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政治哲学 >经义清季汉学“尊德性”、“道问学”之嬗变和经学终结

经义清季汉学“尊德性”、“道问学”之嬗变和经学终结

收藏本文 2024-01-12 点赞:8271 浏览:260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余英时先生曾将清代汉学的兴起视为经学由“尊德性”折入“道问学”。究其策略,是把“尊德性”简单地视为为宋学义理或修养功夫,而将“道问学”简单地视为“考据学”。甚至于,将“尊德性”和“道问学”简单地视为“反智主义”和“智识主义”。诚然,这种非此即彼的探讨策略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也仅限于此。要之,丰富的历史现象远非形式逻辑,余氏以“道问学”和“尊德性”两条路线相互斗争来解释学术史,实质是“以论代史”,结果一定远离历史实相。而本论文则希望通过对康有为和章太炎二人的讨论,阐明:“尊德性而道问学”始终是传统经学的信条。并且,在儒家“内圣外王”的思维方式之下,其始终是“通经致用”的重要内容。“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相互关联,须臾不分。如何能够保证六经的现实性?这成为了经学家转变“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所指的理由。本论文以为,“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内涵,在有清一代是始终变化着的。历史学是探讨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学科,“静止不动”不符合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本论文的写作初衷正是基于这个认识。并且,本论文试图以事实说明,由顾炎武等人开创的清代汉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德治”,就是以“尊德性”为鹄的。然而“六经”之中承载的上古典章制度、礼仪规范与当世社会政治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时空鸿沟。正是这条鸿沟,使得对古经的考据失去了实现“尊德性”的可能。这也促使了学者不断地试图转变“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内涵——或是转变“道问学”的方式,或是转变“尊德性”的内容。这构成了经学形态变更的重要面向。本论文亦将指出,每一次经学形态的变更,都是一次“经义统一运动”。并且其核心经文,即“通经”的主要对象,也会随着经学形态的转变而转变。诸如,宋学的核心经文是《中庸》,清代汉学则转移到了《仪礼》、《周礼》,而晚清经今文学则又转移到了《公羊传》。而余英时那所谓的“内在理路”,是完全忽略了此一现象。本论文将以康有为、章太炎,这两位“最后的经学大师”为中心,发现晚清经学“尊德性”与“道问学”内涵的转变。进而探讨“通经致用”是如何瓦解的,经学又是如何成为“历史的陈迹”的。本论文第一章意在以章学诚和方东树为例,说明“尊德性而道问学”在乾嘉之学那里,有着着哪些危机,明其“道问学”不足以通达“尊德性”,以而为后文做出铺垫。其中,第一节着重说明清初到乾嘉时期,“尊德性”和“道问学”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二节、第三节则意在以章学诚和方东树为例,说明章、方二人对清代汉学之“尊德性而道问学”提出了怎样的挑战。第二章则是以康有为为例,考察经今文学是如何为圣人之道寻求现实作用的。其中,第一节简要地做出背景介绍;第二节则具体论述西方政教是如何刺激康有为转变经学形态的;第三节则要简要地考察晚清今文学对经、史联系的定位,及其对“六经皆史”的回应。第三章是要以章太炎为例,考察清代汉学“正统派”又是如何为六经寻求现实作用的。其中,第一节简要地做出背景介绍;第二节则要考察章太炎“通经”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的联系;第三节则将章太炎与章学诚、方东树二人做一比较。第四章是要讨论康、章二人与经学的终结。其中,第一节则要考察章太炎对“诸子学”代替“经学”起到了何种作用;第二节则要简述康有为给“古史辨运动”提供了怎样的思想资源;第三节略论康、章二人对民初政治之关怀。最后,本论文通过以上论证,阐明古今之间的时空差别,既是经学得以维系的重要理由,又成为清季经学终结的根本理由;通过历史事实考察和浅析“尊德性而道问学”内涵在清季的嬗变,指明毫不变化的学术范畴在历史上其实是不有着的。关键词:道问学论文尊德性论文通经致用论文经义统一运动论文核心经文论文规范论文

    摘要3-5

    Abstract5-10

    绪论10-26

    一、论文目的与写作思路10-15

    二、探讨近况与探讨策略15-26

    (一) 当下思想史探讨的弊病与本论文拟采取的探讨策略15-19

    (二) 对余英时“内在理路”说之批判19-23

    (三) 前人对相关不足的探讨与本论文的革新之处23-26

    第一章 清代汉学之危机:以章学诚、方东树之批判为例26-57

    第一节 汉学对于“尊德性而道问学”的重构26-35

    第二节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与“官守师传之道”35-42

    第三节 方东树的“商兑汉学”与“汉宋调和”42-51

    第四节 余论:清代经学的批判历程51-57

    第二章 康有为对“尊德性”、“道问学”之重构57-82

    第一节 以“典章制度”到“微言大义”:清今文学的兴起57-62

    第二节 泰西法度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大义”62-71

    第三节 晚清今文家“左氏不传经”及其对“六经皆史”的回应71-78

    第四节 余论:对西方认知的转变与康有为的处境78-82

    第三章 章太炎对“尊德性”、“道问学”之重构82-109

    第一节 汉学正统派于“致用”的困境82-89

    第二节 “推寻国性”与章太炎对清代汉学“尊德性”之重构89-97

    第三节 “六经皆史”与章太炎对章学诚、方东树的回应97-104

    第四节 余论:民族主义浪潮与章太炎经学思想的互动104-109

    第四章 康、章之案例与经学的终结109-137

    第一节 “激动种性”与诸子学的兴起109-119

    第二节 “托古改制”与古史辨运动119-124

    第三节 康、章之学术品格与政治关怀124-133

    (一) 章太炎“非黄”与其对代议制的反思124-130

    (二) 康有为的“三世渐进”及其对民初政治的批判130-133

    第四节 余论:进化论与“史”的转变133-137

    结语137-14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