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政治哲学 >对于认识论《》、《中庸》存活意识:境界论和起点论之争结论

对于认识论《》、《中庸》存活意识:境界论和起点论之争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6-17 点赞:21407 浏览:880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策略论方面,本探讨提出“‘文本—探讨者自己—所有其他读者’三方互动的文本探讨游戏”这一概念。以此观之,宋明与清代《大学》、《中庸》探讨,均有其结构性缺陷。宋明道统论以“道统本义”为“最佳义理”,结果致使各方各派径以“自己所理解的现有的最佳义理”混同于“文本本义”。这种混同赋予各方各派以绝对性底气固执己见,结果既阻碍了“探讨者自己—所有其他读者”的互动,亦终结了“探讨者自己”的文本探讨(阅读)活动。最后只剩下门户之见的自我重复与消极对峙。为以根本上摆脱这种困境,文本探讨必须放弃“道统本义”与“文本本义”预设。与宋明重哲学性义理相反,清代儒学以名物制度探讨为本位。清儒本着名物制度作用上的“道统本义”信念,欲逐《大学》、《中庸》于“正典”之外。清学以这种方式退出《大学》、《文本》探讨,这既能表明“道统本义”信念在传统学术中根深蒂固,同时更反映了“片断性考据”不适切《大学》、《中庸》探讨(导致三方互动游戏中止)。作为策略论的基本原则,本探讨倡议取消“本义”预设,而代之以“文本的实在性”与“文本的可理解性”概念。“探讨者自己—所有其他读者”围绕“文本”展开互动(相遇、碰撞、融合),此乃彰显文本实在性的关键环节。在内容方面,本探讨围绕“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不足展开。在我看来,这个不足是儒家哲学的根源性动力。境界论和教化概念密切相关。《大学》所谓“明德”指称人事人为的“最高境界”;《大学》文本即旨在教授这种人为的基本原则或标准,此即所谓“教化”。而在标准既定(由境界论—教化提供)的情况下,能否坚决执行标准就成了“人为”的关键所在。《大学》由此最重视意志软弱不足(“诚其意”),而非知识不足(“格物致知”)。然而《中庸》却在孔子“过犹不及”、“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日‘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评论的基础上指出:不足的真正关键,不在于知而不能行,而恰恰在于没有真正的知。“智者过之”现象更是把“如何才能正确地致知”不足推上了桌面。作为解决不足的案例,《中庸》重新起用不为《论语》重视的“性”与“天命”概念,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我们解释为“以真正的自己出发”。《中庸》由此将境界论(终点)不足,转化为出发点(起点)不足。在后半篇,《中庸》进而以“诚”来界定“率性/以自己出发”。不过,在浓厚的境界论(终点)意识中,《中庸》还是不可避开地提出了“什么是真正的诚”、“如何达到真正的诚”这样的不足。在此类追问与谈论中,“诚/率性”就丧失了出发点地位。“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在《中庸》“诚”论中,体现得相当突出。对历史上的儒家来说,境界论与起点论缺一不可。可是,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现象,似乎又意味着两者不可得兼。本探讨接下来试图借助比较探讨,借鉴西方哲学有关真理不足的术语和论证利用论证语言,对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不足作进一步推敲。我们主要参考了康德的“根本恶(原罪)”概念,以及齐克果对于苏格拉底式和真理教师式两种真理认识论的存活浅析。(《大学》、《中庸》与康德、齐克果的这种可比性,意味着《大学》、《中庸》哲学本质上可归入宗教哲学范畴)最终,我们指出: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内含深刻的真理认识论之争。揭示出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把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不足的探讨引向深入,而且对当代中国人理解自己的存活也颇具参考价值。关键词:境界论论文起点论论文意志软弱不足论文真知不足论文真理认识论不足论文

    摘要10-12

    Abstract12-15

    绪论15-64

    一、 不足与探讨价值15-17

    (一) 《大学》、《中庸》主旨是什么还成不足吗?15-16

    (二) 探讨《大学》、《中庸》对现当代人存活有作用吗?16-17

    二、 文献综述:宋明道统论解读批判17-23

    (一) 预设道统本义,混淆文本界限18-20

    (二) 以自以为的最佳义理,混同文本本义20-23

    三、 文献综述:清代考据探讨批判23-29

    (一) 名物制度:清代考据学的道统本义预设23-26

    (二) 自绝于文本:名物制度考据不适切《大学》、《中庸》探讨26-29

    四、 文献综述:现当代探讨批判29-48

    (一) 受清学影响,以片断性为客观性29-35

    (二) 未能充分消化宋明成说35-40

    (三) 无法根除的最佳义理情结与文本探讨的客观性追求40-48

    五、 本探讨的策略论48-64

    (一) 以文本的实在性(可理解性),取代各种“本义”预设48-50

    (二) 存活浅析的文本探讨观:文本探讨的客观性,在于三方互动的畅通50-55

    (三) 本探讨的文献学约定55-57

    (四) 不讳言哲学性与系统性追求57-59

    (五) 宗教哲学的探讨视角59-64

    第一章 《大学》“明德”:人为的最高境界64-91

    第一节 《大学》“明德”是境界还是起点?65-70

    (一) 朱熹:预设明德即天命之性,却又弃之不用66-68

    (二) 王阳明:明德/天命之性应作为唯一的存活起点68-70

    第二节 回归语境:天命还是人为?70-74

    (一) 殷商:以人为到天命70-72

    (二) 殷周之变:以天命到人为72-74

    第三节 明德是人为的最高境界74-79

    (一) 检视汉唐旧注:明德是人为的最高境界74-76

    (二) 《尚书》、《诗经》传统:明德确实有待人为76-77

    (三) 孔子崇尚西周人为精神77-79

    第四节 验之于《大学》文本79-91

    (一) 先看《大学》百篇79-82

    (二) “德者本也”说82

    (三) 唯一的一处“性”字82-84

    (四) “皆自明也”的“自”字84

    (五) “诚其意”与“毋自欺”、“自谦”、“慎其独”84-87

    (六) “止于至善”与“知止”、“本末”、“始终”、“先后”87-91

    第二章 《大学》论人为:在教化基础上自修91-115

    第一节 解读《大学》焦点何在?91-95

    (一) 格物致知不应作为解读重点91-92

    (二) 尚无定论的孟派、荀派争辨92-94

    (三) 有必要重视其中的境界论与教化思维94-95

    第二节 教化:隐含的前提95-101

    (一) “教”作为“学”的前提95-97

    (二) 隐含着的教化者意识97-99

    (三) 学生须在受教基础上立志99-101

    第三节 人为不足归结为意志力不足101-110

    (一) 实现最高境界,关键在于品格修养101-102

    (二) 隐含教化意识,故格物致知不成不足102-105

    (三) 品格修养,关键在意志力105-108

    (四) 还需防止偏绪,否则德目共识无法做一心之主108-110

    第四节 教授最基本的人事原则110-115

    (一) 在家庭联系中修养品格110-112

    (二) 认识孝、弟、慈三德的普适性112-115

    第三章 以侧重意志软弱到专注真知不足115-146

    第一节 《大学》境界论侧重意志软弱不足117-125

    (一) 王阳明对意志软弱不足的否定117-119

    (二) 境界论—教化环境下的B2-1现象119-124

    (三) 教化语境中知识不足也归结为意志力不足124-125

    第二节 教化的悖论:可行性排斥必要性125-130

    (一) 教化的可行性要求德目的共识性125-128

    (二) 教化的必要性排斥德目的共识性128-130

    第三节 《中庸》:过犹不及与真知不足130-134

    (一) 过犹不及意味着什么?130-131

    (二) 人皆曰予知:本质上都是真知不足131-134

    第四节 率性作为真知的起点134-140

    (一) 《中庸》何来动力谈论性与鬼神?134-138

    (二) 真知逻辑逼显率性意识138-140

    第五节 慎其独:以《大学》到《中庸》140-146

    (一) 《大学》、《中庸》对“君子/小人”有不同界定140-143

    (二) 君子慎其独:以《大学》到《中庸》143-146

    第四章 《中庸》论“诚”: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146-165

    第一节 率性与作为起点的诚147-151

    (一) 诚在《大学》不具有起点义147-148

    (二) 过犹不及逼出诚的起点义148-149

    (三) 在诚中率性149-151

    第二节 把真知不足反加于诚151-154

    (一) 什么是真正的诚?151-153

    (二) 如何达到真正的诚?153-154

    第三节 境界论思维破坏诚的起点地位154-157

    (一) 诚之者、自明诚:诚沦为终点154-156

    (二) 至诚与尽性:作为最高境界混为一谈156-157

    第四节 在至诚中施教:只是一种想象性案例157-165

    (一) 似乎有必要专门谈论教化因素157-158

    (二) 《大学》之教:以教授德目原则为目标158-160

    (三) 《中庸》论教:以造就诚为中心160-162

    (四) 合格的施教者哪里找?师生联系如何建立?162-165

    第五章 遮蔽中的真理认识论不足165-191

    第一节 境界论不足归结为真理不足166-173

    (一) 比较探讨的必要性166-168

    (二) 根本恶与心灵改善:完整的境界论表达式168-170

    (三) 境界论(根本恶)不足归结为真理不足170-173

    第二节 《中庸》起点论:作为一种真理认识论173-184

    (一) 真理不足的苏格拉底式解决案例173-176

    (二) 在诚中率性(《中庸》起点论):儒学中的苏格拉底式176-180

    (三) 作为一种真理认识论,起点论排斥决定性时刻180-184

    第三节 可否考虑把教化概念彻底化?184-191

    (一) 决定性时刻与真理教师认识论184-188

    (二) 比较:真理教师与儒家教师188-191

    结语 境界论与起点论之争作为真理认识论之争191-19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