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中国哲学 >简论周易王弼、朱熹《周易》注释比较

简论周易王弼、朱熹《周易》注释比较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33760 浏览:15602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自汉代始,《周易》就位列儒经之首,一直为历代经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所关注,由此产生了以《周易》为探讨对象的专门之学——易学。在“述而不作”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易学著作多以“注释”的形式出现。魏王弼的《周易注》和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是易学史上的两座里程碑,是《周易》注释中集大成并兼有革新的著作。探讨《周易注》和《周易本义》的注释,梳理两者的注释内容,探讨不同的注释者如何注释《周易》,比较两者的注释特点,寻找造成注释差别的理由,对于探讨《周易》注释的一般策略,指导《周易》注释的实践,以及提炼典籍注释的一般论述,都有重要的作用。注释是一种复杂的传意行为,是沟通作者、原典和读者的桥梁和纽带。本论文选取了诠释学这一新的探讨视角,以王弼《周易注》朱熹和《周易本义》的注释为具体探讨对象,通过对这两种注释的比较以展开探讨。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选题的作用,明确探讨旨趣。西方诠释学传入国内后,学术界很快就掀起了一股探讨浪潮,对中国经典注释传统的探讨成为其中的重要议题,其中易学诠释探讨则更受学界的普遍关注。浅析王弼、朱熹《周易》注的注释内容,总结两者的注释特点和注释思想,为中国古代经典注释提供论述支撑,对丰富注释学的内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王弼、朱熹注本对《周易》文本语言层面注释的考察。经典注释活动本身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语言文字层面的字、词、句的辨析和疏通,是诠释其深层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时代的变迁、语言的进展、原典文本在流传中形成的脱衍错讹、注释者思想的差别以及对原典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不同注释文本中消除语言障碍的信息的不同,因而《周易注》和《周易本义》在注音释词、文字校勘、句读浅析、文意串讲等方面呈现了不同的倾向。第三部分,王弼、朱熹《周易》注释的义例诠释。《周易》古经由卦画、卦辞和爻辞组成,这就使得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联系不足成为易学永恒的话题,使得象数和义理这一对形式与内容之间充斥着巨大的张力和诠释空间。在这两个不足基础之上形成的易学体例,是《周易》注释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虽然以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取象和取义两类,但细化到具体策略,不同注释文本的义例诠释往往各有所重,差别颇大,甚至进展创造新的义例。第四部分,王弼、朱熹《周易》注释特点的归纳。在浅析比较王、朱二注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其各自的特点,揭示这两种注释文本的特点。王弼《周易注》的特点是:以《传》解《经》;贯彻了“得意忘象”的诠释思想:注重爻位和卦时:以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解《易》。朱熹《周易本义》在文本编排上采取了经传分离的古本;认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易》有一脉相承之处,但终究为不同,因而注本中对经文和传文有所区分;朱熹认为《易》为卜筮之书,故注文多见诠释占筮之辞;对象数与义理的联系,主张由象数入义理;并于卷首列九图,以图解《易》。第五部分,王弼、朱熹《周易》注释差别之原因探讨。任何注释文本的出现,都不可避开地打上注释者个人的烙印。王弼所处之时,魏晋玄学流行,朱熹所处之时,理学大兴,而王、朱二人又是其各自时代思潮的代表人物,本体论哲学深刻地影响着王弼的易学思想及其《周易注》,理气联系论影响了朱熹对《周易》理、象、数、辞联系的认识,“《易》乃卜筮之书”的观点奠定了《周易本义》的主格调。此外,注释者的注释观念对注释实践也有直接的影响。第六部分,结语。在全面考察和比较王弼《周易注》和朱熹《周易本义》的注释内容、注释特点基础之上,在浅析了影响这两种注释文本差别的因素之后,进而探讨以注释者和注释文本为核心的经典注释活动中,原典作用的保持,注释的革新,新作用的附加,以及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对注释有效性的反映等不足。关键词:王弼论文朱熹论文《周易注》论文《周易本义》论文注释论文

    摘要3-5

    Abstract5-10

    第1章 绪论10-44

    1.1 探讨宗旨10-16

    1.1.1 探讨视角11-13

    1.1.2 探讨作用13-15

    1.1.3 探讨目标15-16

    1.2 探讨材料16-36

    1.2.1 《周易》文本的特点17

    1.2.2 历代重要的《周易》注释17-35

    1.2.3 选择王弼《周易注》和朱熹《周易本义》的理由35-36

    1.3 探讨近况36-44

    第2章 王弼、朱熹对《周易》文本语言层面的注释44-104

    2.1 王弼对《周易》文本语言层面的注释45-61

    2.1.1 注音45-46

    2.1.2 释词46-59

    2.1.3 解句59-61

    2.2 朱熹对《周易》文本语言层面的注释61-96

    2.2.1 直言句读61-64

    2.2.2 文字辨误64-73

    2.2.3 注音73-78

    2.2.4 释词78-88

    2.2.5 解句88-96

    2.3 王弼、朱熹对《周易》文本语言层现注释之比较96-104

    2.3.1 注音之异同96-97

    2.3.2 释词之异同97-100

    2.3.3 解句之异同100-101

    2.3.4 句读之异101-102

    2.3.5 朱熹之文字校勘102-104

    第3章 王弼、朱熹《周易》注释的义例诠释104-156

    3.1 王弼《周易注》之义例104-126

    3.1.1 取义说104-111

    3.1.2 爻位说111-120

    3.1.3 卦主说120-124

    3.1.4 其他124-126

    3.2 朱熹《周易本义》之义例126-156

    3.2.1 以二体卦象为释127-133

    3.2.2 卦德说133-137

    3.2.3 卦变说137-147

    3.2.4 卦气说147-149

    3.2.5 卦主说149-153

    3.2.6 爻位说153-156

    第4章 王弼、朱熹《周易》的注释特点156-184

    4.1 王弼《周易注》的注释特点156-170

    4.1.1 以《传》解《经》156-158

    4.1.2 得意忘象158-161

    4.1.3 注重爻位和卦时161-163

    4.1.4 以道家思想解《易》163-166

    4.1.5 以儒家思想解《易》166-170

    4.2 朱熹《周易本义》的注释特点170-184

    4.2.1 采取《经》《传》分离之古本170-172

    4.2.2 注意经文和传文的差别172-175

    4.2.3 由象数入义理175-177

    4.2.4 以图解《易》177-179

    4.2.5 强调《易》乃占卜之书179-181

    4.2.6 言辞简明扼要181-184

    第5章 影响王弼、朱熹《周易》注释的因素184-212

    5.1 时代精神对经典注释的影响185-191

    5.1.1 汉魏风尚对王弼《周易注》的影响185-189

    5.1.2 两宋理学对朱熹《周易本义》的影响189-191

    5.2 注释者个人思想对经典注释的影响191-203

    5.2.1 王弼思想与《周易注》191-195

    5.2.1.1 本末思想对《周易注》的影响191-194

    5.2.1.2 体用思想对《周易注》的影响194-195

    5.2.2 朱熹思想与《周易本义》195-203

    5.2.2.1 理学思想对《周易本义》的影响197-201

    5.2.2.2 “《易》乃卜筮之书”思想对《周易本义》的影响201-203

    5.3 注释者的注释观念对其注释实践的影响203-212

    5.3.1 王弼的注释观念对《周易注》的影响203-205

    5.3.2 朱熹的注释观念对《周易本义》的影响205-212

    5.3.2.1 弘扬儒家正统,探赜天地之理205-207

    5.3.2.2 “惟本论文本义是求”207-208

    5.3.2.3 由本义及义理208-212

    第6章 结语:王弼、朱熹《周易》注释对经典诠释的启迪212-222

    6.1 注释即革新212-215

    6.2 注释与作用增殖215-218

    6.3 读者与注释的有(?)218-22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