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放射性药物学 >试析感染率上海、广州等地市售和上海入境黄鳝、泥鳅中颚口线虫调查和分类鉴定站

试析感染率上海、广州等地市售和上海入境黄鳝、泥鳅中颚口线虫调查和分类鉴定站

收藏本文 2024-02-15 点赞:33099 浏览:1414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颚口线虫是一种食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由该虫引起的人体病例呈世界性分布,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而在我国对颚口线虫病缺乏相应的重视,也尚未有本病相关的防疫标准规定,使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受到威胁。由此,本探讨随机调查了我国上海、广州等地市售部分水产品中颚口线虫的感染情况,查清危害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颚口线虫虫种,旨在为本病的防治以及该虫的进一步探讨提供新的依据及思路。本探讨调查了国内7个省市颚口线虫11种中间宿主,除了黄鳝、泥鳅外,其余品种的淡水鱼样本数量较少,且未检出阳性结果,不具有统计学作用,由此将黄鳝与泥鳅的感染情况作为本次调查的描述重点。本次调查在上海、广州、南宁黄鳝和广州、黑龙江泥鳅中发现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其中广州的黄鳝感染率最高,为14%。另外,对上海进境的来自3个国家的14批黄鳝进行颚口线虫检疫,其中有12批黄鳝检出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均来自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并且印度尼西亚黄鳝的平均感染率最高,为63.9%,检出颚口线虫总数最多,但菲律宾黄鳝平均感染强度较印度尼西亚稍高。为了鉴定所检获的颚口线虫所属虫种,本探讨通过对颚口线虫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测量及浅析虫体形态特点数据。初步确定广西疾病预防制约中心(CDC)提供的福建野猪中检出的颚口线虫为杜氏颚口线虫(G. doloresi)成虫;黑龙江与广州泥鳅中检出的颚口线虫为日本颚口线虫(G. nipponicum)早第三期幼虫;上海黄鳝中检出的为刚刺颚口线虫(G. hispidum)晚第三期幼虫;南宁、广州、菲律宾黄鳝中检到的均为棘颚口线虫(G. spinigerum)晚第三期幼虫;印度尼西亚黄鳝中的颚口线虫多数为棘颚口线虫(G. spinigerum)晚第三期幼虫,有1条日本颚口线虫(Gnipponicum)晚第三期幼虫,2条刚刺颚口线虫(G. hispidum)晚第三期幼虫。其次,运用PCR策略扩增了已经进行形态观察的颚口线虫以及由吴慧芳在2009年搜集的宜州棘颚口线虫三期幼虫的核糖体核酸内转录间隔2基因(rDNA-ITS2)和部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l),并测序进行序列浅析。发现序列浅析的结果与形态学鉴定预期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并且浅析两个基因的特点,发现颚口线虫ITS2基因种间差别较大适合用作虫种鉴定,CO1基因种内差别较显著,可用于颚口线虫种内基因变异的探讨。棘颚口线虫(G.spinigerum)CO1基因呈现至少4种基因型,以表面看分型跟地理分布并没有显著的联系,但可以看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以及中国两广地区的棘颚口线虫联系都较近。刚刺颚口线虫(G. hispidum) ITS2与CO1基因显著呈现2种差别较大的基因型。颚口线虫ITS2与COl基因序列上的差别与形态上的差别无关。最后,利用颚口线虫ITS2基因的差别性,首次以ITS2为目的基因对棘颚口线虫、杜氏颚口线虫、日本颚口线虫3种颚口线虫设计特异引物并建立多重PCR鉴定虫种的策略,国内外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文献报道。经验证该策略简单、快速,特异性强,重复性高,仅通过条带的位置就可以判定所属的虫种,不需要进行测序等繁琐费时的步骤。为今后建立更改善的颚口线虫多重PCR虫种鉴定策略奠定了基石。关键词:颚口线虫论文黄鳝论文泥鳅论文感染率论文形态论文PCR论文rDNA-ITS2论文CO1论文多重PCR论文

    中文摘要4-7

    ABSTRACT7-10

    目录10-12

    前言12-13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3-25

    1、病原学13-20

    2、人颚口线虫病20-22

    3、我国颚口线虫中间宿主的流行调查22-24

    4、本探讨目的与作用24-25

    第二部分 探讨内容25-81

    实验一、上海、广州等地市售部分水产品以及上海入境黄鳝中颚口线虫寄生情况调查25-31

    1、材料与策略26

    2、结果与浅析26-28

    3、讨论28-31

    实验二、颚口线虫形态学的探讨31-48

    1、实验材料与策略31-32

    2、结果32-45

    3、讨论45-48

    实验三、分子生物学的探讨48-72

    1、实验材料48-50

    2、实验策略50-54

    3. 结果54-69

    4 讨论69-72

    实验四、多重PCR鉴定三种颚口线虫策略的建立72-81

    1 材料与策略72-76

    2 结果76-79

    3 讨论79-81

    全文总结81-83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81-82

    2. 展望82-8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