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素养丰厚文学素养造就诗意语文课堂中专

素养丰厚文学素养造就诗意语文课堂中专

收藏本文 2024-04-22 点赞:19159 浏览:835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具有丰厚文学素养的语文老师,当他站在讲台上,他就是语文。”亦曾听王崧舟老师谈及“无课境界”:“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2009年10月,我到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跟班学习三周,有感于邱淑慧老师的精彩课堂——八节语文课,每节课都被邱老师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极富渲染力的教学语言,高度清晰的教学思路,极大容量的知识传授,恰到好处的学科整合,充满诗意的文风,集文味、趣味于一体的语文教学风格深深地打动着。她的教学就如室中养有兰花,散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的芳香。
    是的,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她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我们要努力做有丰厚素养的七彩语文老师,追求本色语文,高效课堂,乃至“无课境界”,做教学大语文的有心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处理灵活精妙

    两则板书简洁而耐人寻味!这是邱老师在教学《姥姥的剪纸》《安塞腰鼓》时分别做的板书。联系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恰恰是紧紧围绕板书中的一个“神”字,一个“好”字展开、串联的。如,教学《姥姥的剪纸》,学生们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姥姥的剪纸‘神了’”进行品读、交流,乃至想象、拓展,给学生们以感动和震撼。一个“神”字就是文章的“文眼”。老师也真“神”,解读教材如此透彻、精准,以一花引出百花香,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以一浪激活一条江,以智慧之电击燃燎原之火,学生在老师循循善诱中全身心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与作者同呼吸,与主人公共心跳,学生兴趣盎然、情趣盎然。
    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掌握教材就没有法。”是的,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凭借,没有对教材融会贯通的深刻理解,就无所谓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当然,对教材内化是否能达到邱老师那样“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与老师个人文学修养不无关系。

    二、教学语言艺术精湛

    教学《小草与大树》时,老师用精心锤炼的语言这样导入:“有一本书《简·爱》,你打开它,阅读它,就不像一本书……像你的生活……芬芳的花……在脑中挥之不去。”不要说学生,就连在台下听课的我听着这样的话语,心中也充满了阅读的期待。
    为了引导学生朗读,老师这样启发:“我是夏洛蒂,我希望得到你的指点、提携,你们就傲慢地训诫吧!”学生便如临其境动情地读了起来。听完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这样小结:“小草再粗壮也终是小草,永远长不成大树;如果长成了大树,达尔文也被叫醒了,可谓奇迹中的奇迹……”师生间的默契、课堂的情趣如和煦的春风感动你我。
    教学《安塞腰鼓》,老师这样演说:“表演起来有股熊劲,棒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牛劲,看了带劲,听了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陕北的高原自古就是边关要地,于是,西北高原的腰鼓,在战场上遇敌时,是报警的讯号;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号;对垒时,是助威的角号;胜利时,是庆功的笙号。如今,古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壮烈场面永远消失了,然而这种张扬与力量的仪式,却深深根植于陕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这哪里仅仅是课堂的导语,分明是教师在用生动的言语直观手段,创设富有摄影师的取景效果的情境,展示给学生一幅气势磅礴、魅力四射的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动人画面。
    是啊,我们的汉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就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文明性、艺术性和启发性。教师常常出口成章、洋洋洒洒、信手拈来、情动辞发,名言佳句不离口,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学者风范,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教师、崇拜知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显示出高超的语文涵养,才会让学生仰视如山,才会让学生敬佩。文学修养高的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中的美,从而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热潮。

    三、诗情才气充分显露

    在海口第二十五小学邱淑惠老师的课堂上总能欣赏到老师自己编写的对联。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当学生与听课老师为霍金这一真正的“生活的勇士”深深感动时,老师适时出示了自己写的两副对联:
    “上联:科学巨匠攻克难关人赞叹
    下联:物理之子挑战命运史留名
    横批:黑洞不黑”
    “上联:悲惨命运何所惧
    下联:坎坷人生不低头
    横批:挑战命运”
    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更是老师诗情才气的充分显露:
    读到“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一句话时,老师巧妙地将人们称赞的话语改变人称,改变表达形式,变换成了一首美丽的小诗:
    “我姥姥神了,
    剪猫像猫,
    剪虎像虎,
    剪只母鸡能下蛋,
    剪只公鸡能打鸣。”
    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教师在此时把该诗展示给学生,新奇感促使学生读得更起劲了。老师并不以此为满足,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在学习模仿中当起小诗人来:
    “我姥姥神了,
    剪……像……,
    剪……像……,
    剪……能……,
    剪……能……”
    当孩子们深深敬佩姥姥高超的技术,并沉醉于祖孙俩醇香动人的亲情时,老师自编的两副对联和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上联:神剪剪出神剪纸
    下联:巧手手弄巧手艺
    横批:非凡姥姥”
    “上联:幅幅牛兔图
    下联:浓浓祖孙情
    横批:依恋”
    ……
    “看那琳琅满目的剪纸

    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udooo.com

    想起盛夏里的您
    还是那轻松的闲聊
    还是那活泼的兔子
    还是那敦厚的老牛
    真想
    再一次重温昔日的欢乐
    怀念您亲切的话语
    怀念您恬静的微笑
    怀念您悦耳的刷刷声
    好想
    此刻时光能倒流
    好想
    再一次偎依于您的怀里”
    这一首诗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姥姥病危,我匆匆回故里》片段后交流“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我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想起姥姥的剪纸。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拿起你们的笔,让“我”对姥姥的真情在你们的笔尖流淌”时出示的一篇范文。读着它,听课老师都为之动容。是的,身处这样的课堂,加上老师那富有感染力的朗诵,听课者的心很难不被深深打动。老师都如此,何况学生?
    是的,语文老师的文学艺术修养可以像一块磁石一样紧紧吸住学生,让学生跟随教师走入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对联、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朵奇葩,老师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给有限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让在场的每一位无不怦然心动。
    一名具有丰厚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他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是他浑身上下一定散发着诗意,他会营造诗意的课堂,教学诗意的语文,让课堂飘散着“文学味”——她弥漫在课堂,充盈于教室,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着学生,给学生以文学的濡染和文化的浸润,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厚了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淀。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梧村小学)
  •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