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初中班主任 >试议挖潜聚驱剩余油分布与挖潜实践设计

试议挖潜聚驱剩余油分布与挖潜实践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6444 浏览:207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针对孤三油藏经营管理区注采301站聚合物驱开发现状,从剩余油分析入手开展精细油藏挖潜。在以往聚驱剩余油分析的基础上对聚驱单元进行剩余油再认识,分析了受效剩余油的分布方式。中二北注聚区完善井网使未受效剩余油转化为受效剩余油,防窜引效挖掘受效剩余油潜力。东区二元驱初期分类治理,采用优化注入、温和生产的方式调整平面矛盾,挖掘剩余油。
关键词:聚驱 剩余油分布 挖潜 防窜引效
0 引言
孤三油藏经营管理区注采301站管理着孤岛油田东区和中二北热采、注水、注聚三种不同类型5个开发单元的138口油水井,含油面积4.2km2,地质储量1606*104t,开发条件复杂。随着开发方式的转变,聚合物驱原油产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301站聚驱产量占了全队产量的79.5%,是管理的重中之重。经过30多年开发,所辖老油田已进入深度开发、精细挖潜阶段。中二北注聚区见聚浓度高、窜聚严重,结合部油井见效晚、平面、层间矛盾突出影响聚驱效果;东区二元驱井网完善程度差、注采对应率低、加密排单项受效,影响二元驱效果。为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再认识,聚驱单元围绕受效剩余油开展挖潜,创新思路,充分挖掘油藏内部潜力,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1 精细注采调整,提高聚驱单元开发效果

1.1不断深化聚驱剩余油再认识

以往剩余油分析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采系统不完善,注采井连通状况差区域、聚驱尚未受效或受效差的低渗透层、厚油层顶部、注入倍数较低分流线上。分析了未受效剩余油。但由于聚合物溶液的调驱作用,使原来水驱难以波及到区域的剩余油得以有效动用,扩大了波及系数,有效地提高了采收率。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受效剩余油纵向上主要存在于水驱注入水窜流区的上部,注采井附近受效剩余油饱和度较低,中间部位饱和度相对较高,并且分布范围较大。同时距离注水井越近,受效剩余油越靠近顶部,呈现斜“纺锤体”形状(图1)。
平面上,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导致平面上开采强度、水淹程度及压力分布等都存在一定差异。砂体发育好,厚度大的主力油层油水井间虽然水淹严重,但剩余储量仍较大,受效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注采井间,呈环状分布;越靠近底部,受效剩余油分布逐渐向注采井主流线两翼移动(图2)。这主要是由于底部主流线部位水驱效果已经很好,聚合物驱增大了水油流度比,波及到了流线边部剩余油,扩大了波及系数,动用了水驱未波及的剩余油。
从中二北2008年以来新钻井含油饱和度统计结果来看:油水井间含油饱和度高达52.2%,分别比水井附近的含油饱和度45.8%、油井附近的5

1.5%高6.7%、0.6%。

1.2防窜引效,不断提高中二北注聚区增油效果

针对聚驱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在中二北Ng3-4注聚区实施了以“完善注采井网、

源于:标准论文www.udooo.com

实现注采平衡”为主线的剩余油挖潜工作。

1.2.1完善注采井网,促使未受效剩余油转化为受效剩余油

井网控制程度对聚合物驱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注采连通方向越少,控制程度越低,最终采出程度和采收率提高值都会下降。对井网不完善的井区通过打更新井、侧钻井等完善注采井网,挖掘井间剩余油。如GD2-37-217井2010年因高见聚关井,但因该井处于东区和中二北的结合部,剩余油富集,及时打侧钻井GD2-37CP217,日油峰值达40t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结合部见效慢的未受效剩余油,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水井“调、分、治”、油井“提、挖、控”的原则及时进行挖潜。如GD2-36-412井组,该井组位于中二北和东区的结合部,在中二北注聚的三年多时间里一直未能见效,且井组中的GD2-36-414井更是未见效先见聚。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受东区注水井的影响,油井单向受效,且聚合物单向突进,造成井组迟迟未见效。东区转注聚后,及时抓住有利时间,从注采两方面同时下手,水井实施大剂量调剖,堵塞大孔道;油井通过检泵、防砂、下大泵等措施提液引效,井组日增油峰值达到了50t/d,使结合部未受效剩余油得到了很好的动用。

1.2.2挖掘平面和纵向受效剩余油,扩大波及体积

未受效剩余油转化为受效剩余油后,受效剩余油成为了注聚区挖潜的主力区。中二北Ng3-4注聚区非均质强、高渗易窜,做好中二北Ng3-4注聚区受效剩余油的挖潜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针对单元的地质特点,制定了“一放、一平衡”的原则,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围绕放大生产压差,根据注采平衡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注聚区提液引效和防窜。
如GD2-36-412井组,井组中GD2-35-414井液量较高,日液峰值达160t/d,而其对应油井GD2-37-414的采液强度却相对较小,仅为70t/d,造成聚合物在平面上推进不均匀,GD2-35-414含水及见聚浓度都有上升趋势。及时采取对GD2-35-414降参,GD2-37-414下大泵提液措施保证平面注采平衡,措施实施后,2口井产能分别由原来的12t/d、9t/d上升到17t/d、18t/d,剩余油得到了进一步动用。

1.3分类治理,提高东区二元驱剩余油挖潜水平

东区Ng3-4单元区域构造简单平缓,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从静态条件来看,总体上适合注聚,地层温度、矿化度适中,不利条件为原油粘度较高,Ng4存在边水,行列式井网排间加密后排距小、单项对应多。
根据东区二元驱不同区域各自的特点将其分为加密排井区、正常井排区和边角井区,加密排井区—井距小,聚合物易突破,且为两排水井夹三排油井,注采对应较差,正常井排区—井网不完善,边角井区—同时受注水与注聚效果,针对以上各自特点实施分类治理的方法,提高二元驱效果。

1.3.1加密井排区优化注入,温和生产

优化局部井网,提高注采对应率。加密井排区为两排水井夹三排油井,基础排油井受效差,局部基础排油井转注形成面积井网。如D3-022转注后,井组注采对应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增油降水效果明显。通过提注、稳液防止聚合物窜流。合理地提高注入速度不仅对聚合物驱最终效果有所影响,而且注入速度还影响“拿油”的早晚。

1.3.2正常井排区放大生产压差,提液引效

当井距一定时,生产压差越大,驱油效率越高,对地层条件差,泥质含量高的低液井实施酸化、泡沫混排、高压充填;对位于地层能量充足、段塞形成好的井组的低液井,下大泵提液引效促效。措施实施后,平均单井日增油

6.8t。

1.3.3边角井区协调边部压力场

边角井区,由于注入水流动阻力小,推进速度快,而聚合物流动阻力大,注入溶液推进缓慢,从而使聚合物驱影响程度降低。必须通过降低注入水量,使聚合物溶液更多的向边角油井推进,促其见效。东区二元驱已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综合含水由注聚前的96.8%下降到目前的89.7%,比数模预测含水90.7%低1.0%,注聚增油倍数达3.2倍。

3 结论与认识

(1)井网控制程度对聚驱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注采连通方向越少,控制程度越低,最终采出程度和采收率提高值都会下降。应及时完善注采井网,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挖潜,使未受效剩余油潜力尽早转化为生产能力。
(2)由于聚合物的调驱作用和扩大波及系数作用,大量受效剩余油被采出,强化受效剩余油的挖潜工作可明显改善聚驱效果。
(3)聚驱单元剩余油的挖潜特别是受效剩余油的挖潜具有一定的时限性。注入阶段不能被动地等见效,而是要主动采取井网完善、堵水调剖、提液引效等措施引效,提高未受效剩余油动用程度。
参考文献
王新海等. 聚合物驱油机理和应用[J ] .石油学报,1994 ,15 (1) :83290.
侯健等. 聚合物驱宏观剩余油受效机制及分布规律[J] . 石油学报,2001.
作者简介:唐雪芹(1984-),女,硕士,助理工程师,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与开采技术工作。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