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理答”有法,教学有效

“理答”有法,教学有效

收藏本文 2024-02-01 点赞:15507 浏览:6942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本位性,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于是问题成为了课堂教学组织的载体,但学生的回答存在着未知性,有可能在教师的预设范围之内,也有可能超出教师的预期.那么,在获取了学生的回答之后,“理答”环节就不可或缺了.“理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提问进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www.udooo.com

行分析与互动.理答最能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水平,因为教学中留给教师思考和理答的时间通常是短暂的,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看法.

一、在学生卡壳处追问

案例1: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笔者首先设置一个简单的问题.
设问:1+2+3+4+…+100=?
学生将高斯算法迁移过来,很快得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sn=(a1+an)+(a2+an-1)+……而且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为此,笔者进一步追问.
追问1:上面的答案,大家有没有考虑到n的奇偶性?
在笔者的追问下,学生陷入思考,分n为偶数和奇数进一步求解,并有了新的发现:当n为偶数时,sn=(a1+an)+(a2+an-1)+…+(an2+an+12)=n(a1+an)2;当n为奇数时,由于缺乏与配对的项,导致思路出现了中断.
追问2:一个上底为a,下底为b,高为h的梯形,面积S的大小是如何推导的?试着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既可用到首尾配对的高斯算法,又不受项数奇偶性的限制.
在这样的追问下,学生联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将其大脑中的记忆表象提取出来,倒序相加的方法的生成就显得很自然.
案例2:已知π4<α<3π4,0<β<π4,cos(π4-α)=35,sin(3π4+β)=513,求sin(α+β).在解答时,有部分学生从待求量出发,想先求出sinα、cosα、cosβ、sinβ的值,于是将题干条件进行展开得到了下面两式:
sinα+cosβ=32

5. ①

cosβ-sinβ=521

3. ②

再加上sin2α+cos2α=

1. ③

sin2β+cos2β=

1. ④

4个方程解4个未知量,从理论上可以解,但是计算量相当大.学生渴望得到新的、便捷的方法.
追问:题目中待求量中涉及α+β,而已知的是π4-α和3π4+β,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角的等效变换思想,用已知角的和或差来表示待求角,在利用前面学习的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进行求解呢?
如此追问实际上是点拨,帮助学生的思维导向正确的方向,学生进一步思考,当其发现(3π4+β)-(π4-α)=π2+(α+β),其解就昭然若揭了.

二、在思维递进处追问

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的情况下,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此次互动结束,或是简单化理答:“很好,请坐下!”这样理答其实是有些浪费的,此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追问,对学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促进其思维进一步发展,又能够防止自满、固步自封,至少应当让他解释一下对问题的分析思路,为何这样回答,或者适当地改变一下原问题的重点,引导其思维转向新的答案.
案例3:在探究“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时,首先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
问题1:一直线斜率为1,已知其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而且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试求线段AB的长度.
学生的思路通常有两个:(1)将直线与抛物线两方程联立,求出A、B两点的坐标,再借助于两点间距离公式对问题进行求解;(2)首先也是将直线与抛物线两方程联立,不过只要求出A、B两点的横坐标,接着借助于抛物线的定义对问题进行求解.
学生将这两种方法都列举出来,按道理是比较完美的,但是笔者总感觉到该问题的教学价值未能充分体现,还可设计一些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追问1:有没有什么办法在不求坐标的前提下,求出线段AB的长?
追问2:转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变成新的问题:一直线斜率为k,已知其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F,而且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试求线段AB的长.
在追问下,师生共同探究,最终总结出求过抛物线焦点的弦长公式,而且加深了对抛物线的通径几何意义的理解.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