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预期如何使活动课达到预期效果查抄袭率

预期如何使活动课达到预期效果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1-28 点赞:4936 浏览:133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活动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使活动课达到预期效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udooo.com


一、要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和目的

活动课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才能充分激发、培养、发展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又能感受到心理的愉悦,体验成功。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通过主动探究来发现,并能圆满地解决问题,达到活动目的。

二、活动课要重重组知识,重发现规律,重操作流程

活动过程不仅要重视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也要重视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重组,要求学生不断提高抽象能力,并能用动作、语言、符号、图像等形式表达出来,为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准备条件。在活动中要提高智力操作的强度,重视思维的训练,应要求学生用主动探索发现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实践,不仅要发现知识的由来,更要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三、活动课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理论思维基础上实现对已有认识的突破或创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有关问题的资料的全面掌握,二是在更高层次上重组已有材料。现代教学中关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是以高强度的探索发现活动为基础的,设置活动课是希望活动能够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密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然而在现实的课程实践中许多活动课甚至包括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往往丢掉了活动课程的本意,简单地把“看得见的活动”等同于活动课,把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等更为本质的东西抛弃了,留下的是徒有形式的“活动空壳”,为了活动而活动。若这些活动课不符合学生的兴趣、意愿,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那么这种活动课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有违设置活动课的初衷。

四、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1.教师是活动课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是知识的传递者
教师的作用可以表现为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充分交流、互相启发、合作讨论、展示自己小组或个人的成果,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同时使自身得到发展。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中积累的经验。
2.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
学生的合作小组一般是5~6人,他们之间应坚持“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活动时要反复推敲是否有必要,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流于形式,活动后教师要对活动结果、秩序以及参与的态度、表现等方面作出积极合理的评价。
(作者单位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八江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