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低碳经济 >谈述中国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综述查抄袭率怎么

谈述中国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综述查抄袭率怎么

收藏本文 2024-03-11 点赞:7256 浏览:2270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指数化增长,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目前已经逼近国际警戒线。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东西差距”,在地理分布上呈现东西差距大、中部差距小的U型特征。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最重要原因是工资性收入机会的差异。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地区差距
1003-4161(2012)05—0130-04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现代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明显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趋向,即在人口居住空间上表现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在人口就业结构上表现为农业向工业转移。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工业在城市区域的集中发展,通过吸收就业的方式吸引+农村居民进城,顺其自然地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1949年以后,中国开始实施工业赶超战略,在资金匮乏和资本存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统制经济体制,通过“压榨”农业向工业输血,农业采用集体化农庄式经营,把“自耕农”变成了农业雇佣工人。国家从农村低价统购农副产品,向城市居民和工业企业低价统销,以维持城市工业低工资和原料低成本,产生超额利润,形成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资金。通过这

论文大全www.udooo.com

一套体系,国家控制了全部剩余农产品,据估算,30年间农民向工业体系无偿贡献6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同期农民收入总量的45%。由于价值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城市工业品缺乏农村市场,因此城市只能以重工业为主。在这种统制经济体制下,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是高度平均的,农民的收入仅限于生存需求。统计资料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长期被控制在每天0.5kg的消费水平上,在这种生存极限下,粮食只能按人口平均分配。
为了配合经济上的“以农养工”制度,防止农村居民流向城市,中国长期实施城乡分离制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49年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乡村,乡村人口占比89.36%。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社会系统封闭运行,城市化进程缓慢。1978年乡村人口占比82.08%,30年的时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只提高了7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后,统制经济体制逐步解体,中国城市化加快,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量首超农村,城镇常住人口6.9亿,乡村常住人口6.5亿。30年的时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了2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5.7亿,乡村人口减少了2.4亿,30年来中国有数亿农村居民流向了城市。从就业结构看,1952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3.5%,1978年下降到了70.5%,1997年首次降到了50%以下。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传统的统制经济体制开始解体,市场体制逐渐建立。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异,农村居民集团内部开始出现收入分化。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研究。

一、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及结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沿着指数化趋势持续增长,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元增长到2011年的6977元,名义收入增长52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6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1年21810元,名义增长62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5倍。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长期增长速度基本持平。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从宏观上看农村居民收入呈现指数增长,但是微观上农村居民收入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农民收入与农村体制变革、经济政策调整和产业结构演变密切相关。最近两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强劲,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增长速度不断创出新高,拉动农村居民收入远离趋势线,未来几年存在着增速减缓,实际收入向趋势线靠拢的压力(见图1)。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其主要特征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剪刀型”变化趋势(见图2)。工资性收入从1978年的88元增长到2011年的2963元,名义增长33倍。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1978年中国农村是集体农庄式经营,农民参加集体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变现为工资收入,构成农村居民收入的2/3。1978—1985年,中国逐步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农民从集体获得的收入逐步减少,而相反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逐步增加。1985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中国式小农经济迅速达到了极限。由于土地数量的限制,农民不得不转向非农产业,这正是“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变。在农民收入结构中表现为家庭经营收入比重的逐步下降而工资性收入比重的逐步提高。2011年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从顶峰的74%下降到了46%,而工资性收入从1985年的18%逐步提高到42%。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二、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长期演变趋势

随着收入增长,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出现了长期扩大的趋势(见图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24上升到了2011年的0.3897,33年间差距扩大了83%,平均每年上升0.0051,收入差距平均每年扩大1.9%(见表1)。特别是2000年以后,国家统计局持续发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以来,基尼系数除了少数年份有轻微下降,总体上保持了持续上升的趋势。有学者指出,我国即将迎来收入差距缩小的拐点。笔者认为从现有统计资料看,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还没有出现逆转的迹象。根据农业部20000户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计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20世纪末期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1999年达到了0.4279。如果考虑到高收入阶层存在隐瞒收入的倾向,实际基尼系数可能更大。

三、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省际差距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特征是什么?收入主要表现为省内差距还是省际差距?国家统计局课题组认为“省内分配差距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率超过了3/4”。他们根据2004年全国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把全国农民收入差距分解为省内差距和省际差距,结果认为各省内部的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率为78.1%。而省际差异对总体差异形成的贡献率只有21.9%,而且省内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如果把全国的省份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则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内部的收入差异,区域内部的收入差异贡献率为86%,区域之间的收入差异为14%。朱向东的研究结论不同于统计局课题组,他们在1990年的论文中就指出,收入差异的因素中,有69%是由于三个地带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只有31%是由于三个地带内部的差异造成的。周红利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们以省为研究单位,把全国31个省份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占到了总差距的74%,而东部区域内的差距占15%,西部区域内的差距占11%。
张平的研究结论也与统计局课题组的结论相反,他认为“全国的农村居民收入差异更集中地表现在省际的收入差异上”,他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数据,利用方差分解的方法把收入差距分解为省际差距和省内差距,结果显示,省际差距占到了81.87%,省内差距只占18.13%。国家统计局的阎裕民也认为“各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不大”,他统计了1994年全国30个省市的基尼系数,1994年全国农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32,而全国27个省的基尼系数低于0.32,其中尚有18个地区的基尼系数还不到0.3,这意味着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体而言,多数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省际差距,东部沿海省份属于高收入地区,而西部内陆地区为低收入地区,因此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表现为东西差距。

(二)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差距

从收入来源看,农村居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90%,那么农民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差距还是来自工资性收入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的计算,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主体,但贡献率明显下降。2004年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占50.5%,比1990年下降14.1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日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形成的重要因素。2004年,工资性收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贡献率为41.3%,比1990年提高13个百分点。而根据周红利的计算,以省为研究单位,2004年工资性收入对地区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了65%,而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只有25%。在4种收入来源中,家庭经营收入的集中率小于总体收入的基尼系数,对农民的收入分配起着平等化的作用,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差距起着扩大性作用。万广华通过基尼系数分解也得出工资收入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在40%~55%之间。Rozell分析了江苏省农民收入分配差距后认为,农村工业收入是农村中收入不平等的最大成因。总之,目前学界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工资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造成不同地区农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

(三)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空间上呈现东西大、中间小的U型分布

中国农村改革首先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因此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东往西依次递减,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但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空间上呈现东西大、中间小的U型分布,也就是东部和西部差距比较大,而经济发展水平适中的中部地区收入差距最小。1986—1999年平均基尼系数东部地区为0.3899,中部为0.3343,西部为0.3607(见表2和图4)。最早注意到这种现象的是阎裕民,他认为中部地区之所以收入差距比较小,是由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性质决定的,中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地带,以粮食种植为主,由于种植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在家庭经营责任制后基本上是均分的,使得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后张晓辉的研究详细计算了三大地带内部的基尼系数,确认了U型现象的存在(见表2)。朱向东和张平的文献提供了1980年和1988年28个省市的基尼系数,研究者可以参阅。根据他们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地区内部收入差距与收入水平无关,也就是说不存在收入差距与收入水平的明确关系,从省级的面板数据看,库兹涅茨倒U曲线在中国是不存在的。

四、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地区幅员广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以及居民劳动素质技能差异很大,在市场作用下,农民集团内部收入差距拉大是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农民的收入差距,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东部地区农民收入高而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低呢?
朱向东最早关注到了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他注意到中国的农村税费和提留有累退性,穷人承担的税费比例高于富人。从信贷分配来看,穷人的信贷规模基本与富人的信贷规模持平,但是穷人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udooo.com

的信贷主要用于应急消费,而富人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所以信贷实际上扩大了收入差距。在方面,粮食的提升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通货膨胀则扩大了收入差距,因为通货膨胀对穷人的伤害大于对富人的影响。此外,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家庭负担率、家庭拥有的资本数量也是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
张平也注意到了信贷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农村基尼系数自1984年以来是不断增加的,但曾出现过三次下降:1984年至1985年,1989年至1990年,1995年至1996年。这三次下降均与我国银行银根紧缩有关。因为要素配置的不同,银根紧缩对家庭经营影响较小,而对农村工业影响很大。比较富裕的地区农村工业相对发达,工资收入构成基尼系数的50%左右。这样一来,在货币政策由松变紧时,收入高的地区受到的冲击较大,进而导致区域间收入差异的下降。张平还特别注意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通过对各省的城乡差距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回归分析,他发现相关系数高达99%。因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周围的农民收入均居全国农村的前列。但城乡收入差异过大,城乡经济运行缺少联结点,农民就难以从城市经济发展中得到任何好处。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