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语音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文学发展论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文学发展论析

收藏本文 2023-12-31 点赞:4440 浏览:122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体育文学伴随着文学和体育的产生而逐渐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体育文学较快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文学硕果。文章对不同历史时期体育文学的发展进行解读,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文学的发展特征,对后奥运时代体育文学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要牢固把握体育文学发展的新机遇,开创体育文学健康、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冠军文学 反思文学 网络体育文学 后奥运时代
远古时期是体育文学的起步阶段,古籍通常以简单、通俗易懂的方式记载了当时的体育生活,体育文学几经发展直到今天,其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如体育报告文学、体育电影、体育网络文学,等等,可以说,体育文学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轨迹。21世纪是体育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展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发展与繁荣时期——冠军文学(1978—1984)

改革开放初期,体育文学作品崭露头角、不断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涌现,体现了作家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社会使命感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其内容多是歌颂型的体育文学作品,塑造了诸多优秀的体育健儿以及兢兢业业的教练员,弘扬了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操以及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展示了教练员们为人正派、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如理由在1978年5月发表《扬眉剑出鞘》佳作,被称作体育题材报告文学的首部大作,“冠军文学”作品由此而诞生了。《扬眉剑出鞘》一文中,在女剑客手伤严重、体力下降的情景下,她仍然铿锵有力地说:“只要能把五星红旗升上去,让我去死也干。拼,拼了!”表明了她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为了进一步发展体育文学,国家体委通过全运会这个平台,征集体育作品,举行评奖活动,通过此次活动,评选出许多选题新颖、颇有韵味的体育作品。在体育文学作品中,其中歌颂型的作品有赵丽宏的《新的高度,属于中国》《敬你一杯酒》、陈祖芬的《美》、鲁光的《中国姑娘》。
鲁光用歌颂的笔法,以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为写作素材,撰写了《中国姑娘》这部优秀作品,作品分析较为深入透彻,描述了中国女排在失败时的伤感和苦闷,同时也对比赛胜利后的喜悦以及对祖国人民的挚爱情感进行了热情洋溢地书写,情感的真挚令读者感动,由此 “女排精神”通过作品《中国姑娘》被世人所了解。这些作品隐含的情感因素感动了社会,带给国人无言的精神动力,超出了体育本身的范畴,中国女排精神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精神焕发、昂扬的重要标志。另外还有一些体育报告文学,也有“冠军文学”的烙印,譬如,1982年10月,臧克家的《欢庆女排凯旋》、冰心的《使我感动和鼓舞的女排“三连冠”》、肖复兴的《围棋大师和他的妻子》《李富荣和别尔切克》,等等。这些作品顺应时代,反映体育发展现实,对体育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体育诗歌在该时期也有较好的发展,如胡乔木为歌颂“女排精神”,撰写了《中国女排之歌》,周达为歌颂长跑运动员的顽强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写了《长跑者之歌》,等等,这些体育文学作品熏陶了一代人的灵魂,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奋斗力量,总之,该时期的佳作,多是以“冠军文学”为主题的。

二、转型与探索时期——反思问题文学(1985—1998)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世界体育大赛中屡次兵败,作家们以此作为题材,写出了突出时代特点、反映体育尖锐问题的作品,作品针对当时的体育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淋漓尽致的分析,主要观点在于反对实行政府主导型的体育管理模式;有的作品对以竞技体育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强烈的体育改革愿望。体育文学作品在当时社会背景和文艺的影响下,出现了作品的转型,为数不少的作家,如冯骥才、阿城、罗达成、赵瑜等,他们深刻认识到了体育文学的发展意义,诸多“问题报告文学”不断出现。对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来书写,如《汉城不是洛杉矶》《中国体育界》等。作品中,对体育界影响比较大的是赵瑜撰写的《强国梦——中国体育的误区》《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三部佳作,作品撇开了“歌颂”体育的主调,告别了“冠军文学”作品,而是以反思性和实事求是的批判性为主调。其中的《强国梦》从体育本体观念、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揭示了体育诸多深层的矛盾,吹响了体育必须改革的号角,在体育报告文学创作发展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马家军调查》着力引领广大群众,从关注奥运金牌逐渐把视角倾向于关注全民大健身,回归到体育的本质——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马俊仁的工作业绩进行了慷慨讴歌,同时通过“马家军”事件来反思国民体质,这种思考与探索在当时无疑是很震撼人心的,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显示了文学的典型性力量。
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理由的《倾斜的足球场》和马役军的《世界冠军的沉默》等作品主要是反映体育界的热点、焦点问题。这些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从多方面取材、分析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共同点在于:对当时的敏感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人类对竞技运动成绩极限的不断追求与个体体能有限性的矛盾;黄震中的《谢军卫冕记实》、王伯仲的《战胜自我》、李东华的《突破极限》等作品,在文学的艺术手法上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作品思想差距较大。发展时期的“问题文学”作品,其主体内容不再是奖牌,而是从人性关怀、生命本体等视角来反映体育潜在的价值,体育文学由此转型,从发展与繁荣时期的“冠军文学”走向“反思文学”。

三、回归与多元时期——网络体育文学(1990

—200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快速发展,为体育文学的发展增加了出路,为此体育网络文学成为该时期体育文学发展的典型特征,近年来体育文学创作体裁日益广泛,其中有郎平的自传文学《岁月》、万伯翱的《元戎百姓共垂竿》、贾平凹的《我这样读体育报》等体育散文作品;李海鹏的《体育:两个世界的徘徊》、韦俊海、黄粲兮、黄锦秋三人撰写的《黑哨》、周世雄的《中国乒乓五十年》等报告文学。纵览该时期的作品,批评意味的作品不断减少,主要是杂文式的体育作品以及网络体育文学。其中《检测球》在体育网络文学作品中影响力极大,它是杨杰最新力作,是中国的第一部“足球小说”,被文体界专家称为“足球文学的开山作”。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尤其为体育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也为体育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育素材。体育小说方面,著名女作家徐坤以北京奥运为题材,历经艰辛,花费了近四年的时间完成50多万字的作品《八月狂想曲》,记录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灵魂——改革创新,小说不仅塑造了年轻一代奋发向上的高大形象,同时对错综复杂的人群利益诉求、价值差异进行剖析。
在诗歌方面,有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集体创作,如:《诗刊》为弘扬和传播奥运精神,邀请30位诗人,以历届奥运的举办为写作题材,共同撰写了一部《奥运诗典》,诗人们将对祖国那份热爱之情和对奥运的期盼心情,融入到饱含深情的诗歌之中。个人创作,如诗人商泽军的作品《奥运中国》,该作品是一首近3000行的长诗,艺术框架宏大,首先阐释了奥运精神,紧接着以时间为脉络描绘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期盼奥运、迈向奥运、迎接奥运、祝福奥运的历史过程,展示了一个繁荣、强盛、和谐中国的崭新风貌,不仅赞美生命、和谐、更为突出地赞美和平,是一部迎合时代的世纪交响诗,同时它也是一部将现实和理想、思想和艺术、奥林匹克精神与民族精神水融的佳作。流行体育歌曲方面,《亚洲雄风》《向奥林匹克进发》等,这些歌都充分体现了运动健儿的顽强拼搏精神。
体育网络文学主要是散文、随笔和评论,如朱又红的《咱是球星咱怕谁》《中国足球与英雄无敌》、徐坤《期望爆出冷门》、黄健翔《我心目中的最佳阵容》、白岩松《笑到最后才是幸福的》等。在网络体坛中,写作文风成为一种时尚,作家们据自身情感而作,为个体宣泄而表达情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由此,体育文艺

源于:论文库www.udooo.com

耕耘者对体育作品不断地追求卓越,也体现了体育文学题材发展的多元化,我们深信体育文学将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四、后奥运时代——创造体育文学和谐发展新格局(2009—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文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就,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与体育事业发展步伐不和谐的音符,让我们以这些成就为新的起点,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新的起点,把握后奥运时代体育文学的发展契机,解决体育文学自身存在的诸多矛盾,以及与体育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体育文学的发展道路上,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体育文学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创造体育文学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孙永泰.体育文学的当代演进与价值诉求[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
 张艳.从中西文学的源头看“体育文学”缘起与发展[J].体育科研,2006(5).
[3] 李树旺.论我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4] 刁国炎.从中国当代体育诗歌的百花齐放管窥体育文艺的兴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2).
[5] 陈微.新时期我国体育文学的发展[N].中国艺术报,2008-08-08(35).
[6] 孙永泰.从体育与文学的关系谈“体育文学”[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
[7] 狐鸣.给中国体育多一些人文关怀[J].体育文化导刊,
2004(12).
[8] 马家军调查座谈纪要[J].中国作家,1998(3).
作  者:张晓春,硕士,菏泽学院体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学和体育社会学。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