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大洋洲文学 >心灵厚重和轻盈设计

心灵厚重和轻盈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4-15 点赞:3457 浏览:110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沉香》发抒了作者对生活的挚爱、对生命的感悟以及超越人生困境的审美追求,全方位地展现了其丰厚、真挚而又超脱、恬淡的内心世界。作者

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udooo.com

心灵的厚重与轻盈通过氤氲于诗作之中的庄禅旨趣、深邃而悠远的意境、富有深蕴而清灵的意象等得以生动、深刻地展示。
关键词:黄立新;《沉香》;心灵;厚重与轻盈
诗是心灵的言说,指向内心可谓诗歌的基本向度。任何成功的诗作,无不传达着诗人的心音,倾注着诗人的真情。黄立新的诗集《沉香》凝结着作者深沉的生活之思、生命之思,乃“大千世界的悲欢离合在自我的真实处相摩相荡出的慧缘”①。 品读《沉香》,体味诗行之中作者内在生命的流泻,感动于诗人心灵世界的厚重与轻盈。

黄立新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知青、教师、汽车司机、秘书、主任、副专员、副市长、党委书记、副秘书长,生活的起承转合间呈现着人生的多样性色彩,积蓄着深邃的生命滋味。生活的厚壤造就了诗人精神的厚重,而诗人敏感、真挚的诗心又不断引发其对人生、生命的审视与叩问。
《沉香》全方位地展现了诗人丰厚、真挚而又超脱、恬淡的内心世界。诗人借灵动的诗句发抒对生活的挚爱、对生命的感悟以及超越人生困境的审美追求,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摒弃凡俗独享心灵的快乐与自由,领略精神的解脱与超然,感觉生命的多彩与宝贵,咏叹爱情的短暂与永恒……”
感人心者,莫过于流泻在诗集之中的“情”。诗人以一颗爱他人、爱自然、爱一切美好事物的真爱之心,以深情滋润作品,创造出一系列表达爱的内容与爱之主题的诗作,诉说着人类精神世界里爱与美的渴望,描画着生命中的温暖和美丽。纵览《沉香》,“情”之一字触目皆见。如:“想你的传呼/不会是/补天之石罢/怎么也不补我/高寂远寥的情天”(《失空》);“有你就是有/精美绝伦的情链/环环相扣/再远的行迹/也不在空山外”(《远行之二》);“想你就挂在/云帆远处/回眸望来路/我仍在/在你不忍多读的/一首情诗里/蜡炬成灰/独自涅槃/忆帆的飘柔/思梦的灿烂/知爱的永恒”(《失梦》);“一根悠长的情线/一甩便越千里/入你夜色里/那池幽幽碧涟”(《垂钓思君》);“这月帆/怎样会荡漾/我情如湖涟/左也清碧/右也汪洋”(《痕》)……“情”构成了诗集浓郁的底色,爱情、友情、亲情等尽融其中。自然之景也是诗人深情关注的对象,自然界的光与影、声与色被作者尽收眼底,呈现出一幅幅或色彩绮丽或活泼流动或宁静温馨的画卷。《梵音园》既是诗集中最长的一首组诗,又被作者置于诗集的第二篇章,可见作者对此诗的偏爱。此诗将边城居所的普通小园摹画为怡悦情志、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鸟语、花、树、草地等尽态极妍,可谓最为典型地诉说了诗人的自然情怀。作者在《梵音园》诗前小记中曰:“独居边城,清雅的居所令我安静,故常有诗眼放光。小园有鸟语、葡萄、梨树、桃树、枇杷树、青草地,很是怡情乐意,触发心机。”在作者笔下,“八月的梨花/原是你打开爱意/在清晨的惊喜里/镶进沉醉的梦眼/暖融融的等待/使季节生出变奏曲”;“太阳风/把仲夏夜/制造成火树银花/使艺术的第二春/灵活灵现/如早春二月里/摇曳的颜色/不需要灌溉/更多更深的情愫/便已经生长得很好”;“小园复是小园/绿色的小旗/招摇生命之常青/太多的春意/铺在梦里梦外”……诗人观照自然、寄情自然,在自然中收获深沉的审美体验,领略生命的真纯与欢欣。无论是聚焦于人间真情,还是流连于纯朴自然,均是诗人情系世间一切美好的具体显现。也许,《梵音园》(二十九)最为集中地昭示了诗人的深挚爱心与执着情怀:“这里是你坚守着的/最后一块圣地/洁本洁的东西/勇敢地生长不息/比如爱情/比如意志//这里是你坚守着的/最后一块圣地/没有病态的恶之花乱开/也不会有野藤/把希望缠绕蔓裹/只有你的笑容/使园中的万物/点染出醉人的欢乐”。
让人沉吟不已、回味良久的,乃是诗集中渗透的关乎人生、生活的体认和思考。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和睿智,咀嚼人生、凝眸生活,抒发生命的感悟和痛楚,展示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诗人对生活意义的审视与叩问,对人生充满哲理意味的体验和顿悟,倾注于诗行之间。现撷取几例,以感受作者深邃的心音:“静卧草地/必须先是一种颜色/忘掉自己的存在/忘掉伟岸之树的样子//静卧草地/一定得裸露/柔羽的形象/勇敢地从高处陨落/沉沦掉/那些飞流直下的豪情/平淡其实是/绚烂的归宿/风雨雷电/是绚烂的分极羽翼/在平淡的渊潭/便成虚拟的别名”(《梵音园》八);“空结在生命之树的/痛苦与欢乐/暗召散魂的/新月与孤星/创构成/不朽的杰作经典/一颗就是/来自极地的冷眼/一颗就是/永远回味的珍品”(《禁果》); “敛月 就是把/所有的故事/都变成我们的故事/就是让/许多的纸月亮/越来越虚淡//敛月/不为说明/只为存在”(《敛月》);“虚心便是在/千江水月间/用空明之眼/止观十方世界”(《虚心》)。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与智慧的同时,诗人也体悟到个体生命在现实生存状态中的某种无奈与沉重。“出门/必须打开一张笑脸/定格于许多扫过来的视觉之帚/供别人欣赏……出门/真的离去/就得随众人的表演艺术/雨天一样撑伞/夏天一样摇扇/跟卖花卖鱼的声音/穿街入巷/跟上班下班的潮流/赶早赶晚”(《梵音园》九);“回家/在随手关门的刹那/俗尘落定/松掉琴弦/冲一个透身凉的淋浴/今天的面具烟云飘散”(梵音园》十)…… 诗人摹写了个体生命的不自由情状,不过,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却是面对此种束缚的淡定与从容。
最能体现诗人独特的心灵律动者,当属弥漫于诗集之中的超然与空灵的意绪。世事繁杂,生命承受着太多的负累,心灵也往往沉闷而压抑,在无可逃避的现实世界里,诗人超越生活的繁琐与沉重,恬然面对生命的重负,让心灵展开翅膀轻盈地翱翔。无论是抒发生命中的深情,还是思索生活的深味,作者往往融入了一种自然淡泊、宁静高远的境界和追求。此种凝结着洒脱情思的诗句,如同珠玑,熠熠闪耀于《沉香》全集。诸如:“是一围香帘/隔着尘嚣的纷繁/在小园/独立成章/东壁西壁皆倾/一片水青山碧的意向/如何相看/不与凡卉媚春风的超然” (《梵音园》二);“静卧草地/一定得潮打空门/动静双修/物我皆忘”(《梵音园》八);“该是淡出的时候/掌纹牵着我/游在黑山白水/归与不归/全在一念间/叠合” (《出神》);“独享寂寞/该是沉没掉所有/满载谎言的船只/再次扶摇直上/试用九霄的云裳/横隐生命的断层”(《感悟》);“慧根独存/慧根怎样/牵你六丝情魂/入你六层清净/于针影不藏的疏空/踏花归去落雪无痕”(《慧根》);“无静处/谁具慧眼/观俗尘的苍烟落照/月痕怎就惊起/一片浮华虚云”(《空痕》)……这是洞察人生世事的释然,这是历经追寻、落尽铅华之后的素净,这是一种超越功利、卸却心灵重负的审美人生境界,这是诗人宁静、自由而飞动的心灵。

源于: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其次,《沉香》营构了一种深沉、蕴藉而又清幽、淡远的艺术境界,既映射了诗人的心灵现实,也是诗人以丰厚而灵动的心境观照世界的结果。“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⑧意境可谓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最高审美范畴,是抒情性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所追求的艺术至境。意境乃是客观生活、自然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一种情景交融、活跃着生命律动的诗意空间。纵览《沉香》,诗人以一颗诚挚而恬淡之心,捕捉生活与自然的诗意光辉,勾勒出一幅幅清丽的艺术画面,闪耀着高远的情思之美。《沉香》所构筑的静谧幽远的意境及其所达到的表现深度与艺术效果,恰如李骞教授所言,“诗人总是出其不意地创造一种静穆的氛围,使读者流连于诗歌所构建的艺术境界而忘记生活的烦琐劳顿”,“以外在事物作为艺术相似度检测,释放诗人的智慧性情,表达诗人的审美情感,从而达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高层次的诗歌艺术境界”⑨。
最具代表意味,也最能昭显诗人的内心世界者,当属诗人倾情构筑的“梵音园”。“梵音园”乃作者心中流荡的“梵音”之“意”与现实中“园”之“境”的融合,是作者创造的圆满自在、和谐空灵又包蕴着无限意味的艺术世界。作者将纷纭繁杂的当代生活安置在一个温馨、宁静的田园境界里,在高楼大厦之中找寻自然,在城市的喧嚣中感受宁静,置身于世间而超脱于世间。静对小园,诗人摒弃了世俗杂念,用心感受自然天籁,体味花香鸟语、岚光烟霞,自由地放飞心灵、绽放生命。“梵音园”寄予着诗人的审美体验和生命体验,凝结着诗人对生命真谛的领悟和恬然应对人生的意绪,是心灵家园与现实小园的叠合,是无际的心灵宇宙与有限的自然空间的统一。“梵音园”这一艺术境界写照着诗人厚重而轻盈的心灵世界,且以全诗的开头和结尾稍作说明。“观音/观大千世界/穷通万物的声音/晨景的福语上/我断笔修改/近山识鸟音的诗句”。这是诗作的首段,也是诗眼所在,作者在“大千世界”的浑厚背景之上凸显“晨景”的清新与“鸟音”的灵动,意味幽远而气韵生动。“小园的精品/舒展开来/是一派云雨烟霭/拢着碧纱/拈着丹霞/这是壶中日月/盈缩出的天地/是一只短笛/暗招着的诗魂//一出则无/复入则有”。此乃全诗的尾段,“云雨烟霭”的柔和与迷离,“短笛”的悠扬与清雅,“壶中日月”的凝重与沉实,与作者的情思浑然融为一体。
品读《沉香》,恰如欣赏长轴画卷,一幅幅自然清景与诗人深邃、超然情怀交织而成的诗意画面,纷至沓来,在眼帘尽情舒展。诸如:“从一缕孤烟上超度/万念皆逝/落日影长/驼铃声远……大漠行/便是相随那只/天马踏落的飞燕/断痕如雨/朗吟风月”(《大漠行》);“是一片片诗羽/练意成慧眼里的/冷艳被你秋水相荡/穿越天光云影/绽开玉链//是岁岁年年等一回的/中秋月 被你/一声轻唤/来青山秀水间/在我的掌上/圆明而空洁”(《漂石》);“空山不见君/地异人远/独我携来山色/冷落静卧/车不动/人不动/同仰苍穹清阔/神游八极”(《空山》);“心门久开/在天地间云霞泯灭/听几杵疏钟/从一江渔火之焰端/袅袅飞落”(《易门》);“逝者如斯/一句千秋遗叹/洞穿多少的古今传奇/苍苔履痕上/原是你/浓妆淡抹的媚影”(《逝者》)……
简要指出,《沉香》呈现的深邃而淡远的意境也与其渗透的庄禅意趣紧密相关。意境这一审美范畴的形成,原本就建基于庄禅的空物我、重解悟、亲自然等理念之上,庄禅的虚静之境,历来被推崇为审美的至境、化境。正是因为诗人对庄禅思想的吸纳与深悟,以虚静之心去静观自然、生活,才会达到宁静、幽邃而物我一体的审美境界。
最后,诗人厚重而轻盈的主体意绪被有机地熔铸于诗歌的意象体系之中。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审美单元,是经过审美选择、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景象或物象。“立象以尽意”,作为诗人主观情志的具象载体,意象是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桥梁。“一首诗中的意象好比图画的颜色阴影浓淡配合在一起,烘托出一种有情致的风景出来”⑩,综观《沉香》,一系列与作者内心体验相感应、相融合,闪烁着诗性光辉的意象,构成了诗歌富有深蕴的审美意境,映射着作者的心灵境界。《沉香》反复出现的意象大体可分为原型性意象和独创性意象两类。原型性意象指在某种文化传统中历经一代又一代的共同创造、反复使用,拥有相对固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指向的模式化意象。中国悠久的抒情文学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原型性意象系统,这些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华印记,承载着某种共通的诗性情怀。《沉香》袭用了大量原型性意象,其中,明月、白云、流水等最为突出。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明月” 寄托着思念、孤独,也常用来表达心之澄澈,“白云”既含蕴着漂泊之意,也寓示着心之闲淡,“流水”则常常引发人们逝者如斯和澄明如斯的双重慨叹,而且,月、云、水等绵亘千古,无言地见证着人间冷暖、世事沧桑,显然,这些意象本身即体现了沉重与清丽的美感统一,体现了丰厚与轻盈的意蕴统一。诗人对明月、白云、流水等原型性意象的吸纳、运用,既借助其凝聚的人文内蕴深切地传达了自身的意绪,又使诗歌超越了个人体验,具有了更深广的内容和更强烈的感召力。
至于独创性意象,则是个人审美体验的结晶,产生于诗人独特的审美艺术创造。“沉香”乃是诗集中最为典型、最具艺术魅力的独创性意象。《沉香》为诗集开篇第一首诗,并被用来做此部诗集的书名;“所有的诗都未免有情,而惟‘沉香’一首最甚”,诗人在“后记”中不加掩饰地表明了对其的挚爱。“沉香”这一意象不仅在第一首诗中被倾情吟咏,也反复出现在诗集中的其它诗歌中,成为诗集的主题性意象,如同乐曲的主旋律一般激荡着读者心弦。作者的“沉香”情结可以其散文《沉香》加深印证,作者如此写道:“这来自古印度佛国的香魂,历越了多少岁月的时空来彻底地征服我……我挥之不去的沉香意象无时无处不在点染和灼痛我。”散文《沉香》同样被置于散文集《日暮乡关》的首篇,其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诗人情系沉香,缘于沉香所蕴蓄的品格与境界。“乃为心节坚硬之木置于水渊经久而成,燃之有奇香,闻者足以魂飘魄散”(《沉香》诗前小序),沉香树树心坚实,丢至水中便会沉入水底,而唯有历经漫长岁月的水底浸润,方可生成芳馨悠远的“沉香”。跻身树木,沉香树却拥有坚实得足以使其沉没于水的树心;沉没水底,沉香树却耐得侵蚀而成就惊世的异香。“沉香”之“沉”寓示着一种厚重的情怀,一种内敛的品格,一种勇于承受寂寞痛苦的气质,“沉香”之“香”则象征了经过历练而收获的生命芳华与心灵的净化、飘逸。审视沉香,咀嚼沉香,诗人获得了丰厚的人生感悟和生命启示。“沉香点染自己的生命之光,那如水沉渊时漫长的冷寂与聚炼的痛苦已不重要;我点染自己的灵魂,那人生风雨沧桑的酸甜苦辣也风消云散”,“我会心系一念,精藏好她给予我的明点暗示,不断来慰藉今后岁月的漫长与曲折”…… 沉香已成为诗人内在情愫的外化和升华,成为诗人对自我人生的期许与目标。
“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沉香这一具有点睛之功的独创性意象显然与作者的内在情志存在着同构之处,极为恰切地代表了诗人的心灵。也许可以这样说,沉香已成为一个象征性符号,成为了这本诗集和诗人心灵的写照。
品读《沉香》,聆听诗人灵动的心音,领悟人生的智慧与美丽,感受隽永曼妙的无边诗意,心灵随之舒展而清朗,精神随之淡定而飞扬……
注释:
①黄立新:《沉香》“后记”,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本文以下所引具体诗歌内容,皆出于此诗集,不再加注。
②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8-79页。
③⑤⑥⑦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第221页,第182页,第233页。
④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⑧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页。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www.udooo.com


⑨李骞:《智慧的诗意写作》,《民族文学》2007年第2期。
⑩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黄立新:《日暮乡关》,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第2页。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9页。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 黄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