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初中班主任 >考据学清代考据学小议查抄袭率

考据学清代考据学小议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4-04 点赞:30863 浏览:14307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众所周知,考据学在清代的学术思潮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而我们对于考据学往往只有片面的了解,对于考据学产生的原因、内容和影响的认识也有失偏颇。本文结合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的论述,介绍了考据学的一些积极方面。
【关键词】考据学;清代学术概论;原因;影响
众所周知,考据学在清代的学术思潮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我们所知道的考据学,是迫于统治者文字狱的压力,大批学者不得谈论国事,只得对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进行没有意义的考证,如皇帝在哪一天做了什么事情,使思想受到禁锢,思想界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局面。而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我们看到的考据学却大不相同。
《清代学术概论》一书,是梁启超应胡适的要求记录晚清的今文学运动和为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作序而成。“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在完成之后,只能脱离原书,独成一书,全书论述了清代思想界的蜕变,使读者对清代的学术思潮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在书中,作者将时代思潮的流转分成四个时期:分别是: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和衰落期。
清朝最初的学术思潮,即处于启蒙期

怎么写论文www.udooo.com

的思潮,是极其复杂和绚烂的,除以顾炎武为代表的考据派外,还有以颜元、李塨为代表的力行派(主张学问只于日常行事中求得,与墨家主张相似),以黄宗羲为代表的经世派和以梅文鼎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派。然而到了全盛期,只有考据学充分发展占据统治地位,究其原因,除了统治者文字狱的压迫外,还有其他几方面原因:
(1)颜李的力行派主张实践、苦行,但并没有“来生”、“他界”的观念,只是在现实世界凭借道德义务观念牺牲一切享乐。最初弟子们直接受到颜、李的人格感化,学派尚能光大,然而一再传后,感化力度递减,其衰落也就在情理之中,况且其所主张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因社会变迁,也不能一一实践。
(2)经世派由于文字狱的兴起,纷纷转向考证。而且,经世要与时事结合,与如今的新闻评论相似,有很强的时效性,由于当时传播途径的局限性和学者的迟疑踌躇,很少能让人们立即知晓,遂逐渐成为一种空论,转向考证。
(3)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有着众多具有极大研究价值的古籍,而且古籍的杂乱使得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所以考据学派一开,便蔚然成风。学者们的精力集中于对经史等社会科学的考证,没有特别的动机,便不会把精力转向我国向来不甚发达的自然科学。何况当时考据初开,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从事的人不拘大小总能有所成就,这就决定了考据学的兴起和自然科学派的衰落。
到了全盛期,考据学一派独大。其实考据学是以经学为中坚的,经学的附庸是小学(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然后是史学、天算学等。考据学主要是对四书五经的考证,在客观的考证基础上,为经书增加新的正确注疏和修改错误的经文,兼及对于古字音字形的整理。对于历史的考证,只是移用经学的考证方法来治史,因此考据学并不是针对历史的,而是针对经学的,针对历史的考证,只是考据学的一个小分支,而且纵观《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考据学除了限制思想这一消极影响外,也还有一些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首先是为今人研究古籍提供了便利。我们如要对古籍进行研究,势必需要先对其真伪做一界定,确认其为真的之后,才能评论其是非得失。古今语法的不同,标点句读的不当,各种版本传抄的错误,前代学者的篡改等,都增加了我们理解阅读古籍的难度。清代考证学家对古籍真伪的鉴别贡献颇大,使得“数千年误解之,今得明矣”,从而让我们可以省下无限精力,进行评论是非的研究。
其次是其所运用的科学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借鉴。无论是任何人的言语,考据学家都是不肯漫然相信的,必会求其所以然。从众人最易忽略的地方仔细观察,发现值得特别研究之处;而后空明其心,不许有一丝先入的主观观念,只取客观资料,做忠实研究,在此基础上立一检测说,广泛搜证,凭借试验和搜证的结果,逐渐确为定理或者废弃。
第三是对学者们自我修养和品德的教育与陶冶。清代学者最戒轻率著书,顾炎武说到著书之难时,曾说:“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大部分当时的好学之士,每人有一“札记册子”,每读书有心得便记在册子上。当时一流学者著书,不愿书中有自己心得之外的一字赘言,而著书范围较广,难免需有心得解释之语,因此许多学者的思想便以札记的形式保存下来。清代学者的著书或札记往往是其一生的研究成果,科学严谨,使得我们无形中受到一种人格的观感。
对于考据学的内容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梁启超在书中也给予了一些回答:与现代学科相比,考据学大部分是无用的,然而,真正的学者是为学问而治学问的。有没有用的说法,是以其用处为目的,以学问为手段,而为学问而治学问,学问就是目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有无用的说法。就纯粹学者的看法,“只当问成为学不成为学,不必问有用与无用,非如此则学问不能独立,不能发达”。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