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院管理 >> 医院管理系统 >婴幼儿思密达和消旋卡多曲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比较观察学术

婴幼儿思密达和消旋卡多曲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比较观察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1-25 点赞:9915 浏览:289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思密达与消旋卡多曲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2月-2011年11月9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分为A组40例和B组54例,两组均采用抗病毒治疗及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A组辅助应用思密

源于:论文写法www.udooo.com

达,B组辅助应用消旋卡多曲;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取得满意疗效,A组总有效率为92.5%,B组总有效率为94.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的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抗病毒治疗及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应用消旋卡多曲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 轮状病毒性肠炎; 婴幼儿; 思密达; 消旋卡多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

3.14.010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Rotirusgastroen Teritis)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秋冬季节多发,临床特点是潜伏期较短,起病较急,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排水样便,易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可对婴幼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尚无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特效方法,多采用抗病毒治疗及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等治疗措施[2-3]。近年来,本院在常规抗病毒及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等治疗基础上,辅助应用思密达与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1年1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94例,男51例、女43例,年龄4个月~3岁,患儿均符合轮状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1)患儿年龄为3个月~3岁;(2)大便次数≥5次/d,为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伴或不伴发热、呕吐等症状;(3)粪便常规镜检无红细胞,无或偶见少许白细胞,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4)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粪便A群轮状病毒(RV)阳性[4]。临床表现有轻中脱水94例(占100%)、发热76例(占80.8%)、恶心呕吐69例(占73.4%),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WBC为(3.4~12)×109/L、N<50%,CRP<8 mg/L,血Na+>126.5 mmol/L、血K+>3.5 mmol/L;病程<72 h。依据患儿入院先后顺序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2010年11月前入院)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9.8±4.6)月,B组(2010年11月后入院)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4个月~3岁,平均(11.2±3.1)月。两组患儿的性别、平均年龄、临床表现、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患儿就诊前均未给予抗病毒、抗生素及微生态制剂治疗。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抗病毒治疗及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对症支持等治疗,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2次/d静脉滴注;干扰素5万U,1次/d肌肉注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A组辅助应用思密达,<1岁患儿1 g/次、>1岁患儿1.5 g/次,加入温水50 ml中分3次口服。B组辅助应用消旋卡多曲,1.5 mg/kg,3次/d,口服。均连用6 d。
1.3 疗效判断标准 依据全国腹泻病防治研讨会(北京,1998年)制订的标准判定疗效[5]。(1)显效:治疗72 h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2)有效:治疗72 h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72 h大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显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72 h后,两组中大多数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其中B组患儿的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和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均短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x±s)
组别退热时间
(h)大便性状恢
复时间(h)大便次数恢
复时间(h)住院时间
(d)
A组(n=40)22.5±3.646.6±6.356.5±7.41

1.4±

4.2

B组(n=54)20.7±248±958±6.98.6±6 t值2.22

1.5013

3.07

P值<0.05>0.05>0.05<0.0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A组:显效26例(占65.0%)、有效11例(占27.5%)、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为92.5%;B组:显效35例(占64.8%)、有效16例(占29.6%)、无效3例(占5.5%),总有效率为94.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145,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轮状病毒为双链RNA病毒,属呼吸病毒科,直径约为70 nm,呈球形,共分7组(A~G),其中只有A、B、C组能够感染人,而最常见的A组主要感染婴幼儿[6]。本病以秋冬季节多发,传染性极强,易感者只需10个病毒即可被感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有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可能。病毒侵入小肠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致使肠黏膜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大量积存,从而引起腹泻[7]。同时轮状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P4可直接作用于肠道的神经系统,产生类似于霍乱毒素引起的腹泻。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常发生于每年的秋、冬两季,在我国,秋冬季节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分别达50%和44%;其特点是潜伏期较短,起病较急,患儿表现为腹泻,排水样便,易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