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幼儿园教学 >关于面向创新人才培养型、个性化教学改革

关于面向创新人才培养型、个性化教学改革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29152 浏览:13228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20-0077-04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分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指出当今教学改革的难点和关键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改革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介绍基于项目学习的“Yearly-Project”年度项目计划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教学改革;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教学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型、个性化教学改革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模式;项目学习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国传统的教学策略,总体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打破教育常规,走创新发展之路,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充分发掘本科生创新潜能,努力提升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所有高等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像做科学研究一样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有的放矢,收到预期的成效。因此,在制定教学改革的方案之前,必须分析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哪些关键的理由。传统高等教育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弊病,遗憾的是,目前它们依然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思想上,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只关注教师讲了什么,忽视了学生应该学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
(2)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以实体课堂教学为主,也就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主要是在听中学,灌输式教学过多,参与式教学过少。一门课满堂灌、堂堂灌的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
(3)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的培养,训练的是求同思维,求异性思维被压抑,使得学生将教师和书本奉为权威,习惯于一味地接受,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去想我要学什么,更不敢去想这些学到的知识有没有可能是错误的。
(4)忽略了对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挖掘,教师习惯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往往不太习惯告诉学生结论是怎么来的,不注重让学生体验结论得出的过程,只重视严密的逻辑思维,不注重兴趣引导,启发学生深思结论的发现过程不够,使得学生只满足于看懂教材内容和听懂教师的讲授,接受前人的结论,缺乏理由意识,不善于发现和提出理由,更谈不上研究理由了。学习需要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主观能动性,才.能钻研进去并提出理由。然而,真正带着兴趣学习的学生为数很少。
(5)教学局限于指定教材,对学生广泛查阅文献的能力培养不够,使得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和课堂,主动去获取知识并综合已有知识去解决理由的能力较差。
(6)长期以分数为主的应试教育,形成了较普遍的重分数、轻能力倾向,使得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疲于应付考试,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足。
(7)教育培养体制弹性较小,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大,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缺少个性。
上述理由的存在,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层次和学习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虽不能在一朝一夕间一蹴而就,但须持久不断地进行,才能日臻完善。

2 当今教学改革的难点和关键

大学教育的一个根本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果教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那么上述的所有理由都可以迎刃而解。因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应当是所有教学改革的难点和关键所在。
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很多创新的成果其实都是源于一种好奇心或者兴趣。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正是对科学的这个伟大而永恒之谜的兴趣,使他在晚年拒绝了担任以色列总统的邀请。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的小学老师说:“想象一下,一个工人举起一块重石头,奋力顶住它,把它放在房顶上,他做功的能量没有消失。多少年以后,也许有一天,石头掉下来砸了某人的头。”这种教学策略使普朗克对支配物质世界的物理规律产生了好奇心,从此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例子说明,人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被激发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去感悟。

3 探索新的教与学的模式

3.1 教学观念的改革

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策略。改革教学策略,首先要改革教学观念,这将使学校重新审视以下几个理由:①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水平的教学?②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个好教师?③什么样的学生是一个好学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些理由的回答是不尽相同的,这是因为学校的教学观念和质量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在过去“以知识为本位、以应试为特征、以分数为指标”的年代,讲课讲得明白、不留疑点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课堂上听得明白、记得扎实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好学生就是学习好,学习好就是考试成绩好。
而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再以考试分数为杠杆,而是以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与认可程度为标准,看重的不仅是知识,更看重的是能力和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诚信素质),只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显然,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由发展也并不是让学生任意发展,而是要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在这种情形下,一个好教师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水平的教学能够恰到好处地掌握好这个“度”,既不多,也不少。教师帮多了,起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帮少了,则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以助学生学为主,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高级合作者。

3.2 探索新的“教"与“学”的模式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作为教师不仅要潜心研究教学的内容,更要研究教学的模式,敢于向传统课堂“开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教学模式,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型、个性化教学改革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括学生的“学”,因此教师还要研究如何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探索。”为此,我校制定了“兴趣引导,广度涉猎,深度探索,:个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教”与“学”的方式上突出研究型和个性化。主要的举措有如下几种。
(1)设立创新学分,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修满2学分的创新学分,获得创新学分的渠道可以多种多样,其中包括:
①实施“Yearly-Project”年度项目计划,参加项目结题验收者可以获得创新学分;
②开设各类创新研修课程,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修,课程通过者获得创新学分;
③开设各类创新实验课程,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修,课程通过者获得创新学分;
④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奖者可以获得创新学分。
(2)在绝大部分课程教学中,借助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https:∥cms.hit.edu.cn/)拓展“教”与“学”的空间,为支持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和环境支撑。
(3)开设以项目学习方式为主的计算机硬件实践和计算机软件实践系列课程。
(4)对部分课程实行免修制,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提前获得课程的学分。
(5)鼓励学生提前进入研究中心实习,通过参与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动,接触学科前沿,体验研究中心浓厚的学术的氛围,进而提高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6)为学生配备学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包括心理辅导)。
(7)定期组织“名师小班行”活动,让学生与名师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受名师的魅力,让名师面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
上述举措突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堂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给了学生更多个性发展的空间。今后还准备在部分课程中尝试MOOC和反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扩大精品课程的学生受益面。
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呢?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类似的。我们都有这样的育儿经验,让孩子离开学步车和家长的搀扶,孩子才能更快地独立行走,让孩子早些摆脱家长的喂饭,孩子才能更早地学会自己吃饭。那些成人以后依然不能自立的“啃老族”多半是家长包办过多、管得过细导致的。同样,教师对学生也不能灌输得过多、管得过细,该放手时就应该放手,放手意味着给学生的思想“松绑”,给教育的模式松绑,在优化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发挥空间。
教师对学生灌输得过多、管得过细的最大危害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无法真正让学生学会独立深思和自主学习,教师灌输的知识(也包括思维策略和行为模式)越多,学生越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习惯于模仿和接受权威思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敢质疑、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学习方式。在这样一种教育模式下,他们原始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渐萎缩甚至消失殆尽,没有了这些能力作为基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势必成为无米之炊和空中楼阁。

3.3 “Yearly-Project”年度项目计划的实施

借鉴国外大学经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本科生大一学年开展了“Yealy Project”年度项目计划,通过该项活动,引导学生着眼于日常生活,主动观察身边有作用的事物,进而发现理由和解决理由,使学生体验从确定目标和搜集资料开始,到可行性论证、方案制定、动手实践再到最后的系统测试的全过程,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提倡学生以3~5人的小组方式合作完成任务,组长、组员分工明确,既便于交流合作,又能做到技术互补,更重要的是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召开年度项目计划动员说明会,对学生选题给予指导。学生自主选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观察和发现理由能力的一种训练。在学生立题过程中,学生和指导教师通过沟通交流实现双向互选,达到完善选题内容的目的,指导教师不能因为所谓的“不切实际”而轻易毙学生自己想出来的题目。对于没有找到题目的少数学生,采取教师集中向学生宣讲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师宣讲的题目。
选题确定后,提倡学生用一切可能的策略搜集资料,进行学习、归纳和总结,然后由小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同时撰写开题报告。
完成开题后,学生开始着手实现自己的方案,在反复实验中修正和完善设计方案,达到最终实现一个完整系统的目标。为了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对每个项目小组除了安排一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外,还安排了一位博士生作为副导师。为了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中期还组织一次集体检查。为保障项目顺利进行,除了由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供经费和设备支持外,还定期邀请教师或高年级学生针对项目过程中必需的知识和共性理由进行培训和讲座。
经过一年的时间,学生要完成项目的结题验收。除了撰写项目结题报告,还要准备答辩用的幻灯片,现场演示自己的作品。全组同学共同参加答辩,由验收专家组现场随机抽取组内的学生进行答辩,回答理由的学生也由专家组随机指定。答辩时要求学生小组按照开题标准实现一个完整的系统,讲解要求条理清晰,每个成员对整个系统原理明确,尤其对自己负责的部分非常熟练。答辩组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允许学生旁听并选派学生代表作为评委。
项目的基本考核标准是“期望成功、容许失败、重在参与”。对于没有成功的项目,也给他们一个总结教训的机会,对失败的理由进行分析,按照分析的透彻程度和工作量,与成功的项目一起排名。只有什么都没干,或者干得特别少,才不让通过。因为考核不是最终目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理由、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才是最关键的。相比结果而言,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去积累实践经验、体验研究与创新的过程最为重要,而学生是否取得了“创新”的结果并不重要。所以,考核的评分结果和项目难度只作为评奖的参考,不作为是否取得创新学分的标准。每年选出最佳项目,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优秀项目推送参加学校或者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评选。
显然,这是一种与其他传统课程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项目学习是其核心,围绕项目开展学习,包括从立题、选题、开题、实施到答辩的每一个环节。虽然借鉴了国外经验,但实施的每一个细节又融入了我校特殊的国情元素,是针对生源特点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这种管理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4 结语
创新无止境,实践出真知。为了更好地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学科为主,以师生为体;以进取为魂,以务实为本;以个性为要,以和谐为贵;以文化为尊,以声誉为荣”,在“金字塔”的创新教育体系指导下,确立了“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办学理念,“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能力、鼓励创新”的教学指导思想,近年来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希望这些尝试能够为其他院校的同行们借鉴。
参考文献:
[1]苏小红,梁佳,童志祥.发掘本科生创新潜能,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J].计算机教育,2009(19):1-7.
(编辑:白杰)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