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对外汉语教学 >中小学中小学教辅失范现象与对策

中小学中小学教辅失范现象与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3-27 点赞:4080 浏览:1081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辅是教学辅导类图书资料的总称。新课改以来,全国不再使用统编教材,中小学教辅成为各种出版机构的主战场,面世的教辅种类繁杂,数量庞大,良莠不齐。作为教科书和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辅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的高参和学生学习的助手。但在许多中小学,教辅使用出现了严重的失范现象,不仅违背了教辅发行和使用的初衷,还对教与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分析教辅使用失范的原因,探讨合理使用教辅的对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中小学教辅使用的失范现象

1.对教辅顶礼膜拜

新课改以来,课程的综合性和探究性大大增强,教材与教参留下许多自主空间,需要教师查阅大量教辅资料,补充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因此,围绕新课改设计与出版的教辅层出不穷,为教师拓展视野、完善教学设计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了赢得教师的青睐,许多教辅冠以“名师大全”、“成功宝典”、“高分秘笈”等名号,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迷恋和热衷于各种所谓的名优教辅,案头必备,唯其是瞻,不知不觉中把对知识的加工整理的责任让位于别人,逐渐失去了精神自由、自我话语权和教学立场,成为教辅资料的“俘虏”。受其影响,教科书被边缘化,很多学生拥有数倍于课本的教辅资料,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局限于教辅,无形中成为不会思考和学习的“教奴”。

2.对教辅过度依赖

当前教辅资料涵盖了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各门考试科目,能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提供“周到”的怎么写作。教师备课时有各色教材全解,上课时有各种名优教案,布置作业时有同步练习,单元测试时有单元考卷,批改作业和批阅试卷有现成的标准答案,期末有专门的总复习资料和试卷。教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让很多教师变得懈怠懒惰,为了省心省力,不少人机械照搬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学,形成对

研究生论文www.udooo.com

教辅的过度依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按照教辅设定的路线跟进,缺少主动性和目标性,较少认真钻研教材和深入研究学生,很少带领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加工,疏于反思教学行为和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教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逐渐麻痹退化,教学越来越变成没有思想和理念的技术操作,不仅降低了职业责任心,还使教学能力下降,“如果离开了《教学参考书》,至少有80%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离开了《课堂同步练习》,至少有85%的教师出不好练习题;离开了《标准化试题》,至少有90%的教师命不好试题。”教师逐渐丧失创造革新的勇气和底气,安于现状和固守陈规。

3.以教辅为题海战术的工具

自2001年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以来,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强迫学生教辅。“减负令”和“一费制”等政策与法规的出台实施,旨在切断教辅利益链条,规范中小学教辅出版、发行和使用,减轻学生负担。但目前教辅市场依然红火,学生书包塞满教辅资料。试题化的教辅资料大量进入课堂,教师以此为工具实施题海战术,通过大量反复的机械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许多教师一味看重试题数量,在乎学生有无做完和准时上交,很少反思其是否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学生课余时间被大量教辅习题占据,无暇领会和消化课本知识,形成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态度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此状态下,知识成为教学目的,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无从谈起,情感与个性发展更是被搁置一边,无法体验学习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教辅对“题海战术”助纣为虐,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发展过程,教师在制造“教负”的同时,生命活力也在大量重复性劳动中受到压制,无法体会到职业的乐趣和自我价值感,教书育人应有的智慧和创造力被扼杀。

4.利用教辅进行权利寻租

计划经济时代,教辅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以指令性、强制性的形式统一征订。市场经济下,教辅编辑、出版、发行多元化,以营利为目的。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驱动使得各出版机构、图书经销商普遍采用随教材搭售、打折、给高额回扣等方式推销教辅,诱使学校和教师就范,导致部分教师成为教辅泛滥的幕后推手与牟利者,出现了权利寻租现象。如:教师虽不组织学生统一教辅资料,但会通过短信、口头形式告诉学生和家长要写的教辅资料书名、出版社和购写地点(常是独家经营);教师在指定的教辅资料上布置作业,使学生被迫购写;有些教师为了回扣不加甄别接受推销的教辅,使得不少低劣的教辅资料溜进学生书包。为文过饰非,有些教师让学生做每一本教辅与每一道试题,学生的睡眠与课余活动时间统统被换成了教辅的回扣,成为写教辅试题的“机器”。

二、中小学教辅使用失范的主要原因

1.“知性”教育的匡定

现代社会科技理性主宰着一切,在其背景下不断完善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发生了变异,任何赋予学校的任务都成了“知性”教育,理性主义在学校教育中演变成了对科学知识的盲目崇拜和狂热追求,知识与人的发展相脱离,学生在学校一味接受知识,方式是死记硬背,本应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放弃了对人自身生命的关注,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特性被湮没在知性之中。在此背景下,教师形成工具理性的职业意识和行为,教学追求绩效性、客观性、精确性、统一性,形成功利化和工具化的行为倾向,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得和掌握,忽视情感、价值观和人格的培养。与此同时,受科技理性的影响,学校建立了科层化的管理模式,遵循自上而下的权利等级管理逻辑,教师只能按照命令和规则行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开发、决策、评价与改革方面缺少自主权,成为注释规定文化的工具。教师使用专家编写的教材,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以统一进度和统一方式传授课本知识,如同工业流程中的工人。对教辅的推崇和依赖延续了这种惯性,强化了职业的工具理性。

2.应试教育的规约

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是教辅使用失范的现实根源。虽然国家取消了小学升学考试,但各种形式的小升初入学考试成为没有硝烟的战争,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录取学生是名牌中学招生的潜规则,针对小升初考试的试题集、模拟试卷等教辅资料应运而生,家长和老师趋之若鹜。中、高考作为法定择优录取的选拔性考试,更是将应试教育推向高峰,相关教辅资料占据着最为庞大的市场。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绩效评价主要依据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等量化指标,实施严格的量化考核与评估,制造了教师教学的被动性和工具性,形成应试思维,试题化的教辅备受追捧,因此,尽管新课改呼吁培养学生主体性和促进自主建构学习,但在新课标和新教材面前,教师依然紧盯着双基训练和题海战术,热衷于各种教辅资料,专注于知识灌输,注重应试技能的机械训练,教学中很少留有质疑、创新的时空,充满活力的学生被教辅试题所奴役,“教学沦为人工窒息机现状依然未有改观”[3]。可以说,应试教育模式和以分数论英雄的教学评价体系成为教辅资料泛滥的罪魁祸首。

3.职业德性的销蚀

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成为德性之人,这种德性包括教师个体作为人的基本德性和教师个体的职业德性,后者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修炼形成的内在精神品质,是能担负职业角色和实现职业使命的特有品质。教师德性不是来自社会外在压力,而是来自教师自身强烈的教书育人的职业诉求,正是基于它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成就教师创造性的职业生涯。因此,教师德性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教育力量,任何教科书、

源于:论文格式排版www.udooo.com

道德格言、奖惩制度无法代替,不仅维持着实践使教师获得教育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使教师能够克服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不断增长自我认识和对善的知识,支撑其对善的追求[4]。在其精神支柱支撑下,教师将不为势利、名誉、金钱和地位所动,不为成规旧习所迷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教辅利益诱惑并侵蚀着教师的德性,导致部分教师德性天平倾斜,参与“教腐”,从中牟利,强化了教辅的市场化、世俗化和工具化,消解了为师的精神品性和精神生活。

三、合理使用教辅的策略与建议

1.开展教学反思

教学是动态复杂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对教学进行深度反思,摆脱盲从,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教学实践,合理地选择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教学的主体反思实践需要教师借助行动研究来完成。行动研究是教师不断反思和解决自身及教学中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统一起来,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过程。教师从事行动研究必须基于教学实际问题。在教辅乱象下合理使用教辅,是当下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教辅资料无论多好,都是他人设计和编写的“蓝本”,需要教师对其“改造”与“活化”。因此,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和心理置身于教学情境,在尊重教辅资料编写意图和意义的基础上,合理地审视、发现和挖掘其精华,构建自己的习题库,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生成与解决来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批判精神,创生适于教学的知识体系。教师只有真正成为有主见、有智慧的反思者,成为自己行动的研究主体,才能主宰教辅。

2.与教辅开展对话

教学本质上是师生的交往活动,常常借助“对话”来实现。克林伯格认为所有教学中都在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这种对话意味着在教学中师生双方精神交遇,敞开心扉,相互接纳,经验共享,在合作探究、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中各自重构和生成意义、认识或知识,最终使教学从传授知识走向生成知识的理想境界。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中的对话主要围绕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展开。教学文本作为知识、情感、能力、价值观的载体,需要借助对话进行沟通、生成和接受。因此,教辅作为教学辅助文本,需要教师组织学生与之对话交流,精心挑选试题,启发和鼓励他们质疑和批判,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使用质量。只有真正将教辅文本视作师生间交往和心灵对话的载体,才能激发师生的主体性,形成学习共同体,创建新文本和个体知识。故此,教辅作业不应成为试题的机械重复与叠加,不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枷锁,而应成为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日常枯燥的作业将变成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与文本对话让师生走出了搬运和移植文本知识的窘境,以人为本的教学形态得以建立。

3.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解决教辅使用失范问题不仅仅是教师个人行为,还需要管理部门进行制度革新。首先改革科层制管理模式,简化规范和制度要求,尽可能地减少对教师的外在强迫和功利性任务,给教师留下自主选择和创造的空间。教学实践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实践,需要教师心灵融入和自由发挥。因此,必须打破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要指标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奖惩性评价是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主发展。管理部门除了对教师工作成效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职业道德、科学知识、文化素养、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评价,不再简单地将评价结果与解聘、晋级、加薪等联系起来,而是把评价结果及时告知教师,通过评价帮助他们分析优缺点、努力目标、改进途径等,以评促教。充分理解和尊重教师工作作为复杂性创造劳动的特点,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教师优化教学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只有建立起发展性评价制度,教师才不会沉迷于升学率搞题海战术,不会在教辅面前束手就擒,不再对课程进行线性演绎,而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4.提升教师职业德性

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是教师敬业乐教的驱动力。教师德性来自教学实践,从中生成、体验和升华。教学缺乏德性,教师就不能获得成就感[5]。现实生活中,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教育神圣性的侵蚀,教师德性在追求名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易于被消解,提升与养成职业德性因而成为教师胜任职业和成就事业的关键。首先,教师必须修炼基于人性向善的爱心。在教学实践场域中,向善是建构教师德性的基点。向善的教师会自始至终善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的生命活动和体验,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不会让学生成为学习和书本的奴隶;向善的教师会激发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挚爱。有爱心的教师会尊重学生人格,不会强迫学生成为自己的附庸,而是成为他(她)自己;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存在教育霸权;关怀学生,让他们拥有精神自由,不让教辅侵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其次,教师必须修炼基于良心的责任感。良心是教师对自我道德责任和义务的自我意识及情感体验,是背弃职责后的愧疚和履行职责后的愉悦。教师责任心是在良心基础上产生的高尚的道德境界,是教师立身行事的精神支点,能够使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高的际遇下固守教育战线,抵制浮名浊利的诱惑,做到不滥用教辅。
参考文献
逢超.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胡东芳,陈炯.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教师的与反思.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孙平.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主体性及其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3] 杨启亮.规约与释放:教学实践智慧的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4] [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 [美]乔纳斯·索尔蒂斯.论教学的品德和实践.吴棠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3).
(责任编辑 关燕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