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职业教育 >英语阅读元认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小结

英语阅读元认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小结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14338 浏览:5899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交际语言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对我国来说,英语基础的学习主要在学生阶段,它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英语书籍、报刊、杂志等,学生不仅能理解单词与句子的意思,而且还要对篇章有所理解。令学生感到困惑的是单词背了不少,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并未见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中没有运用好元认知理论。因此,在平时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元认知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高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 元认知理论与英语阅读

Flell(1976:232)认为,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包括对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的积极监测和调控。元认知理论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两部分组成。元认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并促进理解各种知识,还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目标的选择,对学习结果的评估标准等。
学生受语言水平、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他们所采用的阅读策略及所使用的认知方法也不尽相同。故在阅读文章时,尽量做到有的放矢,知道什么部分该读,什么部分可以不读,重点在哪里及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阅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全文脉络,用元认知来调控阅读这一看似不可捉摸的认知活动,从而把被动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的阅读以增加阅读的准确性。同时元认知的监控在整个阅读活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学生掌握元认知监控的重要性,就可以根据阅读目的,该快时快,该慢时慢,进而提高阅读效率,减少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

二、 元认知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运用元认知理论帮助学生不同阅读确立策略

我国现行的英语阅读教学通常分为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三种类型。精读课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能弄懂全文意思,还要弄懂每个句子、单词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提高其综合理解能力。泛读课的教学是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以扩大视野,但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推敲文章,目的是增强英语语感。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能够迅速从阅读材料中获得相关信息。教师在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教学中应运用元认知理论,阅读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认知过程的知识,包括计划、监控、评估去控制阅读,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阅读时间、监控速度、调节阅读时所采用的策略,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知道阅读过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侧重字面理解,要求能理解文章字面意思,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第二阶段进行推断性理解,根据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与逻辑判断,从字里行间中推断出作者隐含的深层含义等。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对阅读材料文化背景的把握,教会学生运用不同阅读策略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分析和评价。同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对于不同体裁及不同题型的文章采用不同阅读策略,如主旨题、细节题、推理题等,这样学生们就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认知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做一些不同类型的阅读训练,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并运用好元认知策略。
在英语阅读测试中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完成,每篇文章大概给学生8分钟阅读,要求从阅读材料中捕捉信息并完成对题目的选择判断。为此首先应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的。在阅读文章前,先让学生浏览文章后面要求回答的问题,以此确立所考问题的题型。目标明确了,学生就可有针对性利用元认知策略来阅读文章,计划、监控自己的阅读,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既可以节省阅读时间,又可以提高阅读效度。把元认知理论运用到阅读过程中,提醒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如略读、查读。略读主要是让学生读每一段的第一句、第二句和最后一句,主要是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及段落大意。查读则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寻找某一具体信息,如人名、地名、时间或一个关键词语。学生在找到信息后放慢阅读速度对阅读的深度进行监控,随时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对上下文进行局部小范围的阅读,达到准确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上,教师通过讲授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并让学生在练习实践中体会其奥秘,从而达到加深对与元认知理论的进一步认识,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生运用元认知理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们同样必须学会有效控制认知活动并巩固元认知技能。阅读策略中的元认知技能还包括:明确阅读方向,确立外在和内在的阅读任务要求,把握文篇的整体脉络,通过掌握的元认知技能,以达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确定阅读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以及当发现所采用的认知监控失败以后,如何及时采取补救的措施。教师在布置的课外阅读练习中,就应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元认知理论,以提高阅读的速率和效率。
布置的各种课外阅读材料一般应包括四种主要有代表性的题型即:主旨题、细节题、推理判断题和态度题。主旨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全文中心思想或大意的理解,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信息,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题目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提问方式有: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is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est summarizes the passage? 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passage? What does the author try to interpret in this passage?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deal with? 细节题:主要是测试学生对与文章段落及整体内容有关的重要细节的辨认与理解能力。提问方式灵活多变,常见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涉及文章中的时间、数量、原因、结果、方式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GetFullDomain}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the writer advocate in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en (where, why, how, who, etc.) 推理判断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已知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字里行间隐含的意思,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推理能力。推理题中通常出现imply(暗指),conclude(推断出),infer(推论),suggest(暗示)等词,常见的提问形式有:It can be inferred/conclud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inference from the passage? What can you conclude from the first (second, third fourth, last) paragraph? What does the author imply? 观点态度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观点态度的理解,从带有感彩的词句中发现作者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常见的提问方式有: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describe the attitude of the author towards ——————? What is the author’s opinion concerning ——————? The author doesn’t mean that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est describes the author’s tone in this passage?
学生在平常教师提供的英语阅读练习中,不断运用元认知理论来阅读以上四种题型的文章,根据元认知知识、体验和监控,确立阅读策略,如:阅读要达到什么,是了解文章的细节,主旨,还是要推理判断出文章的主旨大意。明确了阅读目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效刺激元认知策略的产生,计划、调节并努力控制排除干扰,实施阅读计划,同时反思是否切实按照原来设定的认知策略去略读或细读阅读材料。当原来设定的认知策略被认为无效时,就应分析为什么这些策略不够有效,做好总结为以后的阅读活动提供经验。这样,元认知对阅读理解的主要影响即计划、监控和评价就能很好地运用于阅读理解过程中。在大量的阅读练习中,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不断得到运用,元认知体验得到强化并深入到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元认知理论的理解,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元认知理论对于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根据英语阅读教学课的教学目标,抓好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不断强化对学生元认知理论的应用,加强对阅读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评估,调动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布置学生相关课外的阅读训练,这样学生在大量英语阅读实践中,不断运用元认知理论,正确评价阅读速率和效率,调整阅读策略,达到事半功倍。英语阅读理解水平提高了,学生自然就能很容易在英语阅读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吴红云.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刘慧君.元认知策略与英语阅读的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
[3]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永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