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音乐教学 >探究课堂回归,让儿童享受幸福课堂

探究课堂回归,让儿童享受幸福课堂

收藏本文 2024-04-22 点赞:21431 浏览:9580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课标指明了课堂是儿童生长的沃土,课堂是为儿童成长怎么写作的。在实际操作中,教学的实效是依赖对文本的解读。但这种解读多数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为内容而解读;或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解读。因为这种随意性与个性努力的需求,而淡化了对课堂主体——儿童的关注。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诸多条目理解不确切而造成的。于是乎,课堂上教师“花样百出”、“精彩纷呈”,总能引来赞赏之声。但这绚丽的场面背后又是什么?
问题:教师的精彩,基于儿童的缺失
一次,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一位优秀青年教师执教《天鹅的故事》,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好(几经打磨),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将学生引入他心中“理想”的状态:老天鹅及天鹅群团结、勇敢、顽强、不怕牺牲……于是乎,学生读完最后一节之后出现了如下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让斯杰潘将挂到了肩头?
生:天鹅!
师:天鹅的什么感动了猎人?
生1:天鹅的勇敢感动了猎人。
生2:天鹅的团结感动了猎人。
生3:天鹅的坚强感动了猎人。
生4:天鹅的不屈感动了猎人。
师:是啊,正是天鹅的勇敢、团结、坚强、不屈感动了猎人,使他放下了。你们以后打算怎么做呢?
生1:我要像天鹅那样做个勇敢的人。
生2:以后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团结。
生3:……
师:是啊,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读:我却把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枝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udooo.com

过。
学生读得是那样的慷慨激昂。
全场掌声一片。
曲终人散,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索,课上到底给了孩子什么?仅仅是这是一群怎样的天鹅吗?要学习天鹅的勇敢、团结、坚强、不屈吗?这样与上空同说教的思品课有何区别。文章除了语言美,故事美,难道就没有人性美吗?这个美丽的故事能够像一根针刺穿斯杰潘老人的灵魂,让他放下,而且这一坚守就是三十年!难道不能给孩子以生命伟力的震撼吗?
但在课前,老师并没有从儿童生长的角度去进行文本细读,而是为课的所谓精彩以博眼球钻研教材,那是一种主体本位的缺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策略:回归基于儿童的课堂
在一次次的叩问中,我的教学观念也逐渐明晰:回归,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儿童与生活。这个回归不是简单的返回,是一种扬弃后的回归,是对课改观念的一种升华。我在扬弃与坚守中一路走来:回归,让儿童享受幸福课堂。

1.文本解读 回归儿童化

每一篇文本,他的面前都站着四个角色:作者、编者、教者、学生,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解读,最终的怎么写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阅读文本的主体,只有让个性阅读的火花得以迸发,课堂才真正属于儿童,儿童在属于他们的环境中才能够自然生长。
课后反思:“既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的需求,为着学生的进步,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良性发展。因此,解读文本应站在儿童需求的角度才是最好的,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必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以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方向,掌握适度原则,实施有效教学。
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教师在解读教学文本时,要尽量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疑难困惑。唯有如此,我们的文本解读才能有的放矢,阅读教学才能怎么写作学生的阅读需求、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进而获得课堂学习的幸福感。

2.课堂教学 回归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此话很有道理,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语文是我们人类交际活动产生的产物,所以离开生活谈语文是非常可笑的,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钱学森》教学片段:
师:其实,这篇课文还侧面描写了一个人物的话,哪位同学来读?
出示: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从美国军官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钱学森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抵得上五个师
师介绍:一个师最多一万人,最少五千人。五个师,最多五万人,最少两万五千人。
师:尽管阻力重重,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
这一片段的学习,学生从文字的表面收获的仅仅是“钱学森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但文字背后那艰辛的生活情怀学生又能领略多少?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对阅读教学应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关键性问题认识的模糊,语文从生活中来还应该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到学校来干什么,为什么称之为学生,有人曾这样解读:学生,就是学会生活与生存。钱学森在那样的境遇里仍艰难地生活着,顽强地生存着,其中必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支撑着,然而我却忽视了。课终,钱学森的精神也随之终结。教学绝对不是告诉,也绝对不应是脖子以上的教育活动,而是走向“你我”境地的共鸣。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充分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教材,走进生活,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在生活的课堂中获得丰富的感动。
愿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都能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复归於婴儿。”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