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组织传播 >对策新闻采访遭拒理由与对策大纲

对策新闻采访遭拒理由与对策大纲

收藏本文 2024-02-15 点赞:33904 浏览:1575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作为一名记者,采访的得与失关系到后续新闻工作的开展,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与败,可以说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是新闻工作的“排头兵”和“引路者”。但有时面对采访,受访者会采取一种拒绝的态度,使记者得不到相关的信息,这就使得新闻采访陷入困境。对此,本文通过个人实践经验,运用文献调查和规范分析的方法,探析采访过程中遭拒的主要原因,并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新闻采访 原因 对策
“采访一词,据《辞海》介绍,始于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①,对于采访,各个时期的名家都有过自己独特的见解,本文认为,一个好新闻的产生,离不开采访的进行,而且采访的得与失关系到后续新闻工作的开展,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与败,是新闻工作的“排头兵”和“引路者”,而现实实践中,采访有时会因为可控和不可控的原因遭到拒绝,使得记者不能得到相关的信息输出,对此,本文通过个人的实际采访经验,深入了解分析采访遭拒的原因,并寻找对策,为新闻采访活动远离遭拒寻求突破口。

一、不合时宜,受访者自发性拒绝采访

新闻采访活动的开展,并不是记者主观能动就能实现的活动,在采访进行中,许多采访会有意无意地触及到受访者的心灵伤疤或隐私,这个时候的受访者会因为其声誉、形象等自身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遭遇挫折,从而原发性地拒绝接受采访。其实记者吃到这样的“闭门羹”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此时的受访者会不自觉地将个人陷入到心理的“铁笼子”中,害怕面对别人,甚至会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抱着嘲笑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例如像现实生活中遭受拐卖的少女、容貌被毁之人、被人侮辱人格和声誉之人等,他们的心理负荷力会在遭遇变故挫折后变得异常脆弱,甚至于产生自卑感,生怕被人嘲笑,而且受访者会因为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作祟,从而拒绝配合记者的采访。
面对这样的情况,记者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因为采访受到阻碍而放弃,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只有这样的执着,才能采写到好的新闻素材;其次是记者要学会换位思考,体现出媒体行业的人文主义关怀,从而争取到采访对象的信任。许多婉拒采访的人,都是心里存有“疙瘩”,记者如能做到“欲取之而先予之”,帮助采访对象解开心里的“疙瘩”,必能获得采访对象的好感,从而接受采访;再次记者需要帮助受访者重树生活的信心,记者需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帮助者,通过解困的方式,来获得受访者的尊敬和信任,记者要将受访者从“怕”中引导出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努力与关爱,看到与法制正在健全和进步,让受访者真正看到希望,这样受访者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真实地表达出来。在这方面,笔者有切身感受。2003年6月,“非典”的阴霾尚未散去之时,记者采访本市首例非典患者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采访之初,SARS的阴影尚存,被采访人对那个痛苦的过程并不愿多谈。于是,记者就与其聊起了“家常”。谈给他治病的医生,谈他的父母,谈他的未来打算……这些看似婆婆妈妈的“家常”因带着记者的关切之情,带着记者对他能战胜SARS的钦佩之情,所以很快与被采访者“打成一片”。话匣子打开,这位非典康复者侃侃而谈,记者从当中捕捉到了众多如他的妈妈紧紧抓着他的手,不停地呼唤着他的名字等感人的细节,写成了一篇题为《阴霾过后,阳光更灿烂——我市首例非典患者康复纪实》的长篇通讯,见诸报端后,在社会上引进强烈反响。在当时人们仍谈SARS色变的情况下,在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作品被评为当年中国城市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山西省新闻奖二等奖。

二、先入为主,对媒体记者的刻板印象使然

刻板印象的概念是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首先提出的,他指出,“预设概念”即成见、头脑中的印象,对决定个体人与事的知觉影响很大,而且在群体知觉领域,这些头脑中的图像就是认为群体成员具有某些特征,彼此相像,不易区分。②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群体被符号化以后,会在社会群体中形成一种一以贯之的形象架构,受众会在大脑中预设和想象,从而形成一种几乎一致的群体认知结果。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媒介体制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很多记者有着先天的优越感,“无冕之王”的美誉在某种程度上将一部分记者为人民怎么写作的意识架空,有个别记者倚仗自己手中握着的监督权进行违规和非法的操作,从而为自己博得不应得到的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而且社会上“虚检测新闻”“检测,大,空”、“标题党”等新闻不良现象的依然存在,也损害了新闻的纯洁性,使社会上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记者,形成了不完全是良性的社会认知,社会以及受众对于记者的监督能力以及价值认同开始表示怀疑。
面对这样的情况,本文认为,媒体行业首先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新闻怎么写作的功能,杜绝新闻行业的不正之风,以马克思新闻观指导新闻传播的规范,坚持真实报道,坚持党性原则以及必要的新闻;其次,新闻从业人员要正视自己的行业特殊性,必须牢记自己的权利的来源,牢记媒体是受众的代表,是庄重严肃的社会角色,每一个新闻人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保持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素养,正如黄匡宇先生讲到:“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③

三、反面报道,触碰受访者的既得利益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闻事业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新闻活动的触角已经对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介入。而在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同时,采访遭拒的现象也开始呈现出飞快的增长。有的采访遭拒过程中,甚至伴随着冲突的暴力色彩,而出现暴力抵抗的采访中,很大一部分是采访触及到了受访者的既得利益,受访者因为自身的合法性欠缺而阻碍正常采访的进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反面报道。
反面报道的基本功能和目的就是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就是要将记者采写的新闻“广而告之”,从而揭露单位或者个人的违法违规行为。而当事人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且这种牟取利益的活动是“见光死”的行为,所以说反面报道和违法者的既得利益就会形成一种尖锐的对立格局,于是拒绝采访就成了这些违法违

源于:查抄袭率怎么发表论文www.udooo.com

规行为者不约而同的选择。面对这样的情况,记者要首先要有清醒的头脑,学会运用各种手段保护自身的人身安全,学会迂回“包抄”,即正面采访走不通,就先从采访对象的周围和侧面攻,从采访对象身边的“知情人”入手,了解其人其事;其次可以借助当地政府的执法部门,对这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跟踪报道,记者尽可能地不要独来独往,避免直接面对,从而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再次,如果违法的责任人已经与当地的执法部门形成了沆瀣一气的腐败格局,记者要学会隐性采访,就是我们常说的暗访,即“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④记者可以不表露自己的身份,而是通过角色变换的形式展开采访。总而言之,记者在进行反面报道的采访过程中,一定要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迅速而有效地开展采访活动,拖拖沓沓的采访很容易导致好的新闻热点胎死腹中。

四、方式不当,令采访被拒之门外

采访是一门艺术,记者必须要具备严格的政治素养,过硬的业务能力,以及丰富的社会经验,只有将三者融合在一起,以求知的态度进行采访,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新闻素材,运用合适的采访方法,可以令采访者和受访者侃侃而谈,形成双赢的采访结果,而不恰当的采访方法或态度,特别是不当的提问,则可能令人心生反感,并最后选择远离记者,所以说要有效地开展新闻采访工作,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不恰当的采访方式不仅对于受访者是一种伤害,对于正常的新闻活动的开展也是一种打击。
记者在进行采访前,首先应与受访者做好必要的沟通工作,了解自身需要的信息,尽可能地将采访大纲开列出来,并梳理清楚,同时要树立深沉的人文关怀理念,如果采访中涉及一些隐私等禁忌问题,尽可能避免提及从而造成尴尬,而且记者要摆正心态,不能以居高临下或者卑躬屈膝的态度来进行采访,而是依靠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因专业而赢得受访者的尊重与信任。
总之,新闻采访遭受拒绝的原因很多,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许多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限于篇幅不再细作探讨,但是任何采访遭拒,原因都是需要反思和总结的,因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新闻舆论的推动作用。新闻采访活动要想顺利开展,不仅需要整个社会健全法制的支持,而且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也需反省自身的新闻观念和采访行为。准确地说,新闻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外新闻史上很多重大新闻、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新闻,往往都是通过艰苦的采访才得来的,只有多措并举,为新闻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减少采访遭拒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①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②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
③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④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大同日报社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责编:姚少宝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