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语文教学 >底蕴挖掘语文教材人文底蕴,构建教学人文环境

底蕴挖掘语文教材人文底蕴,构建教学人文环境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7147 浏览:224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人文性这一重要维度,也为语文教学确立了坐标。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要着力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在陶冶性灵、弘扬个性、塑造人格、培育创新上下工夫。

一、挖掘教材人文底蕴,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人文精神在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资源。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人文底蕴和时代气息,以真的情感、善的内容、美的形式寄寓着作家高雅的审美情趣,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伟大的人格追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创新,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层底蕴,用作家对社会、人生、人性的评判与深思烛照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观念、人文情怀和人文品质。新编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圣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和名言警句,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正面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随着教学进程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挖掘出来,充分发挥,深入阐述,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终身受用。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李白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另外,我们每周从语文课中开辟出一节阅读鉴赏课,师生精选名家名篇,或诵读或浏览讨论,师生耳目共赏,心融意会,汲取精华,既开阔了眼界,又体味了涉读情趣,培养了人文素养。总之,我们要做有心人,要使教材中的人文底蕴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重视师生情感交融,营造平等的人文课堂

布贝尔指出: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力量。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弘扬人文精神、优化人文环境的关键。教师应当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尽可能地以朋友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形成师生间思想、情感和人格的互动。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学生纳入平等、理解、融洽的师生关系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一,要有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恰如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所说的:“教师所关注的的并不是教——即通过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等,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几年前笔者在杭州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觉得魏老师在这方面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做法——商量,和学生商量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商量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在教师合理指导下,商量的结果是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积极性被激发,主动性得到了维护。
第二,要有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盛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语文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思索的独特判断要倍加重视,尤其珍视其中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多用鼓励性语言,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着眼,既不忽视其当下在语文知识、能力乃至个性形成中的缺陷,更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学生细微的进步都需要语文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并以对明天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环境。欣赏成功的学生,让他们感受成就;鼓励沮丧的学生,让他们保住尊严;唤醒自卑的学生,使他们发现自己;爱护出错的学生,使他们多受启发。

三、创设优美和谐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一种优美的意境,对学生的性情是一种陶冶。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处于一种宽松自由、主动活泼的情境中,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学情景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的学习中产生、积累、孕育,促使学生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念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指标上有所长进,从而将情感体验上升到对社会的使命意识和对自我的责任意识。在学习新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的情感体验,生动事例以及简单朴实的道理纳入到教学中。如学习《我的老师》、《背影》等文章,就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唤醒他们内心深处情感的盲点,产生共鸣,往往此时的学生不懂得或没有爱和感激的意识,认为谁为他们付出都是应该的,因此让他们心存感激和热爱是必要,让名篇里充溢的深沉的爱和感激之情照耀他们的心灵深处,挖掘出自身值得珍爱的地方。

四、开拓语文课堂教学新空间,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培养健康人格

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空间,拓宽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多元复杂的生活,利用综合性语文教学活动和

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udooo.com

一切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举行作文擂台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开故事会、读书汇报会、辩论会、成语接龙等活动,既培养了能力又提高了修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入校园,这一切必然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将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现象,可带领学生到街道、工厂去调查、采访,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的大舞台上进行,运用讨论会、写参观记、时事点评、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生活的感悟力、实践的自信力、挫折的承受力,人际关系的协调力,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抵御各种不良倾向侵害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力,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在自我教育中引发人格的自我完善,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
钱理群先生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语文教育离开了人文性,就会因失去了灵性灵魂而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着力构建人文环境,尊重人,研究人,完善人,塑造人,从文本和人本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原力和人格完善的动力。
参考文献:
陈乃林.人本教育观论要[J].江苏教育研究,2004,(10).
(徐锦珠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2133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