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职业教育 >试议抒写我手写我心抒写真性情结论

试议抒写我手写我心抒写真性情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1-23 点赞:4185 浏览:1110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根据“人文合一”的价值取向,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之中,追求作文教学的开放性,适应新课程教材综合化、活动化的大趋势,构建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力求改变目前存在的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写作,学会做人。
【关键词】初中生;作文教学;综合化
1671-1270(2012)02-0064-03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说到底是挖掘人的民族性灵的精神之学。它不仅是语言学习的有效手段,更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正确人生观教育的有效手段,所谓“文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明白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套路使作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怪圈。每逢作文,学生便费尽心机地把记忆仓库翻个底朝上,改头换面地套用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拼凑成一篇篇自以为美不胜收的“杂文”。临考前再背上几篇生动感人的文章,考试时竟也能歪打正着。作起文来,只动笔墨,不动脑筋。所谓“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关紧要”的应考作文套路也使得学生从不敢直抒胸臆,生怕妙手偶得的“狂言”或不甘平庸的“妙语”令改卷老师不以为然。于是千人一面的作文紧紧箍住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率真与灵性,更不用说让学生去捕捉生活当中的闪光点,寻生的真情实感了。

二、作文教学探索的理论依据

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早就确立了“心”在“文”中的中心地位。他说:“文,心学也。心当有余于文,不可使文余于心。”文章要表现人,必须达到:“本于心性”,“盖自内出,非由外饰也”,明确指出了只有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演绎自身的生命体验,才能运用语言文字展现自身的思维。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见《论语·述而》)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在学生的情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时,教师才能给予点拨引导,使其“心求通”而得通,“口欲言”而能言。
同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就情感与语言的关系作了论述,他指出:“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言隐以至显,因内而附外也。”(《体性》),认为只有情感找到了触发点,才会需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才能成为物化形态的艺术作品。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指出:“首先,一个教师要让教材的感情,来点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然后,再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点燃起整个班上数十颗心灵的情感的火焰。”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指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多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们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际、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要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型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各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这段话从根本上回答了学生为什么要写作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感的需要。

三、“我手写我心”的实践探索

(一)放飞思绪,打开心灵的窗户,寻作性灵的源泉。

学生普遍存在作文材料贫乏,内容空洞的现象。比如说让学生写一件难忘的事,学生大多选择野炊;生病时父母送他去医院;或者老师对他的教育等等。没有多大新意,大多是小学作文的翻版。可以说现在学生的人生经历很单纯,他们的经验都来自于书本或别人的叙述,写到作文本上就缺少真性情。针对这些情况,我通过调查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因为学生还不具有独立选材的能力,眼皮底下的材料视而不见,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更不要说对事物的敏感和认识分析了。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拓展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

生活是五颜六色的,它也是我们初中生写作的源泉。作文材料更应是来自生活。他们的生活空间、生活内容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写作的内容。由于我校学生地处城乡结合部,以农村生活为主,因此学生生活的活动范围相对比较狭窄,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往往是通过电视来得到信息。此时对社会现象也只是表面的感知,很少会用自己的是非观作评价。
眼前即材料,身边即作文。那么,为什么选材难这个问题还在困扰着我们的学生呢?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不会选材,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

2.培养选材能力,丰富写作素材

选材能力是一种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对事物的敏感注意力、观察力、想象、思维等因素。而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开始前需提出目的,拟定计划,并按照一定目的与计划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为使观察更细致、更全面,在观察过程中自始至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观察后还要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因此,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特殊意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①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③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⑤学会做观察记录;⑥观察后的归纳、总结。当学生有对世界细致的观察,才能尽量感知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然后通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强化他们的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
文字的积累是写作的基本功,没有积累就无法选择,更谈不上对事物的深入研究,写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筛选剪裁是

论文下载中心www.udooo.com

运用材料的能力。选材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气呵成,而是一个有阶段,有层次的训练过程,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的各阶段更要明确重点,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选材及组织文字的能力,丰富作文创作的空间。
(二)转变思想,构建开放性活动性作文教学模式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就是要在更大的空间、更弹性化的教学气氛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不仅仅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的发展活动。因此,如何让学生“活”起来,让他们的思想能够自由地驰骋,让他们的心灵能够自在地飞翔,这就是我们教师应该正视、思考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1.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现代的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学科-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共容,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生态链。如果能充分利用这种关系,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效。因此,我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学科之间的差异,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比如和计算机“联姻”,尝试电脑习作;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写作资料、信息;利

源于:论文的写法www.udooo.com

用自然知识,作一个小研究,记录所感所悟;利用综合实践课,制作节目菜单,劳作说明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孩子们素材贫乏的问题,结合学生特点,以强补弱,合理安排小组成员,使小组成员各尽其才,成功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同时针对孩子们热爱画画的特点,抓住其好胜心理,让“小画家”充分发挥的自己的奇思妙想,成功地为2011年在杭州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残奥会”设计了精美的吉祥物和解说词。

2.创设活动情境,激励学生“悦作”

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必然拥有轻松、愉悦的氛围。而习作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引发孩子的所感、所悟。在课堂中,尽力做到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先游戏活动,引发兴趣,后练习;先让学生试写,再作评析;大家合作,“你一言,我一语,”创作成一篇文章。比如在课堂课堂作文教学中可以先让孩子们玩撕纸游戏,针对孩子好奇的特点,提出撕要有方法,就此提出撕纸的几个要求,让他们撕好后检查并评比哪些同学符合要求,紧接着引入课堂的,让孩子们将形态各异的纸片拼回去,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好胜心,最后自然引入思考、总结、成文。这堂课就极好地利用了活动形式,营造出活泼、愉悦的气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引导,调动了孩子参与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3.拓宽“写作面”,抒写真性情

(1)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真性情语言
优秀的作文,从来都不是相貌堂堂的八股文,而是有血有肉、个性丰满之文章。作文训练还要落实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通过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
首先关注教科书所选的文章,因为这些语言都可以作为学习真性情语言的范例。其次,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阅读生活的视野。中外名著、报纸杂志,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多读,不仅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拓宽思路,弥补生活的缺憾,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生活,对生活作出客观评价。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让自己置身于真性情语言的海洋中。
(2)在写作实践中锤炼真性情语言
人们常说,“在游泳中学游泳”,这其中包含着朴素的真理。应用到写作中,那就是写作能力只有在写作实践中才能提高。当学生把真切、真实的想法或情感表达出来时,这样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真性情”的语言了。在指导学生进行“真性情”语言写作时,我开创性地用“短信文学创作”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具体操作如下:
①首先,师生通过共同学习,明确短信文学的含义和特点。
我们借鉴著名评论家李少君对它的理解,“短信文学”是人们自由随意地记录和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目的创作的一种简化故事情节,强化语言精彩,运用丰富的想象, 常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特点:主题突出,情真意切;短信的语言十分简洁,一般三五十个字,不超过70字;得体:短信的语言、内容必须注意场合、双方的身份、一般要注意礼貌,语言文明;有文采:好的短信应讲究文采,要特别注意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排比等)的运用;有创意:精彩的短信应有精巧的构思,才会让人过目不忘。
②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短信文学的创作。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短信文学的创作过程中,特别强调:一是写作时内容一定要健康、情感要真实;二是好的短信应讲究文采,要有创意。尤其要特别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怎样指导学生创作出优秀的短信文学呢?在具体的指导中,首先我从借助想象和巧用修辞两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短信文学的创作,比如不管用细节来表达主题,还是用形象来表达主题,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比如巧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是为了把词句修饰得优美些、生动些,感人些。其次从文体的角度进一步学习短信文学的创作。
在学生创作中,我发现学生个体写作差异是很大的,我又对学生进行指导:发现短信文学的创作关键在于让学生自己选择他所擅长的文体进行个性写作,比如有学生喜欢写诗歌,有学生喜欢写哲理性句子等。
③最后,学生的交流分享和成果展示,激励孩子进步和坚持短信文学的创作
我定期组织和学生一起进行优秀短信文学的评比,对评比出的优秀作品在全班表扬和交流分享,交流后在班级宣传栏进行展示,一学期评比出若干“小作家”,并对交流、展示作品进行挑选,出版《我手写我心》班级刊。这样,一方面让获奖同学收获了信心,激励他们坚持短信文学的创作并取得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让广大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鼓励他们进步。在评比、交流中,我还有意识地通过优秀短信文学和不健康短信的比较,提高同学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并自觉抵制不良短信对中学生的侵蚀,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3)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真性情语言的营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尽量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件。比如环境保护、腐败现象、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泛滥、贫富悬殊加剧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等精彩纷呈的事件。

4.创新写作模式,抒写真性情。

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开创性地用“短信文学创作”法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外,我还指导学生开展“循环日记”小组创作实践。“循环日记”即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分组轮流写作,循序渐进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循环日记”写作教学法的实验程序如下:①建立组织:全班分若干组, 明确组长及组员顺序, 可定期调整;推选若干学生任评委, 语文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②明确要求:一组一本日记, 各组内组员依次轮流写作, 每天一篇, 内容、体裁不限;后一名学生要先做读者, 评前一名学生的日记, 并定下评语, 然后在做作者, 也写一篇日记供交流;一轮回一评比, 评委在教师指导下公开公正操作;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表达是否顺达;评比项目是全班最佳小组若干个,最佳作者若干名, 最佳读者若干名。
③若干组学生同时创作。
④评委记录:总体创作情况评价;最佳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名单及选中的理由简述;提出合理化建议。
⑤奖励措施:课堂表扬, 公开朗读;校刊登载或区、市文学刊物推荐。

5.转变评价方式,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生活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舞台,在不同的舞台上有不同的角色扮相,即使在同一个舞台上,生、旦、净、末、丑也总会演绎一段属于自己的精彩片段。作文教学过程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就应该开放课堂,给各种角色一个展示的机会,来展现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1)课堂中角色换位
家庭——学校——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采用“三位一体联系法”,把家长或其他职业的人请入课堂,他们起课堂助力作用,与教师共同形成教学活力。如在一次作文活动中,围绕孩子们的家庭进行创作,有个孩子讲述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一个小插曲,我就请孩子的妈妈一起参与,在学生述说的过程中,母亲潸然泪下,全班同学感同身受,很多孩子就此联系自身,抒写了自己与家人的故事。我还进行学生角色互位,如一学生在作文比赛中获奖,就让其他学生以记者身份予以采访,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全班学生互动互助,教师适时点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他们的角色就是作家与记者,孩子们必须联系此时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来考虑自己的一问一答,这种换位思考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2)课后评价角色的换位
评价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才是开放式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以“自评”——“互评”——“师评”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评,对自己的文章有针对性地再一次深入地评改,使习作完善;再让学生互评欣赏,创造成功的体验,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臻至完善,于迷惘处豁然开朗。教师不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学生可以教学生。这样做成功地将学生间的关系予以协调、互励,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我手写我心”的实践反思

当下,学生普遍存在作文材料贫乏,内容空洞的现象。尤其是当我面对学生千篇一律或豆腐干式或抄袭的作文,我感到痛心。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首先,在七年级初,我在班级开展“写作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了其中的原因。有人说,没东西好写;有人说,我对语文没兴趣;有人说,我喜欢看电视,没时间写;调查后我又找部分学生面谈,进一步找到问题的症结:有部分同学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学生普遍不具有独立选材的能力,眼皮底下的材料视而不见,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更不要说对事物的敏感和认识分析了。
分析原因后,我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小作文上,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敢说、敢写,对优秀作文,尤其是“进步作文”大张旗鼓地表扬,使学生逐步增强写作的信心,逐步完成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我开创性地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想象、多种修辞,用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短信文学的创作,取得明显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在征求班级同学的意见后,我们选择了每日“短信文学”的创作和展示。主要从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强调短信文学写作的快乐和取得的进步;让学生在模仿创作中逐步进行独立创作,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交流、合作、探究,在交流合作中来提高能力和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还通过优秀短信文学和不健康短信的比较,提高同学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并自觉抵制不良短信对中学生的侵蚀,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实践证明:这种小作文创作的方法,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乐于写作,简单易学,用自己的话写身边的事,抒写真性情。对整体提升班级写作水平很有实效。
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呢?仅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从七年级末开始,我试着指导学生写起了“循环日记”。“循环日记”即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分组轮流写作,循序渐进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训练近两年来,效果不错,不但进一步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启发了学生感应生活信息,领悟生活哲理的能力,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阅读鉴赏能力。
当然,在“我手写我心,抒写真性情”的作文教学探索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文学功底较浅,写作素材积累不够,少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些方面或多或少都影响了作文教学的进一步探索,也为我下一阶段工作的改进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4年。
宾敬主编,《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
[3]宋宁娜著,《活动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4]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编著,《活动教育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2月。
[5]潘新和主编,《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科学出版社,1999。
[6]区培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7]衣忠哲,《合作学习对素质教育的启示》.辽宁教育学报,2000。
[8]沈亚海、蔡铁权、程燕平、

摘自: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楼广赤编著,《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浙江大学工业出版社,1998年10月。
[9]王学东,《走进生活 张扬个性 展露真情》.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9期。
[10]王德俊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4月。
[1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12]郑桂华,《初中语文(4写作新视点)/新专题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