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英语教学 >从西方理论心理学崛起看中国理论心理学发展

从西方理论心理学崛起看中国理论心理学发展

收藏本文 2024-04-14 点赞:4938 浏览:122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心理学曾是哲学研究的领域,哲学通过非经验的哲学思辨方式,探讨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葛鲁嘉,1995,2008)。翻看任何一本心理学史教材会发现,在冯特以前的哲学著述中充满了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古希腊、罗马早期泰勒士(约前624~前547)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约前580~前500)则区分了身体与灵魂,把灵魂分为理性(reason)、智慧(wisdom)和(lust)三部分。在古希腊、罗马中期,柏拉图(前427~前347)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理性、意气和),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现象三分法(后来康德明确提出)。在近代,联想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霍布士、洛克、贝克莱、休谟、哈特莱、布朗、詹姆斯?穆勒以及经验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代表人物,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沃尔夫、提顿斯、康德、赫尔巴特、陆宰等,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的心理进行过阐释(赫根汉,2004),但他们都被称为哲学家而不是心理学家。直到冯特利用实验量化的研究方法将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以后,心理学走上了按照科学的经验理性逻辑来进行自身建构的道路。在接受了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后,这时的心理学认为所有的命题、陈述和理论观点都必须依据经验,从经验观察中提炼和抽取,任何理论概念表述的都必须是经验观察获取的事实和内容,只有能被经验观察证实或证伪,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和非科学的(夏基松,2010)。但是,通过对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分析发现,以自然科学模式建立起来的心理学虽然给心理学带来了崇高的科学地位,但是它却未能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带给心理学一个统一的心理学科学体系,而是出现了愈来愈严重的离心和分裂现象。有研究者指出(叶浩生,2003,2007),心理学目前的离心和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学缺乏一门将各种实证资料统合起来的元理论,缺少对众多纷杂实验数据的高度抽象概括,缺少对各实体理论的批判、反思和筛选。因此,心理学需要一门类似于元物理学、元化学、元数学等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检测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的学科。
在经验主义者眼中,用经验实证原则衡量理论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便不是科学,实证主义的原则排斥了理论探讨在心理学中的合法地位。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在一篇题为《学习理论是必要的吗?》的文章中声称:“理论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既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允许的”(伍麟,2001)。从行为主义开始,自然科学的物理主义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原则就逐渐渗透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类似于“范式”的东西支配了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这种范式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笃信客观普适性真理、坚持以方法为中心、信奉价值中立的立场、固守人为机器的模型的原则,同时坚持自然科学的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和定量分析这些立场(高峰强,2002),心理学家盲目接受这些原则和立场,把经验理性当成一种不可超越的教条,形成了对经验原则的崇拜,企图通过简单的公式、定理和推论来解释全人类的心理,显然是无法真正和全面揭示人类复杂多变的心灵。
长期以来,心理学界已经习惯了将理论作为一种检测说,通过客观的科学方法来对它进行检验的研究逻辑。但是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微观物理学的巨大成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这种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基础。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的微观物理学的迅猛发展,充分揭示了物质存在也具有相对于某一标准的属性,传统物理学所声称的客观确定性和规律性已经让位给物质世界也是不确定性的观点。科学哲学家罗姆?哈瑞(Rom Harre)(2006)对这一现实发出了感慨:“适合于科学幼年时期的经验归纳法正在让位给科学理性论的探索性的演绎法,纯粹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握实在,现代科学明显地呈露出理性主导、经验趋淡的大趋势。”物理科学的“思想实验”同样具有科学的效力,这一科学观的转变指出了“思想实验”同样也是有效的科学方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法。
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的转向进一步动摇了实证主义的科学基础(李醒民,2005),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1973)早就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指出科学知识并非始于经验而是始于问题,一切观察与实验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Imre Lakatos)的“科学研究纲领”也提出,当两种研究纲领或方案形成竞争时,便有可能在研究纲领范围内建立评价相互对抗理论的标准和解释进程的机会,从而相互启发、促进科学研究的进步。另一位科学哲学家汉森(Hanson,1961)在其著名的《发现的模式》一书中,阐述了“观察负载理论”的思想,观察是一种负载理论的活动,决定观察者看到什么,并不取决于观察者的视网膜映象,而是取决于观察者已有的理论概念,他已有知识决定了他对某一事物的观察。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些科学哲学家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纷纷提出了对传统经验理性科学观的质疑,同时也对实证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观及方法论予以致命一击。
恰恰也在同一时间,心理学学科内部在繁荣的表象下也潜伏着种种危机,实证主义主导的心理学学科内部分裂危机日益加剧,极度膨胀的实证资料和极度虚弱的理论基础之间的反差日益增大,许多学者对实证研究极度迷恋而排斥理论性研究,致使心理学陷入了研究课题破碎、科学观与方法论对立、学术研究者与实践应用者相割裂的尴尬局面(霍涌泉,2009)。以“方法为中心”的心理科学难以解决学科自身内部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诸如概念、词义的含糊性,逻辑关系、语言表达的矛盾性,理论综述的混乱性、空泛性、非实用性、非实践性,以及脱离客观内容的形式化、主观虚构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心理学的科学形象和社会声誉。也正是在微观物理学的巨大进步、科学哲学对心理学实证主义哲学基础进行质疑以及心理学学科自身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共同作用下,才促进了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进步,乃至在20世纪后期产生了理论心理学这一分支学科。美国学者罗伊斯(Royce)在1975年出版的《心理学的多元方法论:理论类型、特征与普遍观点、体系和范式》,提出理论心理学是由元理论和实体理论两部分组成的命题,同时将理论心理学概括为惟理论,即寻求经验与理性的逻辑一致性;经验论,即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可观察、可重复验证性;隐喻论,即通过符号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觉知,对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形势进行了首次概括(霍涌泉,梁三才,2004)。理论心理学也对“理论”的标准重新做了与自然科学不同的诠释(叶浩生,2007),与传统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理论源于实证资料累积基础上的归纳不同,理论心理学从非经验的视野颠覆了实证主义理论的评价标准。首先,理论的评价标准并不需要时时处处寻求经验实证的数据,而是它采用概念水平的逻辑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理论真伪的功能,可将概念和逻辑水平区分为分析理论内部各要素之间在逻辑上是否相容和一致、分析该理论与处于背景知识中的其他理论的相容和一致性、分析理论与该理论建立者所持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相容性三个水平,通过这些逻辑分析就可以很容易证明一些概念和理论的真伪。其次,理论的评价是可以在价值和意识观念的水平上进行的,通过分析理论的社会价值和意识观念的功能,可以判断理论的好坏优劣。再次强调了修辞和叙事的标准,认为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修饰与表现,也是一种本质的陈述与建构,通过修辞和叙事手段,理论可获得语言系统的形式化和公理化表述,为判断理论陈述的一致性和完美性提供了形式化的标准,也为理论的选择和比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心理学在后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对经验理论标准的颠覆,为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理论心理学扩展研究视野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对理论评价标准的重新诠释,也使西方理论心理学在崛起的30年间里研究视域不断扩展。国际《Theory & Psychology》杂志主编Stam(2000)在对理论心理学30年发展的回顾基础上,对理论心理学未来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认为理论心理学的视野应该主要集中于认知、知觉和符号学,方法和检测设检验、数学模型,临床心理学和心理病理学、精神病学和疾病的研究、心理学的哲学、社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女权主义、性别社会实体、社会建构主义与话语心理学、历史研究或涉及编史工作的研究、批判性理论与心理学的社会性评论、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解释学和现象学、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等12个领域。2009年在中国南京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进一步对理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精细划分和讨论,主要集中在活动理论、人类心理学、临床理论、认知科学、批判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发展理论、认识论、道德、进化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解释学、心理学史、本土心理学、方法论、现象学、哲学心理学、后殖民理论、后现代心理学、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建构论、系统理论、理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第十三届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会议纪要,2009)。在这之前,Gerge和Zielke(2006)还提出了理论心理学今后要确定的几个目标:一是要逐步超越实证主义的限制;二是要尽快地确定理论研究重点领域;三是要讨论与文化实践有关的理论课题;四是要发掘理论智慧的社会文化资源。西方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已经从宏观视域出发,对心理学几乎所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讨论。然而,从中国心理学理论研究来看,却仍停留在对意识与无意识、身心关系、遗传与环境、心理学理论流派对心理学的贡献和局限、著名心理学家的思想体系的批判、心理学的哲学基础的讨论、心理学的方法论以及西方理论的引介与评价等初级水平上,从我国与西方的比较来看(燕良轼,曾练平,2011),中国现有心理学理论研究与西方的差距仍然巨大。

3 中国理论心理学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从对西方理论心理学的崛起来看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建设仍然很落后,但从近10年的发展来看,中国理论心理学正逐渐成熟起来。回顾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谢立平,2007),有研究者将国内理论心理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此阶段是中国的理论心理学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孕育到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虽然经历文化大革命的重创,但在老一辈心理学家陈大齐、潘菽、高觉敷、郭任远、曹日昌、唐钺、朱智贤、陈立、刘泽如、殷培桂、荆其诚、林崇德和车文博等(部分学者)的影响下,心理学理论研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大部分老一辈心理学家相继离世,心理学理论研究队伍出现明显断层,新一代的研究者要么对理论研究缺乏兴趣,要么研究兴趣转移到了实证心理学的新领域,学者的流失导致这一时期中国理论心理学处于停滞时期。第三阶段是从21世纪开局之年算起直至今日,在新一辈青年理论心理学工作者,如叶浩生、葛鲁嘉、高申春、伍麟、霍涌泉、燕国材、燕良轼、郭本禹、彭运石、汪凤炎、高峰强等(部分学者)心理学理论工作者的影响下,中国心理学正处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兴盛时期,也出现了大批理论心理学研究成果,如2010年出版的车文博对东西方心理学理论进行全面总结的《车文博文集》十卷本,葛鲁嘉(2008)的《新心性心理学宣言——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霍涌泉(2009)的《心理学理论价值的再发现》、汪凤炎(2008)的《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等原创著作的问世,以及国内学者推出的拓扑知觉理论、社会内隐现象的钢筋水泥模型、分阶段综合模型、智力的多元结构理论等实体理论,已经显现出国内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学理论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体系(霍涌泉,段海军,2010;燕良轼,曾练平,2011)。虽然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可圈可点的理论成果,但与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的规模、研究领域、研究水准、研究方法乃至研究从业者数量相比,中国理论心理学无疑显得很弱小。从美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www.udooo.com

国APA的55个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看中国心理学会15个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在研究的领域、学科的专业化程度、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上与西方心理学仍有很大差距。笔者认为差距的根本原因有两处,望与学界商讨:首先,中国心理学没有给理论心理学一个明确的学科建制。从科学的发展史来看,学科化是提升某一领域研究的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没有专门而独立的合法化的学科制度作保证是难以将某一学科做强做大的,更无法吸引和维系学科内部研究者长期从事学术事业(郭永积,2011)。在始终强化实证性研究的学术大背景下,理论心理学学科建制在我国的缺失,使一些研究者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理论研究中来,研究力量薄弱,所占资源相对稀缺,理论话语权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苟雅宏,2004)。美国学者Slife(1997)曾指出:“应该在每一个大学的心理系和研究机构中为理论心理学者设置一个位置,正如每一个心理系得益于一个和多个实验设计或数理统计方面的专家一样,他们也同样得益于一个或多个理论心理学家,心理学的研究基本上属于一项理论的事业,理论心理学需要优先发展和研究资助。”但在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往往没有给理论心理学家预留位置,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几乎也没有哪一个高校首选理论心理学的博士研究生作为师资补充,已有的理论心理学研究者只是跻身在基础心理学这一专业方向下进行研究和研究生培养,而且已有的机构对理论心理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仍将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为考试的专业课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部分对理论研究感兴趣的人进入这个领域,这就导致在应对我国心理学的重大理论或元理论问题时几乎失声。而西方理论心理学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与他们长期以来为争取理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的独立地位而奋斗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其次,中国心理学缺乏独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国的心理学体系是引进西方国家的现成的科学体系,从心理学的科学观、心理学的方法论,再到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都是按照西方心理学体系来建构的。在西方文化中建立起来的心理学体系体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现的是西方文化精神,西方始终将心理过程分为知、情、意三个彼此分离的部分,而有研究者指出,这种分法其实是在西方经验理性和主客绝对二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向物理客体,而不是指向人本身(郭斯萍,陈四光,2008)。中国心理学家潘菽发现,中国传统心理学的对象不是西方文化所面对的冷冰冰的物,而是有生命、意识、情感的人,人的心理世界是一个知情意有机统一的精神系统,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心理学必然表现出知情意合一的整体性。遗憾的是,现代心理学忽视了中国心理学思想中关于人对人的研究模式,而对人对物研究模式的继承则体现在中国对西方实证主义心理学体系模仿的始终。

4 如何建立中国的理论心理学

虽然国内心理学理论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而且自身也有短时间内难以修复的硬伤,但从西方理论心理学的发展来看,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发展无疑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心理学理论研究不同于依靠“数据驱动”的心理学具体问题的研究,它是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检测设、抽象、演绎、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的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的反思和建构,以心理学的元理论和实体理论为研究对象,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学科关系、心理学的方法原则、心理学的指导思想、心理学的理论学说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问题。因此,东西方理论心理学的建设上是有共性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理论心理学的理论思维、理论研究方式来考察和构建中国内容的理论心理学,这就要涉及到如何具体的建构问题。成熟的自然科学一般都遵循着两条路径:一条自上而下“概念驱动”的理论演绎推理的路径;一条是自下而上的从实证数据的累积进行数学逻辑的路径。前者更多涉及到从非经验的思维出发,通过“思想实验”进行理论的演绎,后者更多涉及到从传统的经验理性出发,通过“数据驱动”进行微型理论的归纳。中国理论心理学显然可以按照这样两条路径来进行整体规划。但在这样的一个规划图景中,必须注意一下几个问题,一是要积极对国外理论心理学的理论思维和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筛淘;二是加强原创性的理论建设;三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引进与创新、反思和建构的关系,具体来说:
首先,积极对西方理论心理学发展成果中的理论思维和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筛淘,引进有利于中国理论心理学发展的技术和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理论的评价标准已经不再是与经验事实的一致性,理论心理学虽然主张使用哲学性的方法、思想实验方法以及整体性的、定性的研究途径,但这并不等于它的方法就完全是思辩性的,目前西方在理论心理学建设中,也正在积极寻求将研究的主观性转化为客观性的研究路径(Hezewijk,2000;Kukla,2005)。其中元分析技术方法,被认为是在理论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元分析技术使用客观的统计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量化的总结,寻找相同内容结果所反映的共同效应。这种元分析技术为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严谨和规范的研究程序,这无疑为理论心理学研究更加客观化提供了方法的支持,类似于这样的方法是应该吸收和借鉴的。
其次,必须加强中国原创性理论建设,虽然老一辈心理学家已经通过自下而上的路径发展出拓扑知觉理论(陈霖)、社会内隐现象的钢筋水泥模型(杨治良)、分阶段综合模型(黄希庭)、智力的多元结构理论(林崇德)等实体理论,但更缺少的是对心理科学发展起到指导作用的元理论的建设。有学者指出(Gergen,2001,2006),现在心理学界已经有太多的实体亚理论,这种实体理论更多的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建立起来的微型理论,现在需要的是通过理论心理学的理论思维和方法,对这些中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形成对心理学科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元理论。因此,目前对元理论的建设似乎要比实体理论的建设更为重要,原因在于元理论的哲学反思和哲学建构特征可以为一个学科指明发展的方向,澄清学科所面临的逻辑、概念和命题的混乱状态。目前对加强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原创性建设,中国心理学者燕良轼呼吁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燕良轼,曾练平,2011):一是理论心理学必须要回归人本身;二是理论创新需要学者具有坚定的理论信念;三是心理学不能走理论与实证相互怨恨的道路;四是理论研究不仅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尤其是要鼓励建构性思维;五是理论心理学的建设需要理论心理学家相互合作、共同攻关;六是要鼓励多途径的理论创新。这六个主张何尝不是中国心理科学发展的核心所在。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