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语文教学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 >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传播学查抄袭率

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传播学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1-31 点赞:21498 浏览:9548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沉默的螺旋”是新闻传播学中一个经典命题,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它也面临挑战。“人肉搜索”是近几年来网络中出现的“新生物”,人肉搜索能够发生、发酵、最终演变成“网络大事件”,其背后蕴藏的深层原因令人深思。 本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对“人肉搜索”这个“新生物”, 用“沉默的螺旋”来梳理总结它,或可发现蕴藏在“人肉搜索”背后深层的原因。
【关键词】人肉搜索 沉默的螺旋 网络 传统媒体
“人肉搜索”是一种利用人工参与来对搜索引擎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删选、提纯的信息整合方式。由于近年来频频见诸于网络环境,人肉搜索可以说是网络民意一种曲折的反映,纵观网络中历次影响巨大的人肉搜索事件,人们不难看出,网络“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随着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主人公被网络强大的“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对网络下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福是祸?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本文从沉默的螺旋这一著名的传播学理论入手,来梳理分析网络“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最早是由德国人伊莉莎白?纽曼提出,纽曼认为,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这种理论也暗合了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即一个人的意见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想法,依赖于对他人意见的理解。”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意见环境”的形成来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而后者的作用更强大。
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是在大众传媒也就是电视、纸质媒体如日中天的时代。在如今这个网络铺天盖地的时代,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传统媒介结构的冲击,已经对该理论提出了挑战。从立论根本上来说,在“沉默的螺旋”检测设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从众心理,但这也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认知失调和对孤独的惧怕。而在网络时代,人们的交往空间随着网络的延伸而无限拓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避免了在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一旦在意见上孤立就会在其它方面也陷入孤立的尴尬局面,从而大大降低了从众行为发生的动机。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群体压力”的主、客体都变得模糊起来,因为“由于网络上发表意见实际上是匿名的,‘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就显得不那么尖锐对立。”
在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中,大众媒体的影响在虚拟环境下也被弱化,网络下千千万万匿名的网友成了决定舆论方向的主力军,全部事件的发起、参与、结束的权力由网络决定,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断定“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环境下完全不适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依然“给力”,但其表现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
一、行成“气候”的人肉搜索事件,都是社会热点问题,而这些社会热点之所以“热”,则是传统媒体刻意营造的结果
对近几年来网络人肉搜索大事件进行梳理,人们很容易发现:这些事件都与社会热点问题挂钩。网络人肉搜索事件中,数量最多的是问题。“郭美美事件”、“周老虎事件”、“天价烟事件”、“林嘉祥女童事件”都是因着贴上了 “”的标签而被网民无限扩大化,就连一开始只与婚恋问题相关的“3377事件”也因为一方当事人父母的“官员”身份而更加沸沸扬扬;数量排名第二位的是婚恋问题,婚姻家庭的稳定是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社会个体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再加之电视、电影、报纸这么多年来在婚恋问题上“大力”渲染,让婚恋问题在网络中也成为焦点,人肉搜索大事件中也有相当比例直接与此相关,“铜须门事件”、“3377事件”、“死亡博客事件”、“原配检测死事件”都因为直接触及到婚姻家庭的稳定这一点,而激发了绝大多数网友尤其是女网友的“热情”,人肉“第三者”成了网络上最火爆的话题,网络下的战火终于燃烧到了实际生活中。
、婚恋这两大社会热点成为当今网络人肉搜索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是网民决定的,是由媒体决定的,可以说,正是因为媒体平日的渲染,才让个别事件脱颖而出,成为人肉搜索的热点。
二、在网络中,汹涌澎湃的网民优势意见是沉默的螺旋中上升的力量,与此同时,在网络中充当沉默的一群是两拨人:一拨是与主流网络意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见背道而驰的弱势力量;另一方则是同样与主流网络意见相悖的公共媒体
以2007年轰轰烈烈的“3377事件”为例,这一事件的起因仅仅是小三(网友称为33)在博客辱骂前妻,在轰轰烈烈的网络吵闹中,因为一方当事人的隐私触及到以权谋私这根高压线,引爆了网民“”神经。事件最终大爆发,网民开始行动,人肉搜索至此才真正达到“大爆”的程度。
在整个论战过程中,网络主体意见很统一,这种强大的统一挤压了其它不同意见,在“众口一词”的压制下,其他意见都被湮没、孤立,成为“无足轻重”的一群。
如果说个别网民处于弱势,那么有着强大优势的公众媒体在汹涌的网络主流意见面前的弱势表现,更让人们意识到,在网络的世界里,网民优势意见才是“沉默的螺旋中上升的力量”。还以“3377”事件为例,《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都在这次事件中充当了网络优势意见的对立面,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中国网民道德声讨第3者遭网民质疑是群氓》,间接批评网友太过火。但在轰轰烈烈的声讨大楼中,这片报道没有激起半点火花,基本“无人问津”。真正当“反面”激起火花的是北京青年报的报道——《网络声讨走入现实》,这篇报道因为与网络优势意见背离得太明显,而被声讨大楼足足讨伐了好几页,写这篇报道的记者也遭到“人肉搜索”,个人隐私受到侵犯。面对网友的咄咄逼人,在“越来越大声疾呼的强势网友”面前,纸质媒体成了弱势,成了沉默的螺旋中“越来越沉默的一群”。
三、网络“意见环境”的形成,社会环境是因,网民优势意见是果。社会环境决定了哪些新闻有可能形成强大的舆论,网民优势意见一旦形成,多数网民为了规避“压力”,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
以“钱军打人事件”为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少数人的意见如何在优势意见面前“丢盔弃甲”的,2007年4月,钱军事件爆发,起因是年过六旬的一位老人被轿车无故撞倒后被车主殴打。不久,深圳新闻网将记录整个过程的视频在网上公开,此举立即引起广大网民的愤慨。在短短数日时间,网友迅速人肉出了司机的所有信息,包括其妻女的消息,牵连到无辜妇孺,无论如何都是错误。但在喧嚣的网络评论中,站出来大声疾呼不要牵连其妻女的呼喊声显得格外微弱,正义的呼声渐渐划向“非理智”的深渊。这是一例典型的网络意见环境形成后压制一切不同声音的案例,从这起案子可以看出,网络优势意见一旦形成舆论,具有十分可怕的压倒一切的力量,在这样的舆论面前,就连理智的声音都可以被湮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网络空间,网民受社会环境影响并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优势意见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依然强大,这直接导致网络从众心理和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空间消失,“尽管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大众媒介在传播方式上有近乎本质的差异,但是传播的社会控制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原有的各种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在做相当的改造之后,可以继续在因特网研究领域得到发展。”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