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传播学 >试谈素养电影《搜索》对网民媒介素养教育

试谈素养电影《搜索》对网民媒介素养教育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19570 浏览:8493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媒体时代网民媒介素养对于良好网络环境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无处不在的大众媒体,有责任思考、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电影《搜索》作为第一部反映网络暴力话题的电影,从影片内容和制作思路上对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参考,启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要考虑网民群体的个性特点、接受习惯,从教育内容、形式、理念上积极创新,稳定发展。
【关键词】《搜索》媒介素养创新
网络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堪忧。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种形式,而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大程度依赖于社会教育。信息化社会,大众媒介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塑造着人们头脑中的社会环境及价值观念①。通过大众媒体创新教育方式,对网民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积极有益的尝试,今年新上映的电影《搜索》便是其中一例。
《搜索》是今年陈凯歌导演的反映人肉搜索及网络暴力的电影,影片讲述了都市白领叶蓝秋因为在公交车上没有让座,被电视台报道引发网友人肉搜索,直至跳楼的故事。影片以感性浪漫的叙述方式,反映了深刻沉重的现实问题,警醒网民理性对待媒体信息,理性使用新媒体,也为新媒体环境下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思路。

一、影片中的媒介教育

表1从媒体教育的关键概念来重新审视电影《搜索》中整个网络热点的炒作过程。

二、对该影片的媒介教育的思考

首先,对媒体刻板印象的批评。媒体建构“道德恶人”怪圈,不让座不一定是道德素质低下的表现,媒体却建构了这一事实,成为人肉搜索的悲剧起源。刻板印象属于媒体对现实的建构,也是受众对事实认知的框架,这个框架也可能误导人们认识事实。网络暴力的发生大多基于对事情的有限认知,依赖刻板印象的偏见带来无理性的情绪失控,进而延伸到现实生活,出现违法行为。
其次,对媒体职责及把关人素质的反思。媒体的盈利性决定了其对点击率、收视率的追求,对注意力经济的追捧,但媒体的商业性不能影响报道的中立。不让座事件偶然走红,但后续报道“小三、照妖镜”等属于不实报道,这对于网民的攻击谩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作用,这里把关人因素对受害者的伤害不容小觑。媒体对于凝聚力具有积极作用,但媒体的误导却可能影响自身公信力,危害受众。
最后,对网民无理性盲从的叹息。陈凯歌也感叹“在互联网面前,个人是无力的”,似乎每个人都没错,却集体把一个如花的生命推向了尽头。影片设计了许多误解,但这些误解不正是缺乏沟通、缺少理性思考的表现吗?现实生活中,网民人肉搜索、网络围剿的案例都受制于把人物标签化进行道德审判的套路,网络的巨大力量被人利用,这种无理性的盲从不正是网民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吗?借用《搜索》反思一下网民,不正是 “你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吗?

三、网民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创新

Media Literacy Clearinghouse网站是美国电影教育的一个新尝试,该网站提供专门的内容,帮助教师和学生开展电影研究教学,以求通过不同角度来学习批判和赏析电影,而该网站的特点就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概念与电影教育相结合,来重新审视电影。②
《搜索》同样是这样的教育影片,选取网络暴力为题材,利用镜头和情节,把媒体制作内容的前因后果表现出来,以电影特有的美学方式给观众以深深的启迪,启发网民慎重利用手中的键盘和鼠标,每一次点击都可能成为凶器。启发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改进,从内容到形式,考虑网民的需求:
第一,教育内容上,关注网络热点问题,急网民之所急,教网民之所求。很多新媒体的推出,网民并不了解其作用,媒体的引导和教育无疑能够起到正面作用。例如随着微博的兴起,为了更好地教育网民正确利用微博,新浪制作了12集的微博纪录片,从《微博是什么》、《微博的魅力》到《谣言与真相》《政务微博》、《微博营销》及《微博养成计划》,每集不超过10分钟,言简意赅,揭开微博繁荣背后的深层原因,预测社会化

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udooo.com

网络的未来趋势,对引导网友正确认识微博、巧妙使用微博、发挥微博的正面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教育形式上要更多尝试流行的新媒体形式。电影始终是流行的教育形式,此外,微电影、微博客、网络视频都可以尝试;这些流行新媒体除了语言和画面上特有的创新特色之外,也符合网民追求流行的心理。如当年陈凯歌拍摄电影《无极》遭到网友胡戈的恶搞,网络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迅速蹿红,其下载率远远超过了《无极》本身,这种自发性、原生性的网络视频契合了网民“求新求快求吐槽”的心理,容易被接受。当前对新媒体问题的各种关注也经常成为微电影的拍摄题材,如反映手机隐私的微电影《隐私交易》、微博红人姚晨主持的采访视频《姚望》……都是利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尝试。
第三,教育理念上更突出参与式互动,提高网民参与互动的兴趣。纵观人肉搜索、网络件、网络谣言以及各种网络暴力,媒体的引导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网民具有两面性,他们采用网络问政、网络监督,利用网络发挥正面作用,却也容易传播谣言,情绪激化,人肉搜索,制造网络暴力,这就需要媒体抓住网民的心理特点,与网民积极互动,引导网民控制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辨别网络信息,把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贯穿到日常工作当中,与网民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交往关系。
施拉姆指出,大众传播有对社会成员行使社会控制的功能,它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③。《搜索》无论是戏里戏外都给人深刻的反思,启发媒体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注重网络热点等现实问题,重视网民的参与需求,开发多种教育渠道,尝试用新媒体形式展开教育。

四、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互联网迅速发展,网民数量激增,而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网民对于网络道德和网络的认知相对匮乏,缺乏自律,出现人肉搜索、网络谣言及其他网络暴力事件。论及人类的网络传播行为,有学者指出“人性的‘潘多拉’盒子在被数字化再度开启时,天使与魔鬼可能一道进出,翩翩共舞”④。因而有必要培养网民的道德素养,开展一种反思及批判能力的训练,指导青年人分析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传媒消费习惯、传媒创作实践,尤其是要鼓励他们在制作发布分享媒体内容时,忠实地反省自己的动机和可能带来的后果⑤。
互联网时代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出于不同的心理和动机,网民热衷于参与各类话题和件,有学者提出我国网要具有九大心理特点:第一,渴求新知;第二,猎奇探究;第三,彰显个性;第四,娱乐时尚;第

五、减压宣泄;第六,跟风从众;第七,追求平等;第八,渴望创新;第九,自我实现⑥。

针对这样的现状,媒体介养教育必须充分考虑网民的特点,迎合网民的心理需求和媒体应用习惯,采用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显性或隐性的媒介素养教育:以网络媒体为主要传播者,以当下热点网络问题为主要传播内容,以传统电影、微电影或网络视频为主要传播渠道,激发网民的参与热情,引导网民自我提升,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使网民在网络传播中不人云亦云,灵活应变,能够理智地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价值与意义,恪守法律,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参考文献
①杨彦红、赵媛,《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新闻爱好者》,2010(10)
②张艳秋、裴凌罡,《美国青少年电影素养教育:渗透·保护·参与》,《当代电影》,2011(7)
③施拉姆:《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新华出版社,1982
④刘守芬、孙晓芳,《论网络犯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⑤彭少建、王天德,《青年受众和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路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
⑥毕宏音,《网民心理特点分析》,《社科纵横》,2006(9)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传播学研究生;指导老师,张学波)
责编:姚少宝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