论证不严密,不仅没有说服力和号召力,反而影响评论的效果。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以小见大是对新闻报道进行提升和升华的基本方法,但“小”和“大”之间如果缺乏 “水到渠成”的内在逻辑联系,硬性提升、胡乱升华,论证就会缺乏逻辑性,就会变成“小题大做”了。2005年9月29日下午,上海一名孕妇乘出租车去普陀区中心医院,不想出租车司机不认识去这家医院的路,在孕妇及其弟媳要求下,司机让他们中途下了车,不想孕妇途中流产。此事被媒体报道后,引发了众多新闻评论对上海“形象”的斥责之声。新闻评论如果以偏概全、歪曲事实真相,不仅无助于对事件本身的认识,甚至还会混淆视听,伤害读者感情,从根本上背离新闻评论的写作初衷。

4、评论立场错位

新闻评论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主观观点或建议,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融合,在新闻评论的写作过程中遭遇的最大瓶颈,往往是客观与主观的度的把握问题。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出现评论的立场错位,而站在错位的立场上写出来的新闻评论作品,一是会造成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二是会把舆论引向极端的境地。
上世纪80年代,一首《悔恨的泪》风行全国,而其演唱者曾因流氓罪被判刑。《温州日报》某文艺编辑撰写了《从犯的歌谈起》的文艺评论,文章写道:“近来,无论走到何处,一个犯无休止的《悔恨的泪》,像狂躁的幽灵,随你怎么避也避不开,我直感到阵阵恶心。”文章还反问道:“如果犯们都能一展风姿,尽抒歌喉,那么风华少女们还讲什么呢?”该篇评论的作者把演唱者的“流氓罪”说成“罪”,把新闻评论变成了人身攻击的工具。
新闻学者郭步陶在《编辑与评论》中写道:“评论是社会中公开的作品,对于国家政治、人心风俗等,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下笔时,须先自己警戒道:凡是妨害公共的言论,妨害人名誉的言论,妨害社会风化的言论,都是法律所不许的。”因此,在写新闻评论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切不可感情用事,中伤他人。

二、新闻评论写作策略

1、要遵循新闻价值规律

新闻评论的写作要以尊重事实为首要原则。和消息一样,真实性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引用虚检测的新闻进行评论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反而会影响评论的说服力。写新闻评论往往会引用新闻事件或对新闻事件展开评论,在引用时一定要尊重新闻事实,不能为了方便论证自己的观点,就用检测新闻或者扭曲新闻事实,从而误导读者。在引用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要学会判断新闻是否真实,如果不能确定所引用的新闻材料是真实的,那么宁愿放弃这一材料,只有这样,评论才会更具说服力。和消息一样,新闻评论应该具备时效性,只有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和当前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发表观点和言论,才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媒体传播信息的效率提高,新闻评论作者应该具有较高的新闻敏感度,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地发布评论。

2、论证要充分、严密

所谓论证就是把材料和观点统一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说理体系的过程,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分析问题的过程。论证是新闻评论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评论如何展开,论点如何得到阐释,文章结构如何安排,如何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无懈可击、令人信服,都要靠严密充分的论证来实现。
要保证新闻评论论证的严密性,在论证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材料和观点的结合要严密。要想让新闻评论有一定的说服力,所选的材料一定要能够突出地说明作者的观点,观点也一定要能够统帅所选的材料。二是论证要充分。论证一定要遵循基本的逻辑规律和原则,用准确的概念、正确的判断、严密的推理来充分有力地证明观点,切忌杂乱无章、自相矛盾。三是以理服人,防止片面性。在论证的过程中要对问题做辩证的分析,不能强调一个方面就忽视与其相联系的另一个方面,不能讲过头话、搞一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udooo.com

点论。

3、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人们了解事实的本质和真相,引导舆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新闻评论的意见表达往往会比其他性质的文章有更强的效果与感召力,它承担着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评论一定要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要面向群众,写出群众的心声。新闻评论人要广泛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心声,新闻评论的话题和观点要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关注新闻评论,并积极参与到新闻评论所关注的社会事务中来。

4、文风要活泼通俗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但是一些受众却不喜欢看,不喜欢听,其中一个原因是传统的评论往往居高临下、板着面孔说话,缺乏活泼通俗的文风。活泼的文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篇幅尽量要短。一篇评论应当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个侧面,尽量把它说透,不能长篇大论、泛泛而谈。二是注意材料的鲜活性和时效性。新闻评论常常以新闻事实作为立论的由头和说理的论据,新闻事实本身要注意鲜活性和时效性,这样的评论,读者阅读才有新鲜感。三是语言要通俗。新闻评论是说理性文章,如果语言运用不好,文章就会显得干巴、没有生机。因此,在写作新闻评论时应该尽量运用通俗、生动、凝炼的语言, 来阐发富于哲理能够发人深思的闪光的思想, 发出理论的强音。只有这样,写出的新闻评论才会让群众喜欢读,愿意去读。
一篇评论要想让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通俗的文风也是非常必要的。写新闻评论要符合广大群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到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避免居高临下的指令性口吻,多用平易近人的商榷的语言,在说理时要深入浅出,把道理说清楚,切不可故弄玄虚。只有写出鲜明、生动、可读、可信的评论,才能立足时代、把握大局、贴近受众、析事明理、引导舆论,增强新闻评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吴闻,《请看一则新闻是怎样误导公众的》[OL].人民网,2010-10-15
②《中国新闻出版部门查处四家转载引用虚检测报道的报纸》[OL].新华网,2009
-11-24
③栾晓娜,《孕妇坐出租车去医院司机半路抛客致其街头流产》[N].《东方早报》,2005-9-30
④《当今舆论监督中的不足》[OL].西祠胡同,2004-12-19
⑤郭步陶:《编辑与评论》[J].商务印书馆,1933
⑥刘宝全:《获奖评论赏析》[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作者: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
责编:刘冰石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