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传播史 >探究相对性媒体传播“相对性重构”现象

探究相对性媒体传播“相对性重构”现象

收藏本文 2024-04-16 点赞:9097 浏览:338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大众传媒被认为是社会环境与语境的主要建构者,对于其传播结构的理论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实践与理论分析,发现部分传媒组织在传播建构中存在着一种“相对性重构”现象,并“相对性”及“重构”的角度理解媒体传播中的这种现象。
【关键词】相对性重构 框架理论 传播报道

一、传播媒介的实例分析

近年国内报道外媒的很多学术论文的参照物,多以研究外国“主流”媒体作为切入点,如《〈时代〉周刊报道中国形象六十年》、《9.11事件后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形象研究》、《由近期〈经济学人〉涉华报道解读英国媒体对于中国形象的塑造》等,及BBC、CNN、NHK等各媒体平时报道与中国相关的新闻,都引起国内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对于外媒的报道,我国媒体给出的评价也经历了“丑化中国”——“中国威胁论”——“中性报道”——“不敢开罪中国”类似热点词汇。经过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可看出,中国的媒体多将聚焦的外媒报道细分为:“内政”、“经贸”、“外交”、“港澳台”、“人权”、“社会”等议题,并通过 “正面”、“负面”和“中性”报道指标对涉华新闻报道进行解析,以期建构出主流外媒所反映的其社会普遍的对华刻板印象及其政府的政治倾向性,得出外媒在涉华报道中显性或隐性的一贯不公正政治倾向性和新闻自由的虚检测性结论,及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我国新闻传播自主强势发展的迫切性。
再看2011年关于“占领华尔街”的学术报道,我国多数媒体以外媒“常常为自己身处重大事件的中心,通晓内情同时又能远距离地冷静报道而自豪”为论述反攻点,进行以下类似表述“暴露了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凸显了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式痛苦”、“占领华尔街运动社会活动家都赞扬中国模式”、“许多美国人认为,社会发展方向出现了根本性错误”。在未做全面深度的求证下,直接给出以往形成于概念化语境的刻板印象:“充分暴露了其一贯标榜的‘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的虚伪性。”“同美国众媒体唯恐天下不乱的一贯作风恰恰相反,这场逐渐席卷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活动,却被美国各媒体不约而同地低调处理了。”①另一方却是自事件发生后,已经习惯此类“新社会运动”的西方社会,仍以大量的媒体报道或网络博客论坛,发表社会、经济、政治、媒介各领域的资深人士对此事件更深范围意义的言论。如《The Time》在两个月内就刊载了50多篇极有深度的报道文章。可见对于他方媒体报道上的评定,彼此双方都非一言可论之。

二、“相对性重构”现象界定

1、“重构”释义

从哈贝马斯的思维哲学概念出发,“重构”是指对作为能力(如从有限的语汇出发派生出无限多的表达)的前理论的知识(know how),通过回答它是如何可能的问题而将之整合到确定的理论知识(know that)中的过程。②因此“重构”无疑具有反思的作用,其任务不是描述现实中所是的东西,而是按应该是的样子确立现实东西所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另外,重构还具有“奠基”的意义③。如哈贝马斯对交往的情境条件的重构,其目的是要为现实的交往行为乃至全部社会科学奠基;如公司的重构是对企业过度膨胀、过度多元化的反思矫正,经过战略调整、结构重组,以及业务、财务、组织、文化方面的全面跟进,为公司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保持和创造竞争优势打下基础。

2、“相对性”释义

而=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笔者所言的“相对性”,既非完全意义的哲学上被认为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作为诡辩论认识基础的“相对主义”(relativi),亦非全部套用物理学中力学的相对论概念——相对性原理。在这里笔者创用“相对性重构”的概念来说明现代传播学中的不同政体、不同国体、不同媒体等在大传播建构中对他方的传播表述或意象砌塑,用以解析外媒体的镜像相对于本体的“客观”主体意识而言,其实都是相对性的重构,从语言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相对性重构”的概念更能合理解释所谓“新文化殖义”或“文化敌对主义”或“文明冲突论”等类似的传播沟壑。
媒体“相对性重构”现象中的“相对性”有以下几个层次的涵义:
1、每种文化与道德方面在变动不定条件下的应用,将成为个别及类似相关一切事物的尺度,如应用在社会特性、文明特性上,这些条件随认识主体对目标的认知转变而转变,此时的真实性便是指有助于物体适应生存环境有用的事物,如不同的媒体随着既定条件的转变而转变,他内在的述学结构以至外界感知的意象呈现不同程度的混沌或明晰,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2、作为受体的国家、组织或个人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下,只能在更有限的范围内获取到受体本身认同的广义的、普遍有效的传播文化,电子数字媒介的推广并没有扩大哲学概念上真理与事实的绝对性,在已经由各传播层次过滤的拟化现实下,资源或知识更容易局限于表面层次或可检证事物,这使得传播本身更具有相对性。
3、虽然新闻学、传播学都以“客观性”作为评价其优劣或真实性的基本标杆,然无论人文社会、知识社会、数字社会,都无法取消人类自身的“主观性”,只能将主观性嵌入相对适当的客观历史条件之中,作用于文化与社会存在的客观关系,将无意识的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化过程意识内化,使深层的非理性的意识形态处于某个可控的维度下,这为传播的真实性洞见提供条件,而这是相对的客观性。
4、以人为主体的传播,或者说我们所谓的大传播,都是没有脱离“人”的纯粹客观的,无论“先验”或是“超验”,在历史、国家、社会、传媒等人文领域,事实的因素与价值的因素都是相连的,理论所追寻的“客观性”并非超越的“自在”,本体对外媒的各种解读,外媒传播的语义体系,都源自于不同的主观性和价值观念,而决定条件亦是相对的。
5、可以借助物理学的概念做一个方面的界定,给定传播媒介这个物体,它相对于一些物体(外在的国家、文化、体制等宏观作用,内在媒介应用、编辑制度等的微观体系)运动,这些物体就成为参照物,对应于距离的数之全体则在参照空间内组成一有序系统。物理定律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具有相同的作用。即在给定的这个参照空间内,从一个坐标系转换到另一个坐标系的可能性;以及给出坐标变换时物体内部的特性和物体内部的各质点的距离及其结构的不变性。

三、对这一现象的初步分析

“相对性重构”的概念是指依照不同的参照物,在本国的社会需求、传统文化、民族意识、政体结构等同坐标系的等距离作用下,对“现实”在公共领域的镜像,进行尽可能“客观”语义的媒介选择与重构。以微观的语言符号重构为例,通过外媒新闻文本使用的某些关键词和外延和内涵都相对较广的用语所适用的社会心理内涵,再重构出“事实真实性”的意义解释的独占性。哈贝马斯重构理论的三个基本原理:一是言语行为的“双重结构”原理;二是在交往型、陈述型、表现型和规制型四种不同的交往样式中“兑现”四种有效性要求(即理解的可能性,陈述的真理性,谈论的诚实性,行为的合法性)原理;三是“理想交往共同体”的“反事实(理想性的、先天性的)的在先性”原理。可以引入大众传播研究中,把它看成相对性重构原理在实践中被证实的一个参照体系。这需要与美国传播学者恩特曼所言的“框架”区别开来,恩特曼将框架分类为个人框架(人们头脑中的内部结构)和媒介框架(隐藏于政治论述中的机制),他认为前者是个人处理信息的凭据,而后者是新闻本身的属性,它使一些无意义的、不可识别的事情变成一件可以认知的事件,两者共同构成了媒介现实。正是因为有了媒介框架,媒介工作者才能迅速地识别信息、归类信息,并将信息包装成能有效传递给受众的形式,媒介才能通过选择和凸显为受众提供解读事件的框架。④ “换句话说,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框架和再现一些事物来系统地影响新闻接受者对事物和事件的认知与理解”。我们说的这些都只能是表象层面的媒介重组。相对性的重构在于媒介无论以何种凭据或属性作为自身重构的参照物时,其重构的素材与重构后的作用力都是等值的,作为媒介本身存在的根基就是客观性与合理性,这又要求传播过程以有效性作为行为基准,这是一个相对性的无限进化过程,不单单只从经验与传统行为的准则中抽象出来。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互相建构,但有时机械的政治化、简单的宣传化与图解概念化的强势传播,形成了本国媒体对外媒的结构性解读及对本国公民传播的媒体意象,形成了新闻报道的“声长浪高”的从众心理,长期下来却容易忽略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例如走向偏激的质疑或挑战西方中心主义,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学术框架,而我国新闻理论背后隐含的理论前提却是嫁接的西方自由主义价值体系,比如我们的评价体系多以“国外主流媒体”、“新闻自由理论”、“权力的平等公正”等为研究对象。客观性必须要在主体间中得到体现,当框架刻板与多元话语激荡时,对新闻传播的相对性重构就是完成负责任的理性引导的出发点。这点可以用相空间重构理论来进行形象的表述,相空间重构的初衷是试图在高维相空间中恢复混沌吸引子。混沌吸引子是混沌系统的特征之一,混沌系统是由确定规律产生极复杂轨迹的系统,混沌轨迹的复杂性使得微小的初始差别会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以至无法直接把握。而混沌吸引子体现着混沌系统的规律性,意味着混沌系统最终会落入特定轨迹之中,此特定的轨迹就是混沌吸引子,可以通过展开和折叠进行混合。⑤只有通过新闻传播对现实语境的正确、全面、深入、多样的认知“重构”,才能清醒地知晓我们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时空坐标,我们需以自己的文化结构和相关的政体权力结构为定位,在社会共同价值体系下进行相对性重构,体现自己的关于世界普遍主义的辩解,完成新闻传播的社会建构的时空再造,提升人们的社会化认知能力和信息自我完善,重构虽缓慢却是最有效的文化传承和认同的时代建构。“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语境下,将因其参与社会建构的独特功用而被赋予更深广的提供社会精神动力和创新驱动力的认同使命;同时,它

学术论文下载www.udooo.com

也将提供一个有效的策略视角,同步提升新闻传播的价值功效,从而在一种社会参与共建的广阔空间中逐步迈向建构的自觉阶段”⑥ 。
参考文献
①http:///Article
/Class20/201110/26754

4.html,2011-10

-18
②“Warum Transzendentale Sprac-
hpragmatik?”H.M.Baumgartner:Prinzip Freiheit,1979,Freiburg/M?nchen
③盛晓明,《哈贝马斯的重构理论及其方法》[J].《哲学研究》,1999(10)
④Eniman,R.M:Framing U.S coverage of international new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1,41(4)
⑤马千里 等,《基于相空间重构理论与递归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股票短期预测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4)
⑥赵月枝,《价值重构:中国传播研究主体性探寻》[J].《现代传播》,2011(2)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