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院管理 >> 医院药品管理 >痛经少腹逐瘀汤配合归脾丸治疗寒凝血瘀兼脾虚型痛经

痛经少腹逐瘀汤配合归脾丸治疗寒凝血瘀兼脾虚型痛经

收藏本文 2024-01-22 点赞:35473 浏览:1604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用少腹逐瘀汤配合归脾丸治疗寒凝血瘀兼脾虚型痛经。
方法:寒凝血瘀脾虚型痛经患者26例,月经前5-7天给予血府逐瘀汤,月经来时停服,月经后2周内服用归脾丸,三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愈9例,有效16例,无效1例,少腹逐瘀汤配合归脾丸治疗寒凝血瘀兼脾虚型痛经具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痛经 寒凝血瘀证 少腹逐瘀汤
1008-1879(2012)11-0366-01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常常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笔者现用血府逐瘀汤配合归脾丸治疗寒凝血瘀兼脾虚型痛经,疗效较好,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6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在15-40岁之间,15-20岁之间4人,21-34岁之间16人,35-40岁之间6人,病程均超过3个月,其中病程在3个月~1年者8例,1~3年者13例

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udooo.com

,3年以上者5例。
1.2 诊断标准。依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至昏厥,且呈周期性发作;好发于青年女性;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的腹痛。
1.3 纳入标准。符合痛经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5-40岁之间,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症状见:经前或者经期,小腹疼痛拒按,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后期隐隐作痛,月经量少或者经期延长,血色暗或者淡有块,平日易疲乏,或睡眠不佳,或食欲不佳,舌淡紫,苔白或有齿痕,脉弱或沉。

2 治疗方法

少腹逐瘀汤加减,方药组成: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肉桂6g,延胡索6g,干姜6g,蒲黄10g,五灵脂9g,没药9g,小茴香6g。随症加减小腹冷痛,手足不温这加附子、巴戟天,疼痛明显加白芍、元胡,胀明显者加柴胡,郁金,香附。每日水煎两次,取汁300ml,早晚分服(早饭前半个小时,晚饭后半个小时),月经前1周开始服用,月经来时则停服,在月经后两周服用中成药归脾丸,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3次(服药期间忌油腻食物)。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痛经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痛经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有效:痛经减轻或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3.2 结果。26例寒凝血瘀兼气虚型痛经患者,在治疗一个疗程后,治愈9例,有效16例,未愈1例,3

4.62%,总有效率为9

6.15%。

4 结语 痛经是临床中妇科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痛症引起的原因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腹痛经后气血弱,痛在经前气血凝,气滞腹胀血滞痛,更审虚实寒热情”《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在临床中单纯虚证或单纯实证的痛经患者少见,一般都属于虚实错杂证,在治疗上对寒凝血瘀伴有脾虚型的痛经,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治疗原则,《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痛经—子宫寒冷而致月经衍期,血少而黑,经行腹痛,可以本品配川芎、当归、红花,桃仁、香附,小茴香,牛膝,熟地,肉桂等同用,据近代研究,本品有收缩子宫的作用”,在月经前寒克胞宫,瘀血阻滞,予少腹逐瘀汤加减以活血散寒止痛,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平日脾虚,脾生血统血功能失司,则月经量少,月经延期,血少不能濡养胞宫,则经后期小腹隐隐作痛,所以在经期后2周予中成药归脾丸以健脾益气养血,调节脾虚体质。两方共同使用标本兼顾,对寒凝血瘀伴有脾虚型的痛经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