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院管理 >> 医院档案管理 >探究护理学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质量资料网

探究护理学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质量资料网

收藏本文 2024-03-29 点赞:5881 浏览:1477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2-3783(2013)03-0475-01
【摘 要】: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外,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基护实验课是基护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基护实验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护教学质量的好坏,护理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护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基本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护理教师自身素质

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udooo.com

的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护理实验教学质量,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 实验教学 教师素质 操作能力 教学质量
以下是笔者在基护教学中,根据护生教学目标特点和要求,从实际出发,从基础入手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思考

1 规范教师行为

实验课教师的行为是指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表现出的正常教学行为。在具体的基护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力求以极具个性化的教学行为来演示他认为合理的教学内容。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规范的教学行为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或不经意的教学语言或教学动作形成的影响或暗示,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学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并最终为学生所接受。

1.1 教师仪表

基护实验室布局与病房的环境基本相同,要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病房工作的氛围,要求实验课教师护士着装,保持良好的仪表仪容;要求学生上课不能坐床旁椅、靠病床、玩手机、保持正确的姿态;教师更应随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姿态;要求学生与患者交流时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教师在示教交流中要注意语气和语调,否则学生会认为练护士礼仪只是为了表演,在工作中并不实用。

1.2 合理示教

示教前教师认真备课,集体讨论,系统、地讲解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要点和难点。力求使护理操作达到统一化、规范化,符合临床实际应用的要求。教师要有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每次示教前常规进行课前预实验,目的在于熟悉本次操作的程序,做到示教时每项操作的步骤环节必须熟练、规范、准确。示教时教师要认真演示并深人角色,将完整的操作程序准确无误地传授给护生,边操作、边讲解、边提问,使护生易于接受,学得快、记得牢。基护实验课教师在给学生示教时,在细节上更要表现出规范的教学行为,如:在无菌操作实验中,教师反复强调为防止和控制感染及交叉感染,进行操作时护士一定要洗手、戴口罩和帽子时,不能为了让学生听清楚自己的讲解和说话方便而摘掉口罩。这样学生会认为在实验中偶尔摘下口罩不会影响实验效果,使无菌操作观念大打折扣,使学生不严肃、认真地对待实验,以后在临床工作中也会马虎行事。

1.3 减少示教中随意行为

模型人在基护实验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基护实验需要在模型人身上完成,在实验示教时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对学生形成暗示。教师应用其人格力量、教学行为来表达人文关怀,这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3]。如进行灌肠实验示教时,教师在使用模型人时,必须注意遮盖模型人,不能随意的把模型人搬来搬去。如若不然,这种不经意的动作会对护理理念构成损害,学生也不会注意到患者在体位变换中的不便和痛苦,不能产生共情,不利于护理怎么写作满意度的提升。

1.4 削弱不良语言的负面影响

基护实验操作经常在学生间相互进行,部分学生在接受操作时往往会害怕、退缩、哭泣等如各种注射、输液等。有时教师在实验中会对学生的行为不以为然或者说“怕什么怕”,“怕疼不要操作了”,不但起不到鼓励学生操作的效果,反而使学生恐惧操作。学生因怕疼而不愿完成操作时,教师要理解、鼓励学生,向学生说明这些操作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如果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就不能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只有把操作技术练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那么学生会更加理解实验的目的,自觉参与实验。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体谅患者,更加刻苦地练习基本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怎么写作对象得到更好的护理。

2 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具

2.1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

1.1 示教—练习—回示法

在实训教学中,教师示范性操作后,学生练习,然后教师抽查学生做回示,即“示教—练习—回示”法。练习后从护士生中随机找学生做回示,能够了解她们对操作掌握的程度如何,并从护士生的回示和请护士生相互点评中发现问题,特别是一些有针对性、代表性的共性问题,教师当场指出,再次演示,及时纠正,防止学生在今后的操作中重复出现类似失误。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质量,并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
2.

1.2 示教—练习—回示法

即教师示教后,任意抽取个别学生回示,之后学生展开练习。例:在单侧鼻导管吸氧的教学中,由于操作步骤比较繁琐,如果采用传统的示教—练习—回示法,在教师示教时,有的学生开小差或者观察不仔细、印象不深刻很快就忘记了教师的示范。结果在练习中,就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做法,甚至直到回示时才被发现。如果针对这样的操作项目,采用示教—回示—练习法,教师示范后,随即找一两名学生回示,由于学生是随机抽取, 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该生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其他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在回示的过程中给予纠正,使学生再次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1.3 讨论教学法

指导学生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例:在密闭式静脉输液教学中,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输液流程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向学生抛出问题:如若输液器中摩菲斯滴管内液面过高会有什么影响,应该如何处理?此方法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2.

1.4 角色扮演法

采取角色扮演方法让学生分饰护士与病人的角色,教师指导完成教学内容,让护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换位思考。例如:卧有病人更单法、压口腔护理等项目,由学生分别担当护士和病人,并在学生之间交换角色。此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护患交往的情境中去体验情感,既能使护生体会到护士的责任,又能体验到病人的感觉,真正关心体贴患者。从而在工作中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使病人及家属处处都能感受到护士给予的关爱和温暖[4],培养了学生在今后从事的护理工作中所应具备的爱心和责任心。
2.

1.5 情境法

安排护生着护士服进入护理模拟实验室,为护生创造医院学习的情境,学生掌握的内容,教师的演示无论多少遍都不如让护生置身其中亲身去体会效果更好。同时基护操作实验尽可能做到真实操作,即真人真做和模拟实验结合,使护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安全可行、合适的真人真做项目如:口腔护理、鼻饲法、吸氧法及各类注射法等。这样做使护士生既能更好地完成实验课技能操作,同时又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亲身感受人文精神,让护生有机会深刻体会作为病人所产生的一系列需求,能够在今后的临床工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模板www.udooo.com

作中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2.

1.6 多媒体教学方法

如果实验课总是教师示教学生练习的话,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有些枯燥,要是在实验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使实践教学更显生动和直观,提高护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所以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3 仿真模型、新仪器的应用

3.1 仿真模型的投入

仿真模型的应用能减少护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紧张与恐慌,还让护生在实验操作训练中有真实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尤其在常用注射发及静脉输液的教学中,学生对此类操作既爱又怕,害怕操作失误而迟迟不敢下手。让学生先在仿真模型上练习操作步骤,待操作熟练以后,让学生互为“病人”和“护士”,再在真人身上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还增加了学生自信心,能为学生下点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2 引入临床仪器、一次性器械

临床仪器包括了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机、洗胃机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各途径收集临床上新型一次性器械用品,让学生认识并教会使用,增强学生对新仪器的熟悉程度,尽量弥补学校教学脱节于临床的状况,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实习和工作。

4 全面开放实验室

全面开放实验室,弥补了正常所需实验课课时的不足,护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来灵活安排练习时间,使理论复习与实际练习交替进行。能培养护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技能操作,很好的发挥了护生的学习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 设计实验能力、 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室面对学生开放了,学生要去实验进行实验练习,用物必须自己准备,练习完了要对用物进行清洗整理、保管,必要的时候进行入室登记,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提高护生实践操作能力,还促进了学生素质、能力、知识的协调发展。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规范教学行为,灵活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人施教,才能不断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冯军.加强基础护理实践教学的几点做法[J].中等医学教育,1999,(05).
李秋萍,陈佩珍,蒋玉宇,等.护理课堂中人文教育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7,13(6):519.
[3] 李丽萍.感悟美国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43-144.
[4] 杨凤霞,任素琴,张慧.在整体护理中注重人文关怀的效应[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6(7):13-1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