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创意现代吉祥物设计中娱乐性创意

创意现代吉祥物设计中娱乐性创意

收藏本文 2024-02-13 点赞:31060 浏览:1434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娱乐性创意是现代吉祥物设计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需从创意取材、造型动态、色彩组合和设计过程中综合体现。
关键词:娱乐性;突破性;趣味性;协调性;愉悦性
1005-5312(2012)30-0188-01

一、创意取材体现突破性

任何设计之初,首先要确定创意方向和如何取材,创意和取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出的作品成功与否,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最初的创意方向和取材十分平庸或走偏走错,之后做的再好也无法弥补其先天的不足。创意和取材必须在围绕和体现主题的前提下具有突破性,大胆的突破才能带来新奇感和娱乐性,千篇一律的设计即使主题再明确、制作再精良也很难提起受众的胃口。
创意取材体现突破性的典型范例是2005年日本爱知世吉祥物“森林爷爷”和“森林小子”,吉祥物的创意和取材改变了常用的将动植物拟人化的手法,而是创造了两个自然界的精灵,通过吉祥物动画宣传片《Morizo&Kicooro》通俗易懂的向全世界观众介绍爱知世“自然的睿智”的主题。
吉祥物的命名也是吉祥物创意中娱乐性的一大特色,吉祥物命名通常采用谐音等手法,谐音多是为突出主题,而叠字更平易近人,但总按这样的套路命名难免会产生厌烦感。提到吉祥物命名有突破性的范例是日本的软饮料品牌酷儿,英文名为Qoo,之所以叫Qoo的原因是喜欢喝啤酒的日本成年人,每当喝了好的啤酒后,会满足的发出“咕咕”声,以示对酒的赞赏。其命名来源于一个拟声词,酷儿饮料主要针对儿童饮料市场,对于儿童来说,由一个常用的拟声词转化而来的名称远比内涵深刻的命名更易被接受,且诙谐有趣,便于记忆。

二、造型动态强调趣味性

吉祥物的生命力来源于其造型、动态、表情、服装和道具等,每一项都必须设计制作到位才能完整的展现吉祥物的内涵主旨和性格特征,吉祥物不像动画卡通形象有情节的支撑,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具有大众娱乐性的特点,吉祥物在造型动态上必须强调趣味性。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的造型动态将娱乐性、趣味性体现得恰到好处。其创意来源于古希腊历史悠久的陶土人偶手工艺造型,大脚丫、长脖子、小脑袋,简单可爱,形象本身具有悠久的古希腊文化色彩,同时也不失现代简约诙谐的设计特点,有趣的形象被全世界所接受并喜爱,成为奥运会吉祥物中的经典。除此之外,吉祥物的服装、道具等细节也丰富了造型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必须精心设计。不是运动会的吉祥物就必须手举火炬奔跑状,固定的设计套路极大抹杀了创意中的独特性和趣味性。

三、色彩组合注重协调性

近年来,吉祥物有从单个走向多个组合的趋势,吉祥物配色多以艳丽、纯度高、对比强为特点。多个吉祥物增加了趣味性和娱乐性,但在追求夺人眼球的同时容易忽略整体组合的协调性,无论是单个吉祥物或多个吉祥物必须遵循协调统一这个原则。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吉祥物雪靴兔Powder、北美草原小狼Copper和美洲黑熊Coal。吉祥物代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差别很大的三只动物配色简单、明快,不同的形态很好的融合为一个整体,可说是吉祥物组合和配色的经典案例。

四、设计过程充满愉悦性

吉祥物的设计过程有如创造一个新生命一般,这是一个完全由设计师创造出来的可爱精灵。每一笔都凝聚了创作者的心血,虽然过程多艰辛,但这个新生命在逐渐“生产”出来的过程中,乐趣和满足早已替代了一切的艰辛。记得笔者的一位导师曾经说过:“把作业当作品来对待,心态改变了,最后的结果也会完全不同”。
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创作吉祥物,最后必然产生的是一个令其他人也愉悦的小生命,反之亦然,只有全身投入、全心热爱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
五、结语
现代吉祥物设计作为社会经济和大众文化发展的产物,必须增加娱乐性创意。首先,社会对娱乐性的需求。不能让人获得乐趣的产品和活动形式很难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大众的消费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产品上,仅满足使用的要求,而是有了更多精神上的需求,向往使人开心快乐的事物。我们已经不习惯没有吉祥物的大型活动和赛事,没有卡通和娱乐相伴的盛会,娱乐性需求的不断增加,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少之则乏味。其次,娱乐性需求与吉祥物设计相互促进发展。娱乐性需求使吉祥物设计更多元化,相比以前,现在的吉祥物更加生动、活泼、可爱,形式多样。吉祥物的广泛运用在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愈加增长的娱乐性需求。
娱乐性创意是吉祥物设计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方向,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这种趋势对创作者和设计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把握发展方向,努力探索和实践,才能设计出符合时代需求和大众口味的作品。

源于:论文范文网www.udooo.com

★本文为贵州民族学院科研基金赞助项目,校科研2011(52)号。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