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新闻社会 >电视民生新闻采访制作

电视民生新闻采访制作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7600 浏览:3104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近年来,随着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民生新闻在电视媒体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民生新闻因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而深受欢迎。何为民生新闻?笔者以为,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存活、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这三点是关键。
首先,平民视角。就是将媒体与百姓的位置重新进行安排。节目的价值取向和定位决定了节目的内容,节目的表现视角又是实现节目价值的重要因素。电视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应着重深思以下理由:记者的镜头主要对准谁?新闻的主角是谁?媒体与百姓的位置如何摆放?平民视角不仅是指节目的平民姿态,而是电视新闻工作者有与百姓心灵相通,真正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以百姓的视角去看理由。黑龙江电视台近年来不断改革、创新,在民生新闻的采访制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新闻夜航》、《帮忙》等栏目成为许多百姓每天必看的节目之一,其中的民生视角让老百姓称赞不已。节目也明确反映了民生新闻对待观众的诚挚态度,平民视角成了节目传播者、制作者的基本路径。关心市民的、市民关心的,这一新闻的取材标准,是民生视角的最好注解。所谓关心市民的是指新闻报道必须有利于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能真正怎么写作于市民;市民关心的则指报道的新闻应是广大市民关注的、感兴趣的事情。
传统的新闻节目对于报道什么、怎样报道大都以自己的立场出发,以自己的眼光想当然地看理由。因此,媒体的镜头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仰视。镜头不厌其烦地对准领导,节目官气太重,给人一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之感,导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总是隔着一道鸿沟。二是俯视。当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时,经常摆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节目中媒体与百姓处在两个不同层次的平台。镜头里的主角是领导多、群众少,赞美多、批评少,会议多、现场少,说教多、事实少。节目中百姓出镜少、百姓发言少、百姓真心话少。传播视角的偏离和传受关系的错位导致传受之间缺少交流、缺少认同感。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倡导一种传受之间的平视,有利于摆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媒体必须放下“无冕之王”的架子,
让流动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人做镜头的主角,用他们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环境。在民生新闻中,记者与百姓站在同一平台上,用平视而不是俯视的目光看待百姓。让镜头更多的对准普通人和弱势群体,更多地反映普通人和普通人的存活状态。因而,老百姓在节目中的位置提升了,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节目的贴近性和亲和力真正凸显出来,民众的参与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其次,民生内容。就是言百姓事,说百姓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应是民生新闻的基本内容定位。着重反映与百姓生命、存活、生活和生计息息相关的内容,大到形势政策,小到柴米油盐,都可以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唯一要坚持的是,这些内容是与百姓息息相关且为他们所关注的。
民生内容最忌讳的是空洞的说教和脱离实际的吹嘘,最崇尚的是源于生活、源于实际、源于群众的真人真事真感情。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其民生化的传播内容。这些内容是老百姓自己身边的故事,是百姓乐于接受的内容,因而大受老百姓欢迎。
民生内容与平民视角是相互关联的,记者的镜头对准哪里,哪里就成了节目传播的内容。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中百姓说话和央视生活空间中的主要内容都是普通百姓自己的故事。河南电视台《民生大参考》节目以满足公民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条件为前提,以推动生活质量的提高、达到生活的自由为目的,选取与百姓生活和存活紧密相关的消费信心、就职谋职、物电视民生新闻的采访制作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价变动、社会保障、健康状况教育学习、劳动权利、财产权利等内容作为传播的重点。《南京零距离》以当天发生的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政经新闻、事件新闻、百姓投诉、实用资讯等作为主要传播内容,深受市民欢迎。
第三,人文叙事。在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广泛采用人文叙事手法,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电视新闻要记录和在现瞬息万变的生活,就得注重事件表达的动态性,充分展示鲜活的现场、感人的细节和最新的事件进展。大量采用现场原始音像素材、充分体现电视声画结合富于变化的优势特征是其他纸媒无法比拟的。在民生新闻节目中,生动的画面、鲜活的群众语言和大量的同期声使媒体与市民实现了零距离的贴近。“百姓故事”通过人文叙事手法在电视媒介中得以鲜活再现与本色传达。第

一、人文叙事要体现亲和力,

摈弃传播者过多的主观说教。记者在节目中如同观众的眼睛、成为一个忠实的事件记录者,将事件的本来面目通过镜头向观众如实地、鲜活地展现,解说词退居到次要位置。
湖南经视《都市一时间》的百姓说话在这点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同行效仿。该节目的主角均是普通市民,被采访对象在节目中尽情诉说,没有艰生冷僻的词汇,大量同期声和原生态的市井化语言使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产生了心理上的亲近感。第二,节目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是民生节目拉进与观众距离、获得市民好评的又一成功因素。民生新闻节目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强化受众的参与积极性,比如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留言、市民的DV记录等多种畅通渠道,给普通百姓一个充分、自由表达呼声的平台。多种参与方式不仅为节目赢得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还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双向沟通,有助于信息传递的畅通到达。普通民众的话语权得到极大的提升,由此又推动了受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传受之间的频繁交流。媒体因此也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新闻信息源、更高的节目收视率和忠诚度。
民生新闻是新闻传播“三贴近”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电视新闻的新趋势,必须长期坚持,认真作好。需要提醒的是,在把握好民生新闻民本理念的同时,必须特别警惕新闻的庸俗化倾向。新闻学者周小普指出,媒体要注意把握创新的度,把握好‘平民化’与‘媚俗化’的界线。强化信息怎么写作意识,注重新闻的深度开掘,关注新闻传播的教育和怎么写作功能。有些民生新闻一味追求新闻节目的短平快效果,节目内容琐碎,节目形式流俗,缺乏对新闻主题的深度开掘。有的甚至打着民生新闻的招牌,挖空心思变相传播一些星、腥、性内容。内容的肤浅和包装的矫饰使得民生新闻日益偏离新闻采制的正常轨道,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子上越走越远。这不仅破坏了民生新闻的形象,更亵渎了民本思想,必将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同时也将断了民生新闻的前途。有专家提出警示:民生新闻以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决定了其“软”的表达方式。“软”的表达裹挟着新闻娱乐化的影响,如果把握不好,“为民生计”的宗旨,将很容易在内容的选择或角度的选取上滑向低俗。所以,新闻媒体只有心怀精品意识,既树立市场观念又满足受众需求,才能做出既叫座又叫好的民生新闻来。
(编辑/刘佳)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