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语文教学 >课改和课堂教学设计

课改和课堂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17 点赞:15043 浏览:6806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课改看起来很美,但现实离理想还有很大距离。本文分析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结合课改要求,分析了课改有关的几个概念,并指出课改成功之道。
【关键词】课改 自主 合作 探究现状
有关新课改的东西很多,主要有六个方面: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突出和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我感受最深的是第4点,即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虽然只有六个字,但它的份量却是沉甸甸的。因为现行的课堂绝大多数是“接受型”的,老师“传”,学生“受”;学生死记硬背的多,机械训练得到的“死的知识”多。但是这些“死的知识”,无论对他们个人还是国家、人类作用恐怕都不太大吧。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到人们常将中美两国中学生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得出的一致结论是:中国中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精神及能力不足;美国中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创新精神及能力很强。就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也持这样的观点。
事实真是这样吗?要正确地认识事物,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看到的本质是这样的吗?
我们来进行一个比喻推理,打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创新是高楼大厦,那么基础知识就是其底座。如果前面的结论成立,那么,既然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理应建起许多高楼大厦,理应有许多发明创造,但有目共睹的事实并非如此。反之,美国中学生不应有许多发明创造,但事实也并非如此。事实胜于雄辩。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推理错了,更准确地说是我们的前提错了,即我们所说的中国中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出了问题,因为这些所谓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是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运算得来的“死的知识”!死而复生,可能吗?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生不息。
创新从何而来?创新当然由人而来。但为什么别人有创新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很少甚至没有?这该叩问我们的教育了。这正是荀子说的:“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每一个孩子,天生好奇,天生就有创造、发明、创新的潜质,但为何经过多年的教育后,好奇心降低以致于无,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呢?
新课改来了,也许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稍稍有点改观。因为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先明确几个概念。
所谓自主,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作主;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由地思考,独立地思索,大胆地对定论进行怀疑,对权威发出挑战,并且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即有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自主学习是学生以一个独立的“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并且独立对学习效果进行自主评价的学习。
合作,顾名思义,就是相互配合做事;合作学习,就是与其他人、其他同学互相配合进行学习。合作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回望我们人类走过的漫漫长路,不难发现,正是通过合作,我们人类才建立了属于人的社会。合作的重要性,就像空气、阳光与水对于人一样。因此重视合作学习,从小的方面来说是顺应了学生的本性,从大的方面来说尊重了学生的人权。
探究,顾名思义,就是探讨研究,探讨深究;探究学习是通过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的学习。探究学习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与本能,当然也是学生的天性与本能,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因为正是在不断的探究中,人类才有了持续发展,人类才走到了今天。可以检测设,如果停止了探究,人类将会这怎样?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人”来看待!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课堂,绝大多数都是“接受型”的课堂。以语文学科为例进行分析。
《三字经》中有“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的句子,意思是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曾国藩也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我们的先人非常强调广泛地“读”与思考。
再看看我们的学生是怎么学语文的。学语文“心惟(思考)”的少了,“口诵”的更少。所谓“读书”,更多的学生是“翻书”。再看课堂教学,师生之间似乎也达成了一种默契: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心花怒放;老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却并没有多少入于耳留于心。何以见得?许多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是因为语文课“不累”,不需要太多“思考”;学生们从小学起就开始听老师分析课文,教写文章,可是到高三了,考试时仍读不懂一篇几百字的现代文,理解不了一首短诗的内容、主题,更遑论手法;写不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应试作文。再往小里说,写不来请检测条,不奇怪;研究生写不出一篇文从字顺的毕业论文也不是笑话!
如此种种,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条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看待,即忽视了学生的“人”尤其是“主人”身份,而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收者,甚至是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当成一只待填塞饲料的“鸭子。”
客观地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连倒退都说不上,更不要说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与时俱进”了。我们的先辈可以说是深谙语文教与学的根本大法:熟读、背诵、精思、写作。初入学者常常是被先生叫到跟前,先生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教完一个段落,先生反复领读几遍,然后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诵读直至能背诵,然后再到先生讲桌前背诵,背得烂熟,没有错漏之后,先生再教新的段落。对于入塾已有一段时间的学生,教学才注重对课文的讲解,对新课文“开讲”后,学生必须“回讲”,即复述塾师所讲授的内容。作文的教学更注重因材施教。塾师对于学生的作文全收全改,批改十分仔细。常常将学生叫到前面来,进行面批。可以看出传统语文教学非常强调诵、背、积累,这也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现在我们笼统而片面地讲,教学要“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是可行的,在语言学科的教学中,恐怕就不太合适了。请问: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读”过多少课文?听老师分析过多少课文?为什么他们绝大多数人还是读不懂,不会分析?模写了多少作文,为什么还是连一篇应试作文也写不好。因为这违背了人的本性,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的亲自体验,大量的积累!
在语言学科的学习中不要说“举一反三”,能“举三反一”甚至“举三十反一”,就很不错了。
因此我们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现在的教学中,合作学习也是有的。比如语文课堂上的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的表演等等。但这远不是合作学习的本质。因为以上合作是形式上的、浅层次的、临时性的。或者说仅仅是“技”,而非“道”。
在现行高考制度和形式下,学生不需要探究性学习,只要能记住现成的结论就可以了。即使要提到、用到探究性学习,也许是为了满足某种要求,甚至是为了应付某种检查,为“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
以上分析了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地方,写到此处,我不禁要感叹:课改,任重道远!疾呼:同仁,多多努力!
作者单位:四川眉山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