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物理教学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和素养新定位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和素养新定位

收藏本文 2024-02-07 点赞:17139 浏览:723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基础和前提。以基础

源于:论文写法www.udooo.com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征为切入口,探讨中小学教师角色和素养的新定位。
关键词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教师素养
1671-489X(2012)24-0007-04
New Positioning of Role of Teachers and Literacy in Proces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Li Jianpeng
Abstract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qual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the entry point to explore the new positioning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roles and literacy.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ole of teachers; teachers in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China 721016
1 引言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21世纪,同时也步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社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所必须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范畴,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和素养的挑战,基础教育信息化呼唤中小学教师角色和素养的新定位。

2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一般把信息技术称为是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因此,对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即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的信息化分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那么,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什么特点呢?虽然基础教育信息化现在只是初露端倪,但已经可以看到在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与传统的基础教育相比,有其明显特征。
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着信息化基础教育,技术层面的特征可概括为4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信息存储简易、信息传输可靠、信息处理技术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们的信息活动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写作技巧化。而教育层面的特点可概括为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看做一个追求信息化基础教育的过程。

3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及角色转

变的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3.1 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自1934年米德(G.H.Mead)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使着不同的行为。关于教师的社会角色,教育社会学者比德尔(Biddle)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教师的角色界定为3种类型[3]:1)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2)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3)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中小学教师行为、社会地位及对其期望都发生全新变化,教师在信息社会中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地进行角色的新定位。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意味着教师的真正功能将更加突显,教师不适应信息社会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即将由知识学习指导者、文化知识传授者、课程教材执行者、教育教学管理者而逐渐变为学习的设计者、知识建构促进者、课程教学研究者、人际关系艺术家。1)由知识学习指导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中小学教师不应仅仅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应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教学内容。教师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善于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强调教学活动应能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与竞争,激励学生,争取成功。教师在知识背景和学科结构上还应该跨越学科的专业界线,贯通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和教学技术3个层面,成为一个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全面发展的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再现者,还应该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善于传递知识并创造性地生产知识。
2)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中小学教师应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不再是信息的权威拥有者,不再是唯一的传播者。网络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的“讲”必定大为减少,而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为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应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大胆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或相反意见,敢于标新立异,树立自己的新观点。
3)由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只是在教授课程、教材,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上,学校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如果让一线教师参与,可能会吸引许多其他教师使用开发出来的课程教材。同时,因为有一线教师的参与编写,课程、教材可能会更清晰、更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当然也更能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因此,教师更应该成为教学研究者,成为课程教材开发和设计的主体,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4)由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中小学教师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二是纪律的执行者。这样,教师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具有至上的权威,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
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不过,由于这种平等而双向的交往是“人—机”系统的交往,又会造成认知、情感的缺失及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优良的人格魅力,努力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确立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共享教学的现代型的师生交往的“师生场”。

3.2 教师角色转变的措施

面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挑战,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现代教育新技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张倩苇)一文结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谈了应采取的几点措施[4]。
1)更新中小学教师的观念和态度。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媒体,转变观念是前提。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
更新观念就是要使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信息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存在不良的态度:有感到失落的,担忧机器会代替教师讲课,甚至拒绝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有恐惧技术的,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甚至害怕在教室中摆弄计算机时卡壳,当众出丑,对教育媒体产生恐惧心理,望而却步,从“不会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对新技术期望值过高的,一旦失败,就认定其无效,产生失望心理。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信息技术,组织好教学,从敌视、担心到适应、接受,最后到舒适、安心。教师一旦真正发现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就会越用越爱用,越主动积极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自觉自愿地运用信息技术。
2)完善中小学教师的办公和科研环境。目前,我国不少中小学校存在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的情况,特别在农村边远地区,阻碍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一下子要求所有的中小学都增添先进的教学设备,可通过多种渠道筹借经费添置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为中小学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3)系统化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近年来,不少中小学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在此着重谈谈教师的在职培训。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对在职教师等进行远程训练实验,强化教师信息意识并具有电脑应用技能,以推动信息应用教学、改善教学模式、普及全民信息教育[5-6]。看来,当务之急还是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尽快帮助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4)学校行政领导大力支持和建立激励机制。中小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的信息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尝试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中小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的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美国有12.5%的学校建立了奖励制度,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学习掌握新技术和网络工作可以得到职位提升的机会。
5)第一线教师参与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要使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软件。由于人们在开展电化教育活动时,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忽略软件的配套问题,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或闲置而不能发挥作用。而由计算机公司或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教学软件,由于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与各科教材及课程标准紧密结合,虽投入很多,却不能被第一线的教师所接受,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应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组成一支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队伍,制作出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给广大中小学教师使用。学科教师也可利用操作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CAI软件。
6)教师要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质上是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教育改革的主体和主力军是教师。但是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中,科研风气不浓,一些教师满足于靠积累个人经验来教书。面临信息化浪潮的挑战,中小学教师仅凭经验来进行教学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应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率,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通过科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力求使自己成为一名能顺应基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新时代教师。

4 教师素养的新定位及素养提高的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化,信息化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素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谓素养,是指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技能等方面的水平和已养成的正确的对人处世的态度、习惯。既然素养的含义如此丰富,那么它涉及的范围必定十分宽泛,从理论到实践,由心理到生理,从言谈到举止,似乎都包括其中。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一位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由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部分组成。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人们进行有效的决策、交流、问题求解和研究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学习“领航人”的教师应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低已经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帮助教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下角色的转换是统一的,要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必然促成其角色的转换。信息素养(information 1iteracy)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信息道德等具体内容。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导致我国教师队伍信息素质低。在对教师所作的抽样调查中:认为“我应该具有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比率只占44.4%。另外,据报道,中国的信息能力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7],这说明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要提高我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其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我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甚至有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现象发生。2)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因此缺乏信息意识和观念。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更是裹足不前[8]。
因此,对我国基础教育而言,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刻不容缓。从中小学教师个人的角度看,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9]。
1)学位进修。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专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3)校本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4)自发研修。这种方式是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以上4种培养方式各具优势,其中学位进修、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则都属于有组织的规模化的研修活动。而自发研修方式则属于自发的零散的自我提升的活动,但是还未得到足够的认识。自发研修方式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培养方式。自发研修活动增强了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迫切感,并且能够在网络上得到知识、情感的支援,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自发研修活动特别有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

5 结束语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育改革就无从实现,而整个国家的人才战略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这在信息化教育中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中小学教师各素养的提高。当然,教师的自身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中小学教师素养的定位也是一个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工作,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对中小学教师素养的内容和方式的定位。
参考文献
傅德荣,等.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7):15-17.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9-260.
[3]柳栋,等.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13-16.
[4]张倩苇.现代教育新技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电化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教育,1999(6):6-7.
[5]徐坚成.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1998(1):20-23,36.
[6]台湾省拟投入60亿元新台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J].计算机世界,1997(3):10.
[7]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
[8]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1(1):7-10.
[9]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0-27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