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政治教学 >探究初一数学“三环节”教学方式探究

探究初一数学“三环节”教学方式探究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31663 浏览:14577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习惯。本文主要讲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导读、精讲、过关”三环节教学法。
关键词:数学; 教学模式; 精讲; 过关
1006-3315(2013)06-029-001
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兴趣还给学生,把自由权还给学生,把人格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习惯。为此,对初一新生数学教学,笔者确立了“导读、精讲、过关”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一、导读环节

数学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为此教师在讲课前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多种形式,首先引入一至两个让学生似曾相识、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欠缺的问题,形成一个欲罢不能的情境问题来引入新课。然后确定学生的自主学习提纲——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等。在此期间,教师进行巡视,接受来自学生自学情况的反馈信息,注意个别辅导和整体指导,以帮助全体学生能顺利自学,初步理解、掌握教科书的基本内容。
导读环节大体上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教读阶段,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指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教材的基本方法,直至教会学生会自学教材。具体做法为: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教材,做到四不:一不多读一个字,不少读一个字,不错读一个字,不回读一个字;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把握其本质;寻找例题的解题思路、归纳解题步骤、把握解题的重点;第二阶段:导读阶段,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精读教材。具体做法为:学生思考、讨论、解答提纲中的问题;做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通过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此时教师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演练、练习等形式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第三阶段:自读阶段,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教材的乐趣。具体做法为: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猜想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让已经学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此时教师送学生一些鼓励的话——说你们行,你们就行,真是了不起。

二、精讲环节

在导读环节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堂巡视得到的学生学习教材情况的反馈信息以及教学要求,精讲重点和关键,强化注意点,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学生思维受阻或出现错误的原因,突破难点,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教师讲的方式是教师先设疑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和鼓励,不重复讲;讲的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然后指导学生学会归纳知识,会写课堂学习小结。这样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过关环节

通过课内

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udooo.com

自学、答问、巡视检查、表情观察、板演、小测验、练习等方式,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并进行及时的讲评、矫正,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检查教学效果的方式是练习,练习分必做题,也就是课堂作业,选做题和思考题;课堂作业先完成的学生教师进行批改,然后采用“一帮一”、“兵帮兵”活动进行批改;选做题和思考题选学生板演与改错,教师点评。这样,做到了当节教学、当节反馈、当节评价、当节过关、当节完成课堂作业、教师当节批改作业,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每一个学生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真正过关,同时也培养了拔尖人才。一节学生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猜想、有互帮的数学课完成了。
以上以导读为基础,精讲为重点,过关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从“一线”退到“二线”,再由“二线”进到“一线”的转变,也就是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的占有者和输出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帮助者和促进者;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怎么写作者。三种重要的教学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各自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使学生学会了求知,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创造,学会了劳动,学会了交际,并最终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有用人才。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