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中学教学 >> 中学语文教学 >弗洛姆性格取向学说

弗洛姆性格取向学说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30123 浏览:1423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埃利希·弗洛姆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直致力于通过以性格为起点为现在的人成为“自为的人”而努力。在《为自己的人》中,弗洛姆以人性为基点,论述了性格的形成的同化和社会化过程,阐述了非生产性性格和生产性性格的含义,强调了混合性性格取向对人生存的影响。他的人的性格理论为我们观察和了解现代社会中人的性格的形成及其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考察、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弗洛姆;个体性格;非生产性性格取向;生产性性格取向;社会化性格取向
埃利希·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籍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综合,为现在的人找回“失落的自我”,成为“自为的人”提供有效指导方法,其性格取向学说在其理论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个体性格:人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弗洛姆认为性格与希波克拉底所说气质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气质是体质上的,不可改变的。而“性格本质上是由人的体验、尤其是早期生活的体验构成的”。65在人认识和体验的发展中,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弗洛姆所说性格的含义与弗洛伊德的性格含义也是不同的。弗洛伊德认为,性格是一种内驱动力系统,性格构成了行为的基础,但性格不等于行为。弗洛姆认为这是弗洛伊德“最一贯、最深入的性格理论”。67但关于弗洛伊德认为性格的能量源泉是性驱动力的观点,弗洛姆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性格的基础并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里比多”,而是在人与世界特殊的关系中,产生于人的需要。弗洛姆认为这种需要分为内在需要和外在需要两个部分。内在需要就是人的生理需要,它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也就是弗洛姆所称的“自我保存的需要”;另外,人在具有理性、想象力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自己 “二律背反”的困境:“最基本的存在之二律背反是生与死”。57人在这个“二律背反”面前是不可改变的,是无奈的,但却要为此做出反应,使自己的生命具有意义和方向。在解决这个“二律背反”过程中人的需求就构成了人的外在需要。外在需要是人在适应社会环境时产生的,伴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弗洛姆认为人的这两种需要是在人与世界的同化和社会化过程中得到满足的。“在生活过程中,人凭借(a)获得并同化事物;(b)使自己与他人(及自己)有关使自己与世界发生着联系”。70前者为同化的过程,后者为社会化的过程。人为满足自身的需要,有时是依靠自身力量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东西,有时是从外部接受所需要的东西,但大部分情况是为了满足真正的需要,人要先获取,之后进行同化,也就是对外在的来源和获得的事物必须以某种方式获得和同化,这就是同化过程。另外,在社会生活的人,总是属于某一个群体,是这个群体的组成部分,他本人不能单独孤立的生活,为满足生活中的需要,他必须与他人和群体保持和发生关系,这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在同化和社会化的联系中人会表现出自己的性格,也就是在人与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产生了人的性格。弗洛姆将性格定义为:“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固定的)形式”。71在弗洛姆看来,性格是人的观念和价值的基础。大部分人认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是由他们本身的思想和判断来决定的。弗洛姆指出这些思想和判断实质上是性格的产物,同时形成的观念和价值也反作用于性格。“促使性格结构更稳定,因为它使性格取向结构显示出其正确性和合理性”。72弗洛姆强调,在社会化过程中,性格是人适应社会的基础。儿童的性格模式是受其父母的影响并发展的,同时他和他的父母又都受到文化社会结构的影响。在这种模式下,儿童首先适应了自己的家庭,长大后又继续适应社会环境。“他所养成的这种性格使他想做他必须做的事情。而且,他和同一社会阶层或同一文化中的大多数人一样,都具有这种性格的核心”。73社会和文化形态在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个体性格中的非生产性性格取向和生产性性格取向的含义

弗洛姆将个体性格中的性格取向分为两大种类:非生产性性格取向和生产性性格取向。弗洛姆认为,非生产性性格取向是异化和病态的;生产性性格取向是健康和成熟的。非生产性性格取向中又分为接受型、剥削型、囤积型和市场型四种性格取向类型。
接受型性格取向。弗洛姆认为,具有接受型性格取向的人总是感到“一切好的都来源于外界”。73他们认为无论什么需要,只有从外面获得;总是习惯被动地接受需要的东西,让他们说一个“不”简直就是不可能。“他的理性、观察力和批判力也因此严重衰退,反过来,批判力的衰退加深了他对他人的依赖性,形成恶性循环”。这种人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来的是乐于助人的姿态,很能博得别人的好感。因此,这种人对他人的依赖性就很强,“离开了他人,会感到眼前一片漆黑”。[3]80接受型性格取向的人在生活中,“不仅通过权威以获得知识和帮助,而且还依赖一般的人在任何方面的支持”。74这种人要么相信宗教,心中始终有一个上帝的概念,上帝可以赋予他们一切;要么不相信宗教,而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他们总在寻求一个‘有魅力的助手’”。75弗洛姆认为,这种人有一种特别忠诚的表现,因为他们需要帮助来获得安全感,进而不得不忠诚于帮助他们的人。他们在表面上有乐观友善的,一旦不能获得所需要的东西或需要的来源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感到焦虑和痛苦。
剥削型性格取向。弗洛姆认为具有剥削型性格取向的人和接受型性格取向的人有一个相同的基本前提:好的东西只有外界才具有,自己是不能具有和生产好的东西。但剥削型性格取向的人不像接受型性格取向的人那样是希望从外界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强力和狡诈,从别人手里拿走东西”。75这种人常常使用的强迫和诈骗的手段,主动把他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与接受型性格取向的人被动地接受相反,他们是主动想方设法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弗洛姆认为,具有剥削型性格取向的人“在爱情和慈爱的领域里,这种人常常是强占和窃取”。他们不会去迷恋无利用价值的人。75在思想和智慧方面,“这种人并不会去创造新观念,而是会窃取观念”。75他们要么直接窃取,要么用不同的话语重复别人的思想观念,并且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新观点。在物质方面,他们认为别人的东西总比自己的东西好,“他们利用和剥削他们能压榨的任何人和任何东西”。76这种人在获取他人的东西时,“甚至使用武力从别人那里强要,用威胁的手段迫使别人服从”。以弗洛姆之见,这种人的特征是“怀疑、挖苦、羡慕、妒忌”。76因为总是从别人那摄取东西才能让他有成就感,所以他总是过高的估计他人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东西的价值,对自己东西的估计则恰恰相反。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udooo.com

弗洛姆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主要有三种性

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udooo.com

格取向形式:共生关系、撤回—破坏关系、爱。在共生关系中,“个体以丧失自由和完整为代价而与他人紧紧相连,离开了他人,他就感到焦虑不安”。[4]共生关系中消极的形式是他被他人“吞没”,通过这种形式他认为自己逃脱了孤独的状态,即“试图通过把自己与他人捆绑在一起,而消除一个人的自我,逃避自由,并寻求安全”。112通常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受虐狂”。共生关系中积极的形式则是“吞没”他人,即“完全控制他人、‘吞没’他人、使他人成为一个任我们意志摆布的无依无靠的对象”。112其本质是对一个无力者实行完全的统治,表现形式有溺爱、过分保护和“正当的统治”等,表现形式则是“狂”。撤回—破坏关系则与共生关系相反,后者要以与对象接近和亲密为基础,前者则是与人保持疏远的关系,表明了一个人无力的感觉。撤回—破坏性的消极形式是撤回,个人无力之感觉“通过从作为一种威胁的他人那里的撤回而得到克服”。113其表现形式通常为对他人的冷漠,伴以自我膨胀对自我进行补偿。具有这种性格取向的人认为对手过于强大,为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只好选择逃避的方式。撤回—破坏关系的积极方式是破坏,由于惧怕他人的破坏,所以主动毁坏他人,以寻求保护。表现形式是具有强烈的破坏,不只是对他人,在破坏的过程中他也会产生对自我破坏。他的人生原则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弗洛姆认为,在人社会化过程中,最健康的形式是爱的关系,“爱是人与他人、及与自己之关系的生产性性格取向”。114在爱的关系中,两个人都保持各自的完整性,在完整性的基础上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爱的关系,人的孤单状态、人与人的陌生感和人与外部世界的隔离得以突破,个人与他人可以和平交往,共同发展。在弗洛姆看来,爱是人类生存的答案,是人类、种族、社会和家庭维系在一起的纽带。爱在弗洛姆眼里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和态度。
弗洛姆认为,个人与外部世界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性格取向相互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共生关系中受虐狂与接受型性格取向相关、狂与剥削型性格取向相关;撤回—破坏关系中破坏型性格取向与囤积型性格取向相关、撤回型性格取向与市场型性格取向相关;爱的关系与生产性性格取向相关。即使几种性格取向表现出的现象完全不同,这几种性格取向也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在现实中,人的性格取向是以混合的形式出现的,只不过在他的内心中某一种性格取向占据了主导的作用。弗洛姆强调,现实中的人身上经常会出现生产性性格取向与非生产性性格取向,非生产性格取向中四种性格取向之间相互混合的状态。弗洛姆强调,虽然非生产性性格取向是病态的,是不完美的,但在生产性性格取向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的身上,非生产性性格并不是完全具有消极的作用,“而是具有了一种不同的、建设性的性质”。116一个人为了生存,他必须接受、交换和节省东西;为了发展,他也要听从权威,独处和展示自己。一个人只有在“获得东西和他人相处的方式在本质上是非生产性时,这种领受、获取、节省或交换的能力才会转变成对接受、剥削、囤积或市场的需要,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获得方式”。116生产性性格取向占统治地位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非生产性性格取向的形式——忠实、可爱、灵敏、信任、积极、自豪、节俭、慷慨,在非生产性性格取向占统治地位的人表现的形式则为顺从、寄生、怯懦、轻敌、剥削、自负、吝啬、浪费。非生产性性格取向是具有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要看生产性性格取向在个人的性格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生产性性格取向占的比例越大,非生产性性格取向的健康形式就越明显。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说过:“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73可见,弗洛姆的人的性格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的方法和观点而形成的。他在生活方式和意识之间插入了人的性格概念,把人的性格作为二者的相似度检测。同时弗洛姆把人的性格与人的需要划上了等号,通过人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论述,表明人的性格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的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这种分析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对人的性格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弗洛姆又把人的潜能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他认为人只有不断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让短暂的生命获得意义,人的生活才是幸福的。整体上来看,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学说可以说是鼓励人以积极、健康、奋进的方式进行生活。他的人的性格理论也为我们观察和了解现代社会中人的性格的形成及其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考察、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参考文献:
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方幸福.弗洛姆的性格理论简论[J].世界文学评论.2008,1.
[3]埃·弗洛姆.寻找自我[M].陈学明译. 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4]夏宏.弗洛姆的性格学说述评[J].求索.2001,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