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职教班主任 >谈述儒道论高中古诗文中儒道释思想期刊

谈述儒道论高中古诗文中儒道释思想期刊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6627 浏览:2204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中国传统思想丰富而深厚,而儒道释三家,影响至今。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传授于学生,提升其底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教材所包含的儒道释思想,辨析其呈现方式,梳理其思想脉络。最后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提出古诗文中儒道释思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儒道释;教学策略
古典散文及古典诗词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的教学应重视民族精神、文化思想的传承。然而,目前高中古诗文的教学现状尚且停留在“字字落实,句句清晰”的层面。以读解为目标而不以解读为追求。重“言”而轻“意”,重视内容而忽略精神。学生对其内容能够倒背如流,但是对其思想还是体会甚少。由于忽略古诗文思想文化的渗透与融会,使学生难以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特有的内涵特质和审美情态也难以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扬。
其实,高中古诗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智慧和精神——儒道释三家思想。挖掘与渗透儒道释的思想精神,既可令学生透彻地领会课文内容和含义,又可以培养其兴趣、提升其品位、健全其人格,是一项意义非凡的举措。笔者就近年任教的人教版教材中的古诗文部分,从三家思想的内涵分析、呈现方式和教学策略三方面试作探讨。

一、儒道释思想的内涵分析

儒道释三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在高中古诗文中也各有体现。就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来看,儒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在教材中也成为主导思想,道释两家则自成一派,相互辉映。

(一)儒家思想

由孔子、孟子发展完善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高中古诗文中,它包括以下的内容:仁政思想、君子品格、执着精神。
仁政思想:仁政是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为政以德,宽厚待民的政治方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否定了前三人的治国方法,最后表示“吾与点也”,就是因为曾皙通过形象的方法描绘出孔子理想中以仁德治理下的社会状态,体现了仁礼的治国之道。这是仁政的具体表现。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对“民不加多”的分析,《过秦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变也”的总结,《阿房宫赋》中的“使六国各爱其人”的主张,均为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佐证。
君子品格:作为中国士人的传统精神,此种品格一直为儒家所弘扬,如孔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它是“仁义礼智信”的典范。体现为高远的志向、仁义的胸襟、爱国的情怀、进取的精神。《荆轲刺秦王》中 “提剑出燕京” 的侠义行为、《苏武传》“持节十九年”的爱国情操、《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仁者胸襟、《滕王阁序》中“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进取态度,都是君子品格的具体表现。
执着精神: 《论语·宪问》中曾载晨门对孔子入木三分的评价:“知其不可而为之”,从而点明了这种可贵的执着精神——坚守、不气馁、持之以恒,不计成败得失。从孟子的“富贵不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屈原《离骚》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从王勃《滕王阁序》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尽吾志也可以无悔”,再到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儒门品格一直在薪火相传。

(二)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源于老、庄二子,其独树一帜的思维观念与儒家分庭抗礼,在中华文化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道家在教材中主要体现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两种思想。
自然无为: 道家鼻祖老子首创自然无为的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道产生,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人类不必以自己的意志去支配改变。庄子《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其得心应手正是在于顺应了自然的规律。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指出“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种树过程道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道理。
返璞归真: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祛除思虑欲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陶渊明是这种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对人生本真的领悟和渴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心性和生命回归纯朴后的平静和喜悦。《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是对单纯世界的一种关照和聆听,回归田园的陶渊明领悟了人生的朴实真谛,因而日常的“种豆南山下”、“采菊东篱下”成为了一种欢欣与收获。

(三)佛家思想

佛家主张不着文字,任凭妙想,因而其思想在文学中体现不多。然而有慧根者如王维、苏轼,却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而道出个中三昧。在教材中,它包括去执超脱、随缘空幻等思想。
去执超脱:去掉对一切事物、思想以及意见等的固执,超越尘世万事万物的牵绊和纠结谓之去执超脱。《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面对江山如画与前路渺茫,周郎雄姿与自身华发,苏轼却能够自我超脱,摆脱牵绊:“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去执超脱,就如苏轼《记游松风亭》中一问一答“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亦如王维《终南别业》中一举手一投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通过这个道理,再去领会《赤壁赋》中“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思想,我们便可领略佛家的深意。万物常变,皆因缘起;万物常住,皆因性空。同理,我们也就明白了苏轼所言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儒道释思想的呈现方式

儒道释思想在高中古诗文中的呈现,有着丰富多彩的方式。需要我细加辨析,以求得出三家思想其独立存在而又彼此兼容的特点。就其呈现方式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独秀型

在一篇作品中,作者以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以贯之谓之独秀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忠忿之气盘绕心头,挥之不去,结句更是以廉颇自况,以报国自许,以无路请缨自叹。此词的好处就在于作者表达出儒家的执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作者已然大彻大悟,了然于心,全是道家自然无为之情。

(二)合璧型

合璧型是指在一篇作品中,作者糅合了两家的理念,借以表达内心复杂的思想。如《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以道家“顺天应命”的理念道出种树与治民的策略,同时也体现出儒家“仁政”、“民本”的思想。《滕王阁序》中,王勃有着“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这种儒家的执着精神。同时,“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也派生了“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种道家的无为思想。

(三)鼎足型

在作品中,融汇了三家的理念,层层推进,借以表达高深的思想情怀。三家思想并存的苏轼便擅长于此。《定风波》一词,寥寥数十字,便能体现出苏轼集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身的特点,穿林打叶,执意前行——这是儒家的执着;微冷之时,斜阳笑迎——这是道家的顺应自然;风雨之后,一切淡然——这是佛家的去执。
《赤壁赋》中,“破荆州,下江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曹操的雄姿代表儒家奋发进取的精神;“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客人的慨叹体现道家顺天应命、向往自然的理念;“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的感悟则是道家缘起性空,超然于心的思想。

三、儒道释思想的教学策略

古诗文儒道释思想的挖掘与传递是现在高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点和难点。它需要执教者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古典文学修养。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着力:知论、品悟、对比。
(一)知论
孟子“知人论世”的为学理念,适用于我们对儒道释思想的把握和理解。高中古诗文的教学必然要重视对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生活、道德风尚以及时人的人生追求、心理趋向。这是我们把握作品内涵和思想,领会其精神的重要途径。如王勃,当了解到他身为隋朝大儒王通的孙子,我们可以看出他身上儒家思想的烙印,但是若知道他还撰写了《周易发挥》等一系列易学道家著作,我们更容易理解他在《滕王阁序》中渗透的道家思维。
对于柳宗元,我们可以看到他与韩愈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担当精神,看到他参与王叔文集团变法的进取之心,但是还要了解到他变法失败,贬官他方的心路历程,了解到此种背景下,他对道家精神的需求和汲取,便可以理解《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清净淡泊的山水文章的问世原因。
(二)品悟
古诗文的语言精炼,语义丰富,甚至显得朦胧。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注重品与悟。品字句,体会其简洁凝练;品内容,体会其丰富涵义。悟情感,体会其真实情怀;悟思想,把握其高深境界。
例如,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尾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认为它表现了“人生如梦”的虚无和消极的情绪。如此理解,则境界低下。从全词来看,从苏轼的境界来看,我们都不应该作如是观。苏轼的酒与月,值得我们品悟。“料峭春风吹酒醒”、“也无风雨也无晴”,处之泰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无所不适。这是道家的顺天与佛家的去执情怀。又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检测如未经细读,误作颓废的话,那就辜负了辛弃疾的一番情怀。这里有着作者的一往情深、儒家的无限执着。
(三)对比
对比阅读,可以让我们辨别出不同时期作品中一脉相承的思想派系,对把握其内涵,增加其深度,大有裨益。辛弃疾《永遇乐》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陆游《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所表达的报国之情与执着之心,如出一辙,都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结果。《种树郭橐驼传》中“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治国方略与《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的王者之道,同为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者情怀。
作品之间的对比,需寻找其相同点,以求探寻相同派系的共性。而作者之间的比较,则更关注其区分点,以求彰显不同派系的特性。如面对官宦生涯的变迁,同生身不由己之感。《琵琶行》中,我们听到的是儒家白居易低唱“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青衫湿”。而《归去来兮辞》中,道家的陶渊明却是一派“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洒脱情怀。儒家因追求与执着而惆怅,道家因清净与无为而释然。又如辛词“把栏杆拍遍”、以廉颇自况,生命不息,奋发不止。苏词叹“人生如梦”、任风雨无凭,多少抑郁,淡然处之。故而,深谙道佛妙理的苏东坡,可爱之处在于洒脱——拿得起、放得下;而儒家的辛弃疾,可敬之处在于执着——拿得起,放不下。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思想最厚重的载体。语文教师作为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承人,在教学中不但需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文言知识,更需要把我国传统的思想精华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共同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华民族寻求伟大复兴,最后的着力点不是经济,而是文化。文化的崛起才是民族的复兴。就这一点来看,古诗文教学,可以说是功德无量而又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陈炎,赵玉,李琳.《儒道释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于漪.《新世纪教育文丛》.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